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知的乡村景观意象研究以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乡村旅游经过不断发展,现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针对景观同质化现象以及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变化,乡村旅游景观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而乡村旅游景观意象对研究旅游者需求、提升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景观意象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旅游者对乡村景观的需求特征,进而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探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与开发状况,以期为完善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和旅游目的地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2
(一)乡村旅游景观研究2
(二)景观意象研究3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4
(一)研究区域4
(二)研究方法4
1.问卷调查法4
2.词频分析法4
(三)基本数据处理5
三、乡村旅游景观意象分析5
(一)高频词汇分析5
1.自然景观意象分析5
2.基础设施意象分析6
3.人文景观意象分析7
(二)低频词汇分析8
四、结论与讨论9
(一)结论9
(二)讨论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12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景观意象研究
——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
引言
现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内发展态势最为迅猛的旅游类别。但是,与日益增加乡村旅游需求不相匹配的是乡村旅游开发的质量。[1]针对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各乡村旅游地在向乡村旅游区域的差异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更是致力于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景观。继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后,各地加强对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旅游资源的认识,推动本地乡村景观旅游向精细化、深度化、特色化、乡土化发展。[2]据统计,2016年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规模达 21 亿人次,获取的总盈利额超过了 5700 亿元;而2017年,乡村旅游的游客市场更是高达25亿人次,总获利1.4万亿元,总盈利额同比上年增长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5%。数据表明,乡村旅游已站在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风口,正在迎来新时代转型升级的机遇期,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已逐步呈现。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要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因此,作为振兴乡村建设的渠道,深化乡村旅游开发不仅能激发城乡二元化齐头并进发展,还能在振兴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更大潜力。乡村旅游景观意象作为联系旅游者与乡村景观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和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
乡村旅游景观意象是指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游客对乡村聚落、乡村生产、乡村建筑和乡村田园等景观融合的环境综合体感知的总和。[3]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观产生区别于其他旅游景观的情感感知与诉求。乡村资源在旅游发展的推动下被构造成为乡村旅游景观,基本的乡村景观包括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产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等。多样化、乡村化的旅游景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感和需求满意度。因此,本文从旅游者对乡村景观的感知情况出发,研究旅游者感知中的乡村旅游景观意象,揭露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观的需求与偏好。这一方面有助于响应国家有关于特色化、乡土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新战略,完善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降低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对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打造特色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旅游景观的建设及旅游地的开发提供参考。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
乡村旅游景观是一种基于区域与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特殊景观类型,它包涵独特的自然农业景观特色及民俗文化内涵,是聚落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乡土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相融合的旅游景观。[4]乡村旅游景观集生产生活、文化支持、生态维护和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极具经济、文化、生态、美学和社会价值。[5]为顺应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以及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乡村旅游景观一直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外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其研究已逐步从借助于结构化研究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评价,转向对乡村旅游景观中非结构化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景观需求研究中“人”的关注,更是成为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6]与国外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比,国内学者研究乡村旅游景观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才拉开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帷幕。在研究初级阶段,国内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均较为匮乏,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主。我国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多基于构建乡村旅游地景观模型,对乡村景观进行定量化开发与评价,多从乡村景观资源分类、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乡村景观规划等方面展开。[7]随后,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景观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才开始有了发展创新。郑文俊重新归纳了乡村景观的释义,认为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8]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取得卓越的效益,不少学者跨学科领域,从多角度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研究,包括景观学、生态学、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美学等,国内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研究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910]其中,伴随着美丽乡村发展的持续升温,个性化旅游者需求对旅游景观开发的影响逐步增强。基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符号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有关于乡村旅游者满意度、乡村文化景观真实性、旅游者感知等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7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