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目 录
1 引言 1
2 死亡意识概念的解释 1
3 毕淑敏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2
3.1 军人的死亡意识 2
3.1.1 死亡的崇高 3
3.1.2 生命的尊重 4
3.2 医生的死亡意识 5
3.2.1 临终的关爱 5
3.2.2 生命的拯救 5
3.2.3 死亡的豁达 6
3.3 女性的死亡意识 7
3.3.1 死亡—生命的尊严之美 7
3.3.2 死亡—母爱的无私之美 8
3.3.3 死亡—生命的超脱之美 8
3.4 普通人的死亡意识 9
3.4.1 死亡的恐惧 9
3.4.2 死亡的安逸 9
4 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识的生成因素 10
4.1 生活阅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0
4.1.1 从军经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0
4.1.2 从医经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1
4.1.3 心理医师经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12
4.2 文学、哲学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2
4.2.1 文学思潮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2
4.2.2 存在主义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3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死亡所遭受的疼痛远远低于许多疾病。人类对于死亡唯一的畏惧就是未知,因为你不知道死了以后会怎样。每个人对未知都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具体就表现为畏惧死亡,如果不是受到非人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病痛折磨,那就是对这个世界已没有牵挂。
毕淑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历过生活带来的灰暗和伤痛后登上文坛的。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争论与文学思潮的交替发生。这个时期以“人”作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人们抱怨着当代人文精神的匮乏的同时,又有许多人直面残酷的现实,借助文学的力量寄托着自己的期盼,写作便是一个救赎自我并且拯救这个时代的过程。面对思潮的不断涌入,毕淑敏不为所动,坚持着对死亡的持续关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渗透着真实生命的机制,饱含着健康生命的尊严。毕淑敏如同鲁迅一样,在文学创作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行着人类灵魂的拯救,她坚持以自己思想融入到文字中书写现实,为中国文学开辟新的未来。多年来她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精神救赎。
毕淑敏的创作从未逃避书写“死亡”,她的可贵之处也在此体现。她对于死亡的持续关注,和对于死亡意识独到的见解,使其作品在新时期小说中尤为引人注目。毕淑敏借生命的毁灭与消失来反思和批判历史与沉痛的现实,借死亡的悲壮来强调人生的价值,关注死亡是另一种层面上来说的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她以严谨的态度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用她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书写人生。无论在她的哪一部小说作品,都推崇“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的精神,用深沉而凝重的笔调描写了美好生命被毁灭过程,并展示她悲壮的理想、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于读者。她面对现实的同时却又能反思现实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真理使她的小说中所描述的向死而生的“死亡意识”散发着她特有的魅力。
2 死亡意识概念的解释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指生命失去活力,不继续生存,与原本生存着的世界永远的告别。几乎所有的生物,如果不是死于外部伤害致使个体生物功能受到损伤,最终它们也都会死于自身的衰老 。死亡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定义死亡就要将其与生命进行区分。判断生物的死亡在什么时候发生,则需要精确划分出生与死的概念之间的界限,但是人们对于生命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确切的认知,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会根据意识是否存在来定义生与死,即当意识从生物大脑消失的时候,就可以说一个生物死亡了。死亡意味着从一个运动的精神形态缓慢地转变为静止的精神形态。死亡否定了生命与意识,同时否定了人生的价值。死亡仅仅描述的是意识层面停止运作的状态。因此,定义生的同时也就同时定义了死亡。
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圣贤前赴后继地思考“生”与“死”这个问题。孔子在谈论死亡时有“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类论述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现世的生活,另一方面对“死”的论述也是采取迂回的政策。儒家传统中伦理道德永远排在第一位,于是便有“杀生成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诸如此类的说法。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价值的追寻,这使得人们对死亡的畏惧被更强大的精神追求消解了。西方哲学中推崇的是学习死亡并且正确地看待死亡。
意识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它控制着人类一切的活动。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给出了意识大致的定义。意识携带有目的即一个既定方向的存在。例如:宇宙利用自己的独特能力使星体按照轨道正常运行,苹果从树上也只会向地上掉落,这是宇宙意识中的尺规意识,从一个大概念来分析了意识。
人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某时感受到自己的思想都是人的意识,一般认为意识是个人对环境及自身认知能力及认知的清晰程度,这无法通过语言准确地进行描述,所以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
“死亡意识”是指人类作为个体生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对死亡产生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终将不可避免去面对的,人与人之间也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死亡意识,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一般认为死亡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学与社会学上的问题,死亡意识是一种无法逃避的每个人都拥有的集体无意识存在。
3 毕淑敏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毕淑敏说:“你可以拒绝一切,但绝对拒绝不了死亡,拒绝可以把一切拒绝,好像一座荒凉的古堡,但死亡会越过藩篱镇定地挡住你的去路”[1]不论富裕穷困,身份尊贵或只是普通平民,只要你能尊重自己的生命,战胜面对死亡时内心产生的巨大恐惧,你的牺牲就是崇高的是有价值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任何人来说都算是最大的不幸,不管是对自己而言还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说都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人生最大痛苦。
3.1 军人的死亡意识
在毕淑敏早期的小说中,“死亡”尤其是军人的死亡是她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话题。毕淑敏的军事题材小说注重刻画那个特定时代的军旅生活,表现出军营里军人拥有的生命尊严与其独特的死亡意识。
3.1.1 死亡的崇高
为国家为理想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这是作为军人最为光荣的事。为了守护心中圣洁的目标而死亡,这是崇高的。死亡的崇高在毕淑敏军旅题材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昆仑殇》中,战士李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吹响号角,让气势开始溃散的部队重新振作。“他只觉得异常清醒,面临着一个抉择,闭上嘴还是继续吹?他迟疑了一下,毫不犹豫地将最后一缕真气幽幽地吐进号嘴”。[2]这是将即将面对死亡却又热爱渴望着生才特有的难以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责任与集体荣誉是李铁认为比生命更珍贵的,为了群体的意志的达成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在舍弃的同时又有着来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对生存的眷恋,这种不舍牺牲而又自觉奉献主动牺牲的现实更凸显出死亡的崇高。毕淑敏满怀着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叙述了危难中军人毅然选择死亡的崇高精神和面对死亡时眷恋生存的人性本能。[3]付出个体生命去实现崇高的社会意义价值,把个人的目标代入到社会或群体的大目标中,宝贵的生命陨落但与此同时诞生了不朽的精神,类似军人这样的英雄之死就是完成了价值的实现,这种死亡形式体现了军人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充满了阳刚之美。因死得“重于泰山”,其神圣性和崇高性冲击着读者,使读者对生命陨落消失的惋惜与感伤降到最低,存在更多的则是对英雄的奉献精神的敬佩,英雄死亡的同时孕育了神圣且崇高精神。
1 引言 1
2 死亡意识概念的解释 1
3 毕淑敏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2
3.1 军人的死亡意识 2
3.1.1 死亡的崇高 3
3.1.2 生命的尊重 4
3.2 医生的死亡意识 5
3.2.1 临终的关爱 5
3.2.2 生命的拯救 5
3.2.3 死亡的豁达 6
3.3 女性的死亡意识 7
3.3.1 死亡—生命的尊严之美 7
3.3.2 死亡—母爱的无私之美 8
3.3.3 死亡—生命的超脱之美 8
3.4 普通人的死亡意识 9
3.4.1 死亡的恐惧 9
3.4.2 死亡的安逸 9
4 毕淑敏小说中死亡意识的生成因素 10
4.1 生活阅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0
4.1.1 从军经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0
4.1.2 从医经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1
4.1.3 心理医师经历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12
4.2 文学、哲学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2
4.2.1 文学思潮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2
4.2.2 存在主义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 13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死亡所遭受的疼痛远远低于许多疾病。人类对于死亡唯一的畏惧就是未知,因为你不知道死了以后会怎样。每个人对未知都充满了深深的恐惧,具体就表现为畏惧死亡,如果不是受到非人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病痛折磨,那就是对这个世界已没有牵挂。
毕淑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经历过生活带来的灰暗和伤痛后登上文坛的。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文学争论与文学思潮的交替发生。这个时期以“人”作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人们抱怨着当代人文精神的匮乏的同时,又有许多人直面残酷的现实,借助文学的力量寄托着自己的期盼,写作便是一个救赎自我并且拯救这个时代的过程。面对思潮的不断涌入,毕淑敏不为所动,坚持着对死亡的持续关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她的作品渗透着真实生命的机制,饱含着健康生命的尊严。毕淑敏如同鲁迅一样,在文学创作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行着人类灵魂的拯救,她坚持以自己思想融入到文字中书写现实,为中国文学开辟新的未来。多年来她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精神救赎。
毕淑敏的创作从未逃避书写“死亡”,她的可贵之处也在此体现。她对于死亡的持续关注,和对于死亡意识独到的见解,使其作品在新时期小说中尤为引人注目。毕淑敏借生命的毁灭与消失来反思和批判历史与沉痛的现实,借死亡的悲壮来强调人生的价值,关注死亡是另一种层面上来说的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她以严谨的态度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用她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书写人生。无论在她的哪一部小说作品,都推崇“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的精神,用深沉而凝重的笔调描写了美好生命被毁灭过程,并展示她悲壮的理想、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于读者。她面对现实的同时却又能反思现实超越现实,不断追求真理使她的小说中所描述的向死而生的“死亡意识”散发着她特有的魅力。
2 死亡意识概念的解释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指生命失去活力,不继续生存,与原本生存着的世界永远的告别。几乎所有的生物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定义死亡就要将其与生命
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圣贤前赴后继地思考“生”与“死”这个问题。孔子在谈论死亡时有“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类论述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现世的生活,另一方面对“死”的论述也是采取迂回的政策。儒家传统中伦理道德永远排在第一位,于是便有“杀生成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诸如此类的说法。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价值的追寻,这使得人们对死亡的畏惧被更强大的精神追求消解了。西方哲学中推崇的是学习死亡并且正确地看待死亡。
意识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它控制着人类一切的活动。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给出了意识大致的定义。意识携带有目的即一个既定方向的存在。例如:宇宙利用自己的独特能力使星体按照轨道正常运行,苹果从树上也只会向地上掉落,这是宇宙意识中的尺规意识,从一个大概念来分析了意识。
人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某时感受到自己的思想都是人的意识,一般认为意识是个人对环境及自身认知能力及认知的清晰程度,这无法通过语言准确地进行描述,所以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
“死亡意识”是指人类作为个体生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对死亡产生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终将不可避免去面对的,人与人之间也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死亡意识,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一般认为死亡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学与社会学上的问题,死亡意识是一种无法逃避的每个人都拥有的集体无意识存在。
3 毕淑敏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毕淑敏说:“你可以拒绝一切,但绝对拒绝不了死亡,拒绝可以把一切拒绝,好像一座荒凉的古堡,但死亡会越过藩篱镇定地挡住你的去路”[1]不论富裕穷困,身份尊贵或只是普通平民,只要你能尊重自己的生命,战胜面对死亡时内心产生的巨大恐惧,你的牺牲就是崇高的是有价值的。死亡对于活着的任何人来说都算是最大的不幸,不管是对自己而言还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来说都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人生最大痛苦。
3.1 军人的死亡意识
在毕淑敏早期的小说中,“死亡”尤其是军人的死亡是她创作中必不可少的话题。毕淑敏的军事题材小说注重刻画那个特定时代的军旅生活,表现出军营里军人拥有的生命尊严与其独特的死亡意识。
3.1.1 死亡的崇高
为国家为理想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这是作为军人最为光荣的事。为了守护心中圣洁的目标而死亡,这是崇高的。死亡的崇高在毕淑敏军旅题材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昆仑殇》中,战士李铁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吹响号角,让气势开始溃散的部队重新振作。“他只觉得异常清醒,面临着一个抉择,闭上嘴还是继续吹?他迟疑了一下,毫不犹豫地将最后一缕真气幽幽地吐进号嘴”。[2]这是将即将面对死亡却又热爱渴望着生才特有的难以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责任与集体荣誉是李铁认为比生命更珍贵的,为了群体的意志的达成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在舍弃的同时又有着来自灵魂深处对生命对生存的眷恋,这种不舍牺牲而又自觉奉献主动牺牲的现实更凸显出死亡的崇高。毕淑敏满怀着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叙述了危难中军人毅然选择死亡的崇高精神和面对死亡时眷恋生存的人性本能。[3]付出个体生命去实现崇高的社会意义价值,把个人的目标代入到社会或群体的大目标中,宝贵的生命陨落但与此同时诞生了不朽的精神,类似军人这样的英雄之死就是完成了价值的实现,这种死亡形式体现了军人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充满了阳刚之美。因死得“重于泰山”,其神圣性和崇高性冲击着读者,使读者对生命陨落消失的惋惜与感伤降到最低,存在更多的则是对英雄的奉献精神的敬佩,英雄死亡的同时孕育了神圣且崇高精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