利用酵母验证水稻基因的耐镉性

随着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利用分子手段进行基因的扩增愈加高效,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表达体系的建立也日趋成熟,在生物科研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着发展了百年的工业化,越来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也成为了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体内过高的镉积累影响着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植物耐受重金属的机理,提高植物耐镉性,减少镉积累,已成为重要命题。本文记录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与水稻耐镉性相关的基因,如转录ATP合酶、光系统I装配蛋白、ABA-胁迫-成熟诱导蛋白的

博落回对重金属铅镉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已有研究证明可将植物看做一个整体的酶体系,且将植物的根系吸收动力学用改进的米氏方程进行拟合。目前有实验证明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R.Br.)对镉离子具有较强耐性,对其他金属离子的吸收则鲜有研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分别对博落回进行铅和镉胁迫处理,并用米氏方程双倒数法来求出博落回在不同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下吸收动力学特征常数Km和Vmax。 结果表明博落回对铅和镉离子的Vmax/Km值分别为7.0790和5.1991,相较于其他植物(如柳树、苎麻等)对铅、镉离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均表现出良好

原花青素在杂草稻和栽培稻颖果发育过程中的积累

杂草稻已在世界稻田中危害严重。原花青素是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本文通过观察杂草稻WRL-162和栽培稻日本晴的不同发育时期的颖果,以期了解原花青素在颖果中逐渐积累情况。我们发现两者颖果在发育初期均表现为绿色;成熟过程中栽培稻日本晴颖果转变为黄白色,而杂草稻WRL-162颖果则转变为红色。经原花青素特异染料染色后发现,杂草稻WRL-162颖果中的原花青素在抽穗后两周左右开始逐渐积累,而栽培稻中无。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杂草稻WRL-162和栽培稻日本晴颖果进行常规石蜡切片,进行解剖结构对比,结果表明1

原花青素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杂草稻在世界稻田中已危害严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杂草稻源自栽培稻的退化。原花青素是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因此,我们推测原花青素可能对于杂草稻的抗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含原花青素的杂草稻WRL-162和不含原花青素的栽培稻日本晴为材料,分别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原花青素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原花青素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1%PA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干旱胁迫下,原花青素对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ABA和GA合成和分解抑制剂处理下,PA与G

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大豆幼苗的生理缓解效应研究

盐胁迫是一种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会影响和限制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本研究的实验材料是两个耐盐性不同的大豆品种Lee68(耐盐型)和Jackson(敏感型),用二氢卟吩铁(DHFe)对不同处理的大豆幼苗进行叶面喷施,分别对两种大豆的幼苗表型,株高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的环境下,Jackson品种(敏感)和Lee68品种(耐盐)大豆幼苗的表型变差,株高降低,叶片的光合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降低,叶片中的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及

叶面肥对缺锌烟草叶片中锌的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近年来,烤烟生产出现了缺锌的问题,合理地施用叶面肥能改善烟株的营养情况,提高烟叶的产量与质量。烟草缺锌没有明显的缺素症状,但会影响烟草叶片的含锌量和干重。本实验设置全素培养组,喷施清水组和喷施锌肥组。向缺锌烟株中位叶(倒三叶)喷施0.3% ZnSO4溶液,在处理后特定的10个时间点取样,测量叶片干重并用电热消解法测定单位质量叶片锌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喷施锌肥能够提高叶片干重。喷施锌肥三周后,上位叶和处理叶干重与全素培养组相差无几,但是对下位叶作用有限,下位叶干重仍明显低于全素培养组,但高于喷施清水组。向中位

四种外生菌根真菌对黑松吸收转运镉的影响

选取了4种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 EMF)紫蜡蘑(Laccaria amethystina, La),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Pt),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Cg),漆蜡蘑(Laccaria laccata, Ll)。纯培养试验表明,4种菌的Cd耐性由高到低分别为La > Ll > Pt > Cg,它们的Cd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是12.50,7.75,2.68,0.34 mg L-1。将这4种菌分别

土壤微生物及蚯蚓辅助松树修复cr污染土壤的研究

为克服植物修复使用的植物植株矮小,生长速度慢,植物的重金属累积量受限等问题,我们通过向供试土壤中添加蚯蚓或在植株上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及外生菌根真菌的方式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我们设计了在0 mg/kg,100 mg/kg,400 mg/kg Cr处理的污染土壤上分别设置蚯蚓(Eisenia foetida)和接菌二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蚯蚓2水平(未添加蚯蚓,添加蚯蚓),接菌4水平(未接菌,接种DGS6 ,接种Y4-4,接种Pisolithus tinctorius)。结果显示,在100 mg/kg和400

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t1c19与杂草稻的f3在单种条件下的适合度

为了深层次评估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Cry1C*/Bar基因水稻T1c-19向杂草稻基因漂移的潜在风险,在单种无虫压和自然虫压下,对T1c-19与三种杂草稻(广东茂名、湖南益阳和江苏泰州)的F3(以杂草稻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为F3+,以T1C-19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为RF3+)的适合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无虫压还是自然虫压下,F3MM+和RF3MM+的总适合度显著高于T1c-19,其它杂交后代的总适合度也达到与T1c-19相当的水平。与亲本杂草稻相比,在无虫压下,各F3与相应亲本杂草稻的总适合度

外源l抗坏血酸对cr6+胁迫下小麦根际ph值和有机酸分泌的影响及其缓解机理研究

采用水培试验,以Cr6+ 耐性品种(扬麦16)和Cr6+ 敏感品种(豫麦51)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源抗坏血酸( AsA )对 Cr6+ 胁迫下小麦根际 pH、根尖质膜 H+ - ATPase 活性变化、 NH4+ 和 NO3- 离子吸收、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变化、分泌的有机酸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效应及其对 Cr6+ 络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外源 AsA 缓解处理可以提高小麦根系质膜 H+ - ATPase 活性,增强根系对铵态氮( NH4+ - N )的吸收速率,从而更好的维持小麦正常生长

外源硅对甘蓝镉毒害的缓解效应

本实验以耐镉(Cd)性不同的2个甘蓝品种(绿丰—Cd敏感性、牛心—耐Cd性)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外源硅(Si)对Cd胁迫下甘蓝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中Cd含量、叶片和根系中MDA含量、H2O2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d单独处理相比,外源Si同时处理后,2个甘蓝品种的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绿丰的生物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牛心;另外,2个甘蓝品种地下部Cd含量显著升高,而地上部的Cd含量显著降低;与单独Cd处理相比,叶片和根系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降低,其中,绿丰MDA和H2O2含量下降幅度大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