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环境描写研究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著名的文言小说集,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对其研究也日渐增多。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眼光投向小说的写作技巧,这其中就包括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基础要素之一,对它的研究很有必要。《聊斋志异》中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大都特点分明,社会环境描写体现出凄惨乱世、腐败官场、黑暗科场以及男尊女卑等时代特征,自然环境描写体现出充满诗情画意、极具表现力、富有神秘色彩等特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四个功能,即暗示情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和深化主题。关键词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目录
1 引言 1
2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的特点 2
2.1 社会环境描写时代特征 2
2.2 自然环境描写特点 5
3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作用 8
3.1 环境描写暗示情节 8
3.2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9
3.3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10
3.4 环境描写深化主题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在文学作品中被解释为围绕着人物的所有外部环境的总和。“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来说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社会环境就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或工作的场所、人物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等,而小说中人物所活动的空间背景则为自然环境描写。《聊斋志异》社会环境描写较少,被分散于篇幅中,有时仅有几字,如《采薇翁》:“明鼎革,干戈蜂起。”[2]p339七个字就构建了《采薇翁》的背景框架。与社会环境描写相比,自然环境描写更为丰富,且体现出了蒲松龄深厚的文字功底。
蒲松龄生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农民战争爆发,清军大肆入侵。无数人因战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瘟疫、盗寇在被战火洗涤后的土地上蔓延,粮食极度缺乏导致饥荒,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如《刘姓》:“岁大凶,人相食。”[2]p260幸得蒲松龄的父亲经营一些小生意使蒲松龄一家不至于饿肚子。家庭的富足给了蒲松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聪明的他在十九岁时以县、府、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试的第一成为秀才。但蒲松龄后期生活较为艰辛,婚后的他不仅没有足够的钱来科考,还无让全家足以饱腹的粮食。科考不顺且非常贫穷的他在乡下当一个教书先生,虽然有十几文钱的月薪,仍是不够一家糊口。生活的艰难让他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不易,这种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不满被他写入了《聊斋志异》。
当时的政治黑暗残酷,官场官员贪污成风、腐败无能,科举制毁掉了无数知识分子的一生,蒲松龄对这些社会的黑暗现象有着深切体会,而这些问题也被或隐或明的写进了《聊斋志异》,使其更具意义。在小说衰落的顶峰期,《聊斋志异》可谓是异军突起,这本“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小说在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分析《聊斋志异》社会环境描写中透露出的蒲松龄身处乱世的无奈、对腐败官场的悲愤、对科举制的不满、对自由恋爱的赞赏及其中带有的男尊女卑的矛盾思想,赏析《聊斋志异》自然环境描写中作者独具特色的文字描述以及归纳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2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的特点
2.1 社会环境描写时代特征
明末清初,战争繁多,朝代更替,统治阶级内乱不断而疏于对下层阶级的管理,政治黑暗残暴,大兵与盗匪烧杀抢掠、中下层的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欺压普通百姓、残害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等社会问题在《聊斋志异》的社会环境描写中被叙写出来。不仅如此,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还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时代特征。
2.1.1 凄惨乱世
《聊斋志异》社会环境中乱世的凄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清军的肆意烧杀抢劫,二是匪寇的肆意横行。崇祯末年起,统治阶层权利争斗不断,日益强盛的满清贵族不断深入内地,清兵对所到之处的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如《鬼隶》:“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百万。”[2]p474文中清兵大举南下,济南城的一百万人遭到恶意残杀,死尸堆积如山高。文中蒲松龄用济南御史和城隍庙的鬼隶的对话引出清兵在济南屠杀的事实,更加残忍的是屠杀的数字,鬼神都为之震撼。事实上,清军满族在入侵之时,对汉族进行了几次大范围的屠杀。1654年的四月,清军纵兵对扬州城进行烧杀淫掠,号称“十日不封刀”,使得繁华的扬州城沦为废墟,八十多万汉族人遭到杀害。而嘉定、江阴、岭南等同样遭到屠杀,百姓屠戮殆尽,城土之上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据统计,中国因满族入侵丧失人口大大超过五千万。不仅如此,有的清军还将抢来的妇女进行人口买卖,如《乱离》:“时大兵凯旋,俘获妇女口无算,插标市上,如卖牛马。”[2]p239文中写到清兵每到一个地方,便俘获无数妇女,更无人道的是将这些妇女插上草标押到市集上像牛马一样地卖。《乱离》讲述某差役在买妻子的时候,遇上了数个熟人的妻子或老母,使她们被救而受到报答。文尾蒲松龄对这个差役的行为表达出了感激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对于乱世的反感和由衷的希望因战争而被拆散的家庭能够重聚。同样的,《乱离》中差役对于用钱买妻子的理所当然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卑微。
清兵大肆入侵之后,饥荒、瘟疫、天灾等问题层出不穷,统治阶级的管理不当、地方官吏的无能使得百姓的温饱基本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盗寇大幅度增多,使其成为了一股连官府都惧怕的势力。在《聊斋志异》的社会环境描写中,关于盗寇的描写也很多,如《盗户》:“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人盗,官不敢捕。”[2]p326清朝顺治年间,山东的滕县、峄县一带十个百姓有七个是盗寇,可见盗寇数量之多,导致官府不敢抓捕他们。而后,这些盗寇还受了朝廷的招抚,当地的县官顺应朝廷之意把他们另立户册称之为“盗户”,文中凡是称为“盗户”的人与一般的百姓发生争执,官府都是袒护他们的,为的就是避免他们造反。当时的清朝才刚起步,势单力薄,统治阶级为了安抚各方势力、巩固其政权,将一些官位分给了有权有势的人。就如“盗户”一般,为他们立户,让这些人得到优待。
2.1.2 腐败官场
清初,统治阶层因纷争繁多,无暇且无力对下级地方官吏进行整治,使本就浑水一潭的地方阶级更加的昏庸腐败。同时,为了增加军资军饷,笼络富有的地主商人,巩固新政权和吸纳人才,清政府放松了官员录用制度,有钱的用钱,有关系的动用关系,这一举动使清朝官员的成分种类错乱复杂、官员素质低下、腐败现象更为严重。
《聊斋志异》社会环境描写的官场就是现实官场的写照,官员贪婪成性、昏庸无能、欺压百姓。“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2]p24这是《成仙》中作者借成生之口来表达对腐败官场的强烈不满。强梁世界,本就不分青红皂白,而现在的官吏多是不打旗子的强盗,其道出了这些官吏不仅不会为百姓办事还如强盗一般压榨百姓的血汗钱,使得百姓有冤无处申。《成仙》中的县官如此,更高阶层的官员也是如此。文中县官在处理黄周两家纷争时所表现出的随意、被周生谩骂两句后表现出的小肚鸡肠以及与黄吏部一起陷害周生时的残忍都是他昏庸无能的表现。地方县官之所以无能,原因是官场风气本就如此。部院官吏——皇上钦点的官吏,最后因贪了黄吏部的几千两银子而免了他的罪,没钱的县官则是被流放。
目录
1 引言 1
2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的特点 2
2.1 社会环境描写时代特征 2
2.2 自然环境描写特点 5
3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作用 8
3.1 环境描写暗示情节 8
3.2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9
3.3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10
3.4 环境描写深化主题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在文学作品中被解释为围绕着人物的所有外部环境的总和。“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来说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社会环境就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或工作的场所、人物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等,而小说中人物所活动的空间背景则为自然环境描写。《聊斋志异》社会环境描写较少,被分散于篇幅中,有时仅有几字,如《采薇翁》:“明鼎革,干戈蜂起。”[2]p339七个字就构建了《采薇翁》的背景框架。与社会环境描写相比,自然环境描写更为丰富,且体现出了蒲松龄深厚的文字功底。
蒲松龄生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农民战争爆发,清军大肆入侵。无数人因战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瘟疫、盗寇在被战火洗涤后的土地上蔓延,粮食极度缺乏导致饥荒,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如《刘姓》:“岁大凶,人相食。”[2]p260幸得蒲松龄的父亲经营一些小生意使蒲松龄一家不至于饿肚子。家庭的富足给了蒲松龄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聪明的他在十九岁时以县、府、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三试的第一成为秀才。但蒲松龄后期生活较为艰辛,婚后的他不仅没有足够的钱来科考,还无让全家足以饱腹的粮食。科考不顺且非常贫穷的他在乡下当一个教书先生,虽然有十几文钱的月薪,仍是不够一家糊口。生活的艰难让他更能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不易,这种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不满被他写入了《聊斋志异》。
当时的政治黑暗残酷,官场官员贪污成风、腐败无能,科举制毁掉了无数知识分子的一生,蒲松龄对这些社会的黑暗现象有着深切体会,而这些问题也被或隐或明的写进了《聊斋志异》,使其更具意义。在小说衰落的顶峰期,《聊斋志异》可谓是异军突起,这本“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小说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小说在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分析《聊斋志异》社会环境描写中透露出的蒲松龄身处乱世的无奈、对腐败官场的悲愤、对科举制的不满、对自由恋爱的赞赏及其中带有的男尊女卑的矛盾思想,赏析《聊斋志异》自然环境描写中作者独具特色的文字描述以及归纳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2 《聊斋志异》环境描写的特点
2.1 社会环境描写时代特征
明末清初,战争繁多,朝代更替,统治阶级内乱不断而疏于对下层阶级的管理,政治黑暗残暴,大兵与盗匪烧杀抢掠、中下层的官吏以及与之相勾结而受到庇护的豪绅恶霸欺压普通百姓、残害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等社会问题在《聊斋志异》的社会环境描写中被叙写出来。不仅如此,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还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时代特征。
2.1.1 凄惨乱世
《聊斋志异》社会环境中乱世的凄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清军的肆意烧杀抢劫,二是匪寇的肆意横行。崇祯末年起,统治阶层权利争斗不断,日益强盛的满清贵族不断深入内地,清兵对所到之处的百姓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如《鬼隶》:“未几北兵大至,屠济南,扛尸百万。”[2]p474文中清兵大举南下,济南城的一百万人遭到恶意残杀,死尸堆积如山高。文中蒲松龄用济南御史和城隍庙的鬼隶的对话引出清兵在济南屠杀的事实,更加残忍的是屠杀的数字,鬼神都为之震撼。事实上,清军满族在入侵之时,对汉族进行了几次大范围的屠杀。1654年的四月,清军纵兵对扬州城进行烧杀淫掠,号称“十日不封刀”,使得繁华的扬州城沦为废墟,八十多万汉族人遭到杀害。而嘉定、江阴、岭南等同样遭到屠杀,百姓屠戮殆尽,城土之上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据统计,中国因满族入侵丧失人口大大超过五千万。不仅如此,有的清军还将抢来的妇女进行人口买卖,如《乱离》:“时大兵凯旋,俘获妇女口无算,插标市上,如卖牛马。”[2]p239文中写到清兵每到一个地方,便俘获无数妇女,更无人道的是将这些妇女插上草标押到市集上像牛马一样地卖。《乱离》讲述某差役在买妻子的时候,遇上了数个熟人的妻子或老母,使她们被救而受到报答。文尾蒲松龄对这个差役的行为表达出了感激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对于乱世的反感和由衷的希望因战争而被拆散的家庭能够重聚。同样的,《乱离》中差役对于用钱买妻子的理所当然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卑微。
清兵大肆入侵之后,饥荒、瘟疫、天灾等问题层出不穷,统治阶级的管理不当、地方官吏的无能使得百姓的温饱基本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导致盗寇大幅度增多,使其成为了一股连官府都惧怕的势力。在《聊斋志异》的社会环境描写中,关于盗寇的描写也很多,如《盗户》:“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人盗,官不敢捕。”[2]p326清朝顺治年间,山东的滕县、峄县一带十个百姓有七个是盗寇,可见盗寇数量之多,导致官府不敢抓捕他们。而后,这些盗寇还受了朝廷的招抚,当地的县官顺应朝廷之意把他们另立户册称之为“盗户”,文中凡是称为“盗户”的人与一般的百姓发生争执,官府都是袒护他们的,为的就是避免他们造反。当时的清朝才刚起步,势单力薄,统治阶级为了安抚各方势力、巩固其政权,将一些官位分给了有权有势的人。就如“盗户”一般,为他们立户,让这些人得到优待。
2.1.2 腐败官场
清初,统治阶层因纷争繁多,无暇且无力对下级地方官吏进行整治,使本就浑水一潭的地方阶级更加的昏庸腐败。同时,为了增加军资军饷,笼络富有的地主商人,巩固新政权和吸纳人才,清政府放松了官员录用制度,有钱的用钱,有关系的动用关系,这一举动使清朝官员的成分种类错乱复杂、官员素质低下、腐败现象更为严重。
《聊斋志异》社会环境描写的官场就是现实官场的写照,官员贪婪成性、昏庸无能、欺压百姓。“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2]p24这是《成仙》中作者借成生之口来表达对腐败官场的强烈不满。强梁世界,本就不分青红皂白,而现在的官吏多是不打旗子的强盗,其道出了这些官吏不仅不会为百姓办事还如强盗一般压榨百姓的血汗钱,使得百姓有冤无处申。《成仙》中的县官如此,更高阶层的官员也是如此。文中县官在处理黄周两家纷争时所表现出的随意、被周生谩骂两句后表现出的小肚鸡肠以及与黄吏部一起陷害周生时的残忍都是他昏庸无能的表现。地方县官之所以无能,原因是官场风气本就如此。部院官吏——皇上钦点的官吏,最后因贪了黄吏部的几千两银子而免了他的罪,没钱的县官则是被流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