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城小说的伤痕书写以三王为例【字数:13294】
内容作为一种文学书写模式,伤痕书写不同于伤痕文学。阿城“三王”系列中的伤痕书写主要呈现为“文革伤痕”、“文化伤痕”和“生态伤痕”。“文革伤痕”书写出在动荡时局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和肉体之苦,“文化伤痕”揭示自五四以来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所带来的断层之伤,“生态伤痕”则揭露出人类漠视生态保护而造成的生态创伤。这三种伤痕书写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出人们对于文革的反思与忏悔,对于人性与非人性的辩证思考,其次表达了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重建的自信心,彰显传统文化不息的生命力,最后抨击了人类环保意识的薄弱,强调生态自然的重要性,超越时代,发人深省。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伤痕”和伤痕书写 1
(一)“伤痕”的解读 1
(二)“伤痕文学”与“伤痕书写” 2
三、 阿城小说伤痕书写的具体呈现 3
(一)文革伤痕 3
(二)文化伤痕 5
(三)生态伤痕 6
四、 阿城小说“伤痕书写”的价值 8
(一)对于文革的忏悔和反思 8
(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及信心 9
(三)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阿城小说的伤痕书写
——以“三王”为例
一、引言
自1984年阿城的《棋王》在《上海文学》第7期发表,阿城便进入了大众视野。正如阿城父亲钟惦棐所预见的,《棋王》一经发表便大热起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棋王》发表相对应的,对于《棋王》的批评与解读也随之产生。在众多的批评论述中,阿城的《棋王》被深深地烙上“寻根”这个印记,阿城本人也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以至于后来,公众总是将阿城的“三王”系列看作寻根文学,惯性地将《树王》与《孩子王》也和寻根挂上钩。与此同时,自然也有人从其他方面对阿城“三王”系列进行解读,例如从语言、人物塑造、人学、道家文化等方面。现如今,阿城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中绕不开的一个重镇,对于阿城本人及其作品,尤其是“三王”系列的研究,真可谓“前人之述备矣”。那么对于阿城作品的论述就真的“备”了吗?其实并没有。本文就在避开上述观点的同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阿城“三王”系列中鲜有人注意到的地方进行研究解读,即阿城“三王”的伤痕书写。具体从“文革伤痕”、“文化伤痕”以及“生态伤痕”三个角度加以叙述,其中,“文革伤痕”旨在揭示出文革对人精神与肉体上的伤害,“文化伤痕”则揭露在“五四”以后,尤其是“文革”期间,政治动乱以及学术思潮对于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的破坏,而“生态伤痕”指出在文化大革命这个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三方面的论述中,表达出对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忏悔,同时也展现了对于传统文化断根和当代文化薄弱的思考,力图重建优秀的文化,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伤痕”和伤痕书写
(一)“伤痕”的解读
在《说文解字》中,“伤”被解释为“创也,从人”。“痕”被解释为“胝瘢也,从疒”,所以“伤痕”的意思就是人或物受到伤害才产生留下的疤痕。粗看上去,“伤痕”似乎只是说物理上的伤害,但细究“创伤”一词,可以肯定的是其概念必定延伸到心理层面。创伤的词根来自于希腊语的“伤害”,它强调的是情感震动的记忆因为长期受到压抑并且未愈合,这样情况下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从这一层面讲,伤痕既可指向外部的物理伤害,也可指精神层面的心灵伤害。时光的流逝带来物理上伤痕的愈合,而心理上的伤痕则转化为记忆被作家放入文本中加以重新叙述,构建出一种文学书写方式。
“伤痕”一词首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受到关注是因为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描写了文化大革命给青年心灵造成的伤痕。小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旋即出现了一大批揭露文革给人的身体、心灵造成伤害的文学作品。文学界也因此形成了一次创作思潮,批评界把这个创作思潮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这一创作现象下的作者都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他们以这种经历为背景来揭露文革对青年身心造成的种种伤害,因此我们可以把“伤痕文学”与文革建立直接的联系。正因为这样,“伤痕文学”成了新时期反映“文革”题材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的专有名词。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痕文学以十年文革给人的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巨大伤害为蓝本,一方面是对十年浩劫的强烈控诉,一方面是通过反思,表达自身的忏悔。
“伤痕文学”与“伤痕书写”
在本文中,“伤痕文学”的概念与“伤痕书写”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伤痕文学”并不是自觉自发地进行思考后产生的文学思潮,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所催生的产物。“伤痕文学”是指“文革”结束之后几年以《伤痕》为代表描绘“文革”十年给人民所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痕的作品。而伤痕书写的概念,首先就浅层概念来说,它是作家对人物身心遭受的伤害所进行描写的文学模式,其次,其深层含义便是作家对伤痕的产生或消弭自觉思考后所产生的文学模式。即李建周在《“现代性”如何被压抑——以<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为例》所说的“通过对人民苦难的描述,强调新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从广义的概念界定两者时,前者是一种创作思潮与文学现象,后者则是文学书写的一种方式。接着,从横跨的时间段来看,“伤痕文学”指向的文学思潮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形成的,有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并且创作时间较为集中。“伤痕书写”作为一种文学书写方式,没有特定的发展时期。王德威在《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中提到的鲁迅观看中国间谍被砍头的回忆性文本中早已蕴含了一种心灵伤痕,这个伤痕一方面是作为暴力无情施加在中国人身上,另一方面是鞭答了鲁迅的心灵,促使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伤痕书写”的时间跨度广于“伤痕文学”。再次,在创作内容上来看,“伤痕文学”描写的是“文革”对人民造成的身体或者心灵创伤,作者多为文革亲历者,反叛的是那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秩序,揭露的是“文化大革命”和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强权政治造成的伤痛。诚如刘复生在《“伤痕文学”——被压迫的可能性》中提及,“大体而言,‘伤痕文学’的创作主体是‘知青’一代,素材和直接背景主要来自‘知青’生活,其创作动力和思想资源也来自‘文革’后期‘知青’对‘文革’的反思”。“伤痕文学”给写“伤痕”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文学类型,伤痕与政治,或者说是文革,一直相联系。而“伤痕书写”侧重于个人的创伤,但又不囿于个人层面。它强调的是伤痕给人心理、身休带来的变化及影响,所以创伤之后的记忆乃至于后记忆也是伤痕书写的范围。因此伤痕书写的作者并不一定是创伤的亲历者。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伤痕”和伤痕书写 1
(一)“伤痕”的解读 1
(二)“伤痕文学”与“伤痕书写” 2
三、 阿城小说伤痕书写的具体呈现 3
(一)文革伤痕 3
(二)文化伤痕 5
(三)生态伤痕 6
四、 阿城小说“伤痕书写”的价值 8
(一)对于文革的忏悔和反思 8
(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建及信心 9
(三)对于生态环境的思考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阿城小说的伤痕书写
——以“三王”为例
一、引言
自1984年阿城的《棋王》在《上海文学》第7期发表,阿城便进入了大众视野。正如阿城父亲钟惦棐所预见的,《棋王》一经发表便大热起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棋王》发表相对应的,对于《棋王》的批评与解读也随之产生。在众多的批评论述中,阿城的《棋王》被深深地烙上“寻根”这个印记,阿城本人也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以至于后来,公众总是将阿城的“三王”系列看作寻根文学,惯性地将《树王》与《孩子王》也和寻根挂上钩。与此同时,自然也有人从其他方面对阿城“三王”系列进行解读,例如从语言、人物塑造、人学、道家文化等方面。现如今,阿城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中绕不开的一个重镇,对于阿城本人及其作品,尤其是“三王”系列的研究,真可谓“前人之述备矣”。那么对于阿城作品的论述就真的“备”了吗?其实并没有。本文就在避开上述观点的同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阿城“三王”系列中鲜有人注意到的地方进行研究解读,即阿城“三王”的伤痕书写。具体从“文革伤痕”、“文化伤痕”以及“生态伤痕”三个角度加以叙述,其中,“文革伤痕”旨在揭示出文革对人精神与肉体上的伤害,“文化伤痕”则揭露在“五四”以后,尤其是“文革”期间,政治动乱以及学术思潮对于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的破坏,而“生态伤痕”指出在文化大革命这个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三方面的论述中,表达出对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忏悔,同时也展现了对于传统文化断根和当代文化薄弱的思考,力图重建优秀的文化,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伤痕”和伤痕书写
(一)“伤痕”的解读
在《说文解字》中,“伤”被解释为“创也,从人”。“痕”被解释为“胝瘢也,从疒”,所以“伤痕”的意思就是人或物受到伤害才产生留下的疤痕。粗看上去,“伤痕”似乎只是说物理上的伤害,但细究“创伤”一词,可以肯定的是其概念必定延伸到心理层面。创伤的词根来自于希腊语的“伤害”,它强调的是情感震动的记忆因为长期受到压抑并且未愈合,这样情况下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从这一层面讲,伤痕既可指向外部的物理伤害,也可指精神层面的心灵伤害。时光的流逝带来物理上伤痕的愈合,而心理上的伤痕则转化为记忆被作家放入文本中加以重新叙述,构建出一种文学书写方式。
“伤痕”一词首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受到关注是因为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描写了文化大革命给青年心灵造成的伤痕。小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旋即出现了一大批揭露文革给人的身体、心灵造成伤害的文学作品。文学界也因此形成了一次创作思潮,批评界把这个创作思潮称为“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这一创作现象下的作者都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他们以这种经历为背景来揭露文革对青年身心造成的种种伤害,因此我们可以把“伤痕文学”与文革建立直接的联系。正因为这样,“伤痕文学”成了新时期反映“文革”题材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的专有名词。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伤痕文学以十年文革给人的精神和肉体造成的巨大伤害为蓝本,一方面是对十年浩劫的强烈控诉,一方面是通过反思,表达自身的忏悔。
“伤痕文学”与“伤痕书写”
在本文中,“伤痕文学”的概念与“伤痕书写”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伤痕文学”并不是自觉自发地进行思考后产生的文学思潮,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所催生的产物。“伤痕文学”是指“文革”结束之后几年以《伤痕》为代表描绘“文革”十年给人民所造成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伤痕的作品。而伤痕书写的概念,首先就浅层概念来说,它是作家对人物身心遭受的伤害所进行描写的文学模式,其次,其深层含义便是作家对伤痕的产生或消弭自觉思考后所产生的文学模式。即李建周在《“现代性”如何被压抑——以<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为例》所说的“通过对人民苦难的描述,强调新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从广义的概念界定两者时,前者是一种创作思潮与文学现象,后者则是文学书写的一种方式。接着,从横跨的时间段来看,“伤痕文学”指向的文学思潮是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形成的,有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并且创作时间较为集中。“伤痕书写”作为一种文学书写方式,没有特定的发展时期。王德威在《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中提到的鲁迅观看中国间谍被砍头的回忆性文本中早已蕴含了一种心灵伤痕,这个伤痕一方面是作为暴力无情施加在中国人身上,另一方面是鞭答了鲁迅的心灵,促使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伤痕书写”的时间跨度广于“伤痕文学”。再次,在创作内容上来看,“伤痕文学”描写的是“文革”对人民造成的身体或者心灵创伤,作者多为文革亲历者,反叛的是那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秩序,揭露的是“文化大革命”和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强权政治造成的伤痛。诚如刘复生在《“伤痕文学”——被压迫的可能性》中提及,“大体而言,‘伤痕文学’的创作主体是‘知青’一代,素材和直接背景主要来自‘知青’生活,其创作动力和思想资源也来自‘文革’后期‘知青’对‘文革’的反思”。“伤痕文学”给写“伤痕”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文学类型,伤痕与政治,或者说是文革,一直相联系。而“伤痕书写”侧重于个人的创伤,但又不囿于个人层面。它强调的是伤痕给人心理、身休带来的变化及影响,所以创伤之后的记忆乃至于后记忆也是伤痕书写的范围。因此伤痕书写的作者并不一定是创伤的亲历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