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普遍的利率市场化现象,随着资产较小的商业银行不断的成立,并与传统业务市场中的银行进行了激烈竞争给我国银行行业带来了很多压力。但是在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也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对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对对本文实证变量进行选取,构建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进行研究利率市场化给我商业银行带来的正、反面影响。最后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深化改革中的应对策略和防范措施。
目录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文献综述 3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与进程 3
二、利率市场化及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5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5
1.利率决定理论 5
2.利率传导理论 5
3.金融发展理论 6
(二)利率风险管理 6
1.利率风险的识别 6
2.利率风险的度量 6
(三)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防范的影响分析 7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7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的实证分析 8
(一)样本选取 8
1.银行样本 8
2.时间区间 9
(二)分析方法选择 9
(三)实证分析过程 9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现状及问题分析 10
(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防范措施 10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11
(一)主要结论 11
(二)研究展望 11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问题研究
引言
引言
文献综述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与进程
黄达(2000)在《货币银行学》中提到利率市场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不是人为的权力进行改变市场利率的水平,而是通过政府的权力去转交给市场,但并不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是通过货币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进行作用影响。
我国学者赵英军(1999)、黄金老(2001)认为,利率市场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增加不断发展,但却会存在利率自由浮动大、信息在市场中的不对称等一些风险,从而造成对银行业务的威胁。
易纲(2009)认为,改革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双轨制:一方面,利率管制放宽,市场主体实现自由设定价格,实现了“存款利率采取控制的限制,管理和限制贷款利率”的里程碑;通过利率市场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初步建立了长期国债收益率为基准利率的代表,在上海银行同业拆息作为短期基准利率体系的代表。
周小川(2011)同样对我国市场利率化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他认为,首先,金融机构的财务软约束应该被排除在外,然后选择一个硬约束的商业银行,以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其次,替代金融产品的价格,应逐步开放;最后建立自我调节,公开的竞争环境;加强定价能力和商业银行的风控。
郭田勇(2012)提出银行利率管制的改革原则:首先进行长期贷款然后进行短期贷款,首先进行贷款然后进行存款。潘功胜(2013)认为,为了开通市场利率化的最后一道大门,必须进行存款保险制度。李杨、樊卫东(2002)认为,存款利率在商业银行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巴曙松(2013)认为,由于当前中国经济状态相对健康,提高决策和控制能力,为完善利率市场化应当与经济领域改革并进。提高决策和控制体系。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影响
陈岸斌(2006)认为利率市场变化中首先要抓住产品的创新开发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服务。
陆崛峰(2012)基于商业银行“退市”的风险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先选准自身在市场的定位,尤其是小型的商业银行。楼文龙(2013)认为,在应对利率市场化问题上要提高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运转。董榕(2013)认为利率市场化大潮不可阻挡,要求银行改善措施:包括实行风险管理的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柜台业务风险。
李海波(2013)同样认识到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一提高小型和微型企业风险控制管理能力要求。第二提高企业在定价方面的要求等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20 世纪 70 年代,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体制效率低下、货币化程度低、政府二元金融结构、金融管制过度等现象,麦金农和肖(197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加尔比斯(1997)的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水平和资本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是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 以及后续研究者对该理论的发展和修正,都在强调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美、英等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西方商业银行开始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作为计量利率风险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最早由 J.P.Morgan 公司在1983 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
随着研究的深入,J.P.Morgan 公司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发展了 Va R 方法,并在1994 年 10 月公布了 Risk Metrcis(风险矩阵)标准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使得该方法得以普及。 布赖恩科伊尔(2004)以及唐纳德R范戴维特、今井贤志(2006)等在全面、详细总结已有管理技术和工具基础上,引入现代金融衍生工具,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即表内资产负债管理和表外衍生工具管理,成为当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的重要指导思想。
巴曙松(2012)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一些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结合整个利率在市场取向进行改革,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通过仿照成功国家的改革方法使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循序渐进。刘明尧、彭中(2012)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监管标准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监管环境产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黄广明(2012)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角度提出,利率市场环境下调整利率的动态对于商业银行间竞争有着存进的作用,如促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盈利水平。刘明尧、彭中(2012)认为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经济和利率市场化这些市场参与者包括:企业,金融市场,和其他社区居民。在一方面,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必须考虑和顾及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市场主体耐力。而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给市场参与者更多的选择和议价能力,银行和金融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平衡市场与人体自身的商业模式变化的金融需求之间的关系,商业银行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李宏瑾(2013)认为在商业银行内部环境中,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变动可能会产生市场风险,价值与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为化解市场风险,学者提出对银行的经营模式、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控的同时,也应该在加强价值创造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高晶(2013)提出在利率市场化下,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学习,并结合中国的现状,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做研究工作,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市场利率的现象,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取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8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