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市场化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20191219194051]
摘 要
市场化是由经济规律本身不断优化而形成得,其中很多因素不断的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研究市场化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自1978年到2011年的江苏省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运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得到回归方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而得出市场化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今后市场化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市场化经济增长回归方程合理建议
目录
1.前言 1
1.1研究背景、思路和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的思路 1
1.1.3研究的意义 1
1.2国内外现状研究 2
2模型的构建 5
2.1全要素生产率模型 5
2.2经济增长模型 6
2.3回归分析 6
2.3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6
2.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
3.江苏省在市场化作用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7
3.1问题提出与变量选取 7
3.2数据及其处理 7
3.3计量分析 11
3.3.1参数估计 11
3.3.2模型检验 11
3.4经济增长的核算 12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4.1结论 13
4.2政策建议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前言
1.1研究背景、思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优先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政策的支持,江苏省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为国家GDP增加做出重要贡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项指标在全国各个省份中遥遥领先。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也限制了江苏省经济的再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由最初的传统技术产业正不断地向现代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由依靠劳动为主的产业模式向以高知识水平为主的企业模式发展。从与国际市场联系较少向国际市场不断靠近,建立了完善的内外贸易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的转变,这标志着江苏省的经济在不断的趋于市场化。尽管如此,但江苏省的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协调。三大产业的比例不平衡,第三产业比例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严重依靠固有资源谋取发展,南北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依旧存在,有的问题还日益加剧。江苏省如何在国家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正确进行市场化改革,这关系到全省经济的能否持续稳定发展。
1.1.2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以江苏省地域性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数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等数据来研究经济增长进而分析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取自1978年到2011年的江苏省经济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得到回归方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而得出制约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的走势并对今后市场化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1.1.3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市场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以市场的自发调节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走向高度市场化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机制,为参与市场的各个经济主体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竞争平台。政府要充分发挥对市场的监管作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来保证市场的规范运转。简单的讲就是使扩大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
市场化被解释为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之所以使经济不断趋于市场化,是因为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更能产生经济效率,进而带来社会财富的更快增长。过去的城市主要靠政府投入来推动,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无法适应形式的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融入市场经济中的的经营模式,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构造合理的城市布局,注重商业发展区域和工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兼顾经济发展效益、环境效益以及人口资源效益。
注重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力引进外资,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努力提高市场化进程。
1.2国内外现状研究
从斯密开始之后的西方经济学, 基本上都是崇尚利用市场的力量配置社会资源。新古典经济学从价格的角度证明了市场经济制度比政府的计划管制更有效率而布坎南则从契约论的观点出发, 认为评价效率的唯一指标是同意的一致性。
Solow(1975)[1]提出了一个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测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即著名的索洛模型。该模型非常清晰、直接地阐明了“经济增长源于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PF)的提高”这一思想,认为TFP是一个反映经济发展投入产出效果的综合性指标,影响TFP的因素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当然国内的学者也在积极的探讨关于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建立测评体系和测评指标,对相关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算,同样也得到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结论。卢中原、胡鞍钢(1993)[2]以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量的指标, 运用统计检验和计算机仿真模型, 来分析市场化改革对物价上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 以及市场化改革同经济稳定发展存在的关系。
江晓薇、宋红旭(1995)[3] 选取了企业自主度、国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宏观调控度四大指标和28 项具体的测度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测算出我国当时的市场经济度为37%。
陈宗胜等人(1999)[4]从工商企业、政府行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产业分类(农业、工业、外贸) 及地区差别等十一个方面出发,按照一定的加权办法测度出1997 年中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60%。
常修泽、高明华(1998)[3] 认为中国国民经济总体市场化应把握5 个重要的方面:产品的市场化(包括农副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要素的市场化(包括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的市场化)、企业的市场化(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企业的市场化)、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包括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的程度和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控”向“间控”转变的程度等)、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包括贸易依存度、资本依存度和投资结构水平)。通过测算并结合实际调查,初步判断,到1997 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达到50%左右。
另外,还有学者从产业角度进行了市场化程度测度。陈宗胜、陈胜(1999)[6]在对1978 年~1994 年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有关数字进行整理和计算后,以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农业资金市场化程度、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为主要选项,测算出了不同年份的农村市场化程度。到1994 年,全国农村整体市场化程度已由1978年的7.67%提高到64.66%,共提高了约57 个百分点。
习近平(2001)[7] 在其博士论文中按照农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化程度、农村市场体系发育和健全程度、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程度、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程度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四大指体系建立对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测度体系,按照德尔菲专家调查法赋予权重办法,测度出1998年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已达到46.29%。
顾海兵(1995,1999,2000)[8] 综合对劳动力、资金、生产、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分析,认为1994年我国经济的总体市场化程度不会超过35%。顾海兵把市场化程度的定量与定性处理对应起来,市场化在0~15%为非市场经济,市场化在10~30%为弱市场经济,市场化在30~50%为转轨中期市场经济,市场化在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市场化在65~80%为欠发达市场经济或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市场化在80%以上为发达市场经济或成熟市场经济。并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判断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三个标准:宜粗不宜细,宜低不宜高,宜宽不宜窄。
徐明华(1999)[9] 从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投资市场化、商品市场的发育、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活动的频度以及人的观念等8 个方面出发,设立31 项指标,选择了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相对处于前列的九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简单积分法来对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进行比较、排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