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营模式转型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经营模式转型探讨[20191212140828]
摘 要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给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也是促使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脱媒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打压、利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遇到很大的困难,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金融脱媒的出现能够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对金融脱媒进行深入剖析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未来更好的发展。
本文在对我们国家金融脱媒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必须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零售业的成熟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商业银行零售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最为恰当的战略方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战略转型;金融脱媒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金融脱媒概述 1
1.1 金融脱媒的定义 1
1.2 金融脱媒出现的必然性 2
第2章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特征 3
2.1 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 3
2.2 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 4
2.3 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 5
2.4 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 6
2.5 行政性脱媒强于市场性脱媒 6
第3章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概况 7
3.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历史回顾 7
3.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评价 8
3.2.1 银行存贷差逐年扩大,存贷款比例不断下降 8
3.2.2 银行呈现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趋势 9
3.2.3 银行资会中企业和个人资会所占份额下降 10
第4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11
4.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经营的影响 11
4.1.1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的影响 11
4.1.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负债业务的影响 12
4.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的影响 12
第5章 金融脱媒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析 13
5.1 银行机构综合化经营与交叉销售大行其道 13
5.1.1 零售银行产品与服务高度综合化、多样化 13
5.1.2 以基本账户为先导大力推行产品的交叉销售 14
5.1.3 相对专业化经营具有独特竞争优势 14
5.2 分销渠道多元化及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14
5.2.1 互联网分销渠道迅猛发展 14
5.2.2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15
5.3 以信息化和细分为基础进行客户价值管理 16
5.4 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的多元化 16
5.5 国际化全球化经营 16
第6章 金融脱媒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调整的建议 17
6.1 转变经营理念 17
6.2 拓宽产品服务 18
6.3 整合销售渠道 18
6.3.1 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类金融渠道的功能 18
6.3.2 营业网点业务模式改造 19
6.3.3 加强不同渠道的整合力度 19
6.4 细分客户类型 19
6.5 培育各类人才 20
结 束 语 20
参 考 文 献 22
引 言
2012年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理财产品广受大众关注销售火辣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背负着巨大的考核指标的压力。我们把这个现象归咎于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在我国扎根似的长期发展状况可以说已经基本定型。长期以来,通过银行进行融资是我们个人和企业的首要选择,银行储蓄更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占据着支配者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金融机构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诞生丰富了交易的平台,个人不再单一的进行银行储蓄而是可以选择性的将资金投入股票,债券,基金等工具当中进行投资理财,企业更是不必完全依赖于银行,可以选择在金融市场上面发行各类有价证券融资。这些都使得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绕开银行进行资金调剂。
第1章 金融脱媒概述
1.1 金融脱媒的定义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一个发展方向,对此,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指出面对日趋严峻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的确,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个变化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所扮演的“金融中介”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削弱取代,而现在的中国商业银行就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概念——“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挑战。那么什么是“金融脱媒”呢?
金融脱媒,又叫“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绕开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交易的行为,它可以提高资金供给方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资金需求方的成本[1]。也就是说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跳过“媒”这个中间人,直接在资金的供给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进行调剂的一种现象。这里就会有几种情况了,一种是对于“媒”而言狭义上是指银行,广义上是指金融部门,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就是商业银行[2]。第二种就是在资产方或者负债方或者双方都发生的金融脱媒,也就是说资产方的资金绕过了中介机构或者负债方的资金绕过了中介机构又或者两者都没有通过中介机构进行资产的调剂。可以说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金融脱媒出现的必然性
从金融脱媒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金融脱媒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金融脱媒出现的契机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直接融资发展的政策出现和实施。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储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当中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社会的融资方式开始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过渡,商业银行中间人的地位受到威胁。20世纪90年代证券交易场所的设立更是加速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此后,中国通过企业和个人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比例开始不断上升。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的转变过程,从最开始的间接融资 发展到了直、间接融资并重,这两个变化是市场化 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银行"脱媒"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 和发展直接融资 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 及银行业务 开展等带来一系列挑战。随着现代企业在资本需求上的不断增长,股票证券市场不断完善并且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传统媒介作用正在消失,传统信贷业务不断萎缩,商业银行依赖传统信贷业务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从居民角度说,在当前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之下,居民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进行投资组合。从企业角度说,现代企业为了能够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倾向于绕过银行这个媒介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这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直接融资。从理财机构的角度说,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刺激着现代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并且越来越向多功能化发展。在通过将直接和间接融资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组合来获取收益。
从金融脱媒的发展史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观察,金融脱媒意味着金融产品的更加多样化,间接促使了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其资产负债表。从金融部门观察,金融部门为了应对风险提供了不同的风险合约,即金融产品。总而言之,金融脱媒既是金融部门定价能力的提高,也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但是金融脱媒通过各种融通,支付的活动在不断削弱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程度。为了应对这种经营环境剧变,防止在传统盈利模式当中受到冲击出现经营危机,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道路[3]。
第2章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特征
招商银行发展研究部认为:我国的金融脱媒体现出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金融体制转轨。也就是说我国这个阶段的金融脱媒有着极其鲜明的非对称型[4],即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行政性脱媒强于市场性脱媒。
2.1 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脱媒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金融脱媒表现为企业和个人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急剧减少,银行业的信贷增长迅速萎缩,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供给出现危机[5]。这一种信贷需求和存款供给之间的表现呈现出对称性。然而我们国家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对称的,其中需求脱媒超出供给脱媒。
表2.1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概况
(单位:亿元)
年份资金来源总计各项存款占比储蓄存款占比资金运用总计各项贷款占比
200853840546620386.59%21788540.47%53840530339456.35%
200968187459774187.66%26077138.24%68187439968458.62%
201080587971823789.12%30330237.64%80587947919559.46%
201191322680936888.63%34363537.63%91322654794660.00%
2012102406791755489.60%39955139.02%102406762990961.5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统计数字资料整理
结合表2.1进行分析,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56.35%逐年上升到了2012年的61.51%。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存款占绝对比重。而且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从2008年的86.59%逐步上升到2012年末的89.60%,其中储蓄存款从2008年的40.47%降到为2012年末的39.02%。从这个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数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国家近年来需求脱媒超出供给脱媒。
需求脱媒之所以强于供给脱媒有三点原因。其一,居民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因为我国处于转轨这个特殊时期,教育,医疗,保险,卫生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了居民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严重不平衡,居民不得不转向银行储蓄,从而带来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其二,我国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为依靠极大的保证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同时,由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直接融资不被社会资金供给者所信赖。直接融资的发展很艰难。其三,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企业所投资项目中自有资金占比不断提升.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随之下降。
2.2 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
表2.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存款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各项存款企业存款占比(%)储蓄存款占比(%)
2007389371.15138673.735.61%172534.1944.31%
2008466203.32157632.2133.81%217885.3546.74%
2009597741.1217109.9936.32%260771.6643.63%
2010718237.93244495.6234.04%303302.4942.23%
2011809368.33296137.3136.59%343635.8942.46%
2012917554.77328895.2635.84%399551.0443.55%
摘 要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给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也是促使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因素。我国金融脱媒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打压、利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遇到很大的困难,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金融脱媒的出现能够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对金融脱媒进行深入剖析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未来更好的发展。
本文在对我们国家金融脱媒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必须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零售业的成熟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商业银行零售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最为恰当的战略方案。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战略转型;金融脱媒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金融脱媒概述 1
1.1 金融脱媒的定义 1
1.2 金融脱媒出现的必然性 2
第2章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特征 3
2.1 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 3
2.2 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 4
2.3 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 5
2.4 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 6
2.5 行政性脱媒强于市场性脱媒 6
第3章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概况 7
3.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历史回顾 7
3.2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现状评价 8
3.2.1 银行存贷差逐年扩大,存贷款比例不断下降 8
3.2.2 银行呈现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趋势 9
3.2.3 银行资会中企业和个人资会所占份额下降 10
第4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11
4.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业务经营的影响 11
4.1.1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的影响 11
4.1.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内负债业务的影响 12
4.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的影响 12
第5章 金融脱媒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析 13
5.1 银行机构综合化经营与交叉销售大行其道 13
5.1.1 零售银行产品与服务高度综合化、多样化 13
5.1.2 以基本账户为先导大力推行产品的交叉销售 14
5.1.3 相对专业化经营具有独特竞争优势 14
5.2 分销渠道多元化及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14
5.2.1 互联网分销渠道迅猛发展 14
5.2.2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15
5.3 以信息化和细分为基础进行客户价值管理 16
5.4 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的多元化 16
5.5 国际化全球化经营 16
第6章 金融脱媒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调整的建议 17
6.1 转变经营理念 17
6.2 拓宽产品服务 18
6.3 整合销售渠道 18
6.3.1 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类金融渠道的功能 18
6.3.2 营业网点业务模式改造 19
6.3.3 加强不同渠道的整合力度 19
6.4 细分客户类型 19
6.5 培育各类人才 20
结 束 语 20
参 考 文 献 22
引 言
2012年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理财产品广受大众关注销售火辣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背负着巨大的考核指标的压力。我们把这个现象归咎于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在我国扎根似的长期发展状况可以说已经基本定型。长期以来,通过银行进行融资是我们个人和企业的首要选择,银行储蓄更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占据着支配者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金融机构不断的推陈出新,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诞生丰富了交易的平台,个人不再单一的进行银行储蓄而是可以选择性的将资金投入股票,债券,基金等工具当中进行投资理财,企业更是不必完全依赖于银行,可以选择在金融市场上面发行各类有价证券融资。这些都使得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绕开银行进行资金调剂。
第1章 金融脱媒概述
1.1 金融脱媒的定义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一个发展方向,对此,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指出面对日趋严峻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的确,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个变化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在整个金融体系当中所扮演的“金融中介”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削弱取代,而现在的中国商业银行就正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概念——“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挑战。那么什么是“金融脱媒”呢?
金融脱媒,又叫“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绕开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交易的行为,它可以提高资金供给方收益,同时也可以降低资金需求方的成本[1]。也就是说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跳过“媒”这个中间人,直接在资金的供给者和资金的需求者之间进行调剂的一种现象。这里就会有几种情况了,一种是对于“媒”而言狭义上是指银行,广义上是指金融部门,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就是商业银行[2]。第二种就是在资产方或者负债方或者双方都发生的金融脱媒,也就是说资产方的资金绕过了中介机构或者负债方的资金绕过了中介机构又或者两者都没有通过中介机构进行资产的调剂。可以说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金融脱媒出现的必然性
从金融脱媒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金融脱媒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金融脱媒出现的契机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直接融资发展的政策出现和实施。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储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当中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社会的融资方式开始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过渡,商业银行中间人的地位受到威胁。20世纪90年代证券交易场所的设立更是加速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此后,中国通过企业和个人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比例开始不断上升。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
从居民角度说,在当前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之下,居民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进行投资组合。从企业角度说,现代企业为了能够降低融资成本,越来越倾向于绕过银行这个媒介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这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直接融资。从理财机构的角度说,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刺激着现代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并且越来越向多功能化发展。在通过将直接和间接融资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组合来获取收益。
从金融脱媒的发展史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观察,金融脱媒意味着金融产品的更加多样化,间接促使了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完善其资产负债表。从金融部门观察,金融部门为了应对风险提供了不同的风险合约,即金融产品。总而言之,金融脱媒既是金融部门定价能力的提高,也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但是金融脱媒通过各种融通,支付的活动在不断削弱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当中的重要程度。为了应对这种经营环境剧变,防止在传统盈利模式当中受到冲击出现经营危机,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道路[3]。
第2章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特征
招商银行发展研究部认为:我国的金融脱媒体现出来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金融体制转轨。也就是说我国这个阶段的金融脱媒有着极其鲜明的非对称型[4],即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长期供给脱媒强于短期供给脱媒;行政性脱媒强于市场性脱媒。
2.1 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脱媒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金融脱媒表现为企业和个人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急剧减少,银行业的信贷增长迅速萎缩,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供给出现危机[5]。这一种信贷需求和存款供给之间的表现呈现出对称性。然而我们国家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对称的,其中需求脱媒超出供给脱媒。
表2.1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概况
(单位:亿元)
年份资金来源总计各项存款占比储蓄存款占比资金运用总计各项贷款占比
200853840546620386.59%21788540.47%53840530339456.35%
200968187459774187.66%26077138.24%68187439968458.62%
201080587971823789.12%30330237.64%80587947919559.46%
201191322680936888.63%34363537.63%91322654794660.00%
2012102406791755489.60%39955139.02%102406762990961.5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统计数字资料整理
结合表2.1进行分析,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在资金运用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56.35%逐年上升到了2012年的61.51%。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中存款占绝对比重。而且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从2008年的86.59%逐步上升到2012年末的89.60%,其中储蓄存款从2008年的40.47%降到为2012年末的39.02%。从这个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数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国家近年来需求脱媒超出供给脱媒。
需求脱媒之所以强于供给脱媒有三点原因。其一,居民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因为我国处于转轨这个特殊时期,教育,医疗,保险,卫生等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了居民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的严重不平衡,居民不得不转向银行储蓄,从而带来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其二,我国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为依靠极大的保证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同时,由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直接融资不被社会资金供给者所信赖。直接融资的发展很艰难。其三,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企业所投资项目中自有资金占比不断提升.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随之下降。
2.2 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
表2.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存款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各项存款企业存款占比(%)储蓄存款占比(%)
2007389371.15138673.735.61%172534.1944.31%
2008466203.32157632.2133.81%217885.3546.74%
2009597741.1217109.9936.32%260771.6643.63%
2010718237.93244495.6234.04%303302.4942.23%
2011809368.33296137.3136.59%343635.8942.46%
2012917554.77328895.2635.84%399551.0443.5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