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的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以图书情报专业期刊为例

摘要:期刊质量成长的需求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建立在对学术期刊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针对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公布的JCR数据,选择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Information Science&Library Science)这一学科的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了2011年和2014年这个学科中所有期刊的影响因子、载文量、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他引率、被引半衰期、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等指标。首先对这些期刊进行了全面的单指标学术影响力分析及比较,并从单指标方面讨论这些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及其从2011年到2014年的变化。然后,根据搜集到的期刊实际数据以及引文分析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图书馆学领域与信息科学的期刊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比较了2011年和2014年的结果,探讨在三年中期刊综合排名的变化。最后,通过对期刊的综合评价,表明图书馆学期刊学术与信息科学影响力分析中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2
一、引言 3
二、指标选择 3
(一) 影响因子 3
(二) 引文数量 4
(三) 5年影响因子 4
(四) 即年指标 4
(五) 载文量 4
(六) 被引半衰期 4
(七) 特征因子 4
(八) SNIP值 5
(九) 他引率 5
(十) SJR指数 5
三、数据来源和方法 5
(一)数据来源 5
(二) 方法 7
1. 描述性统计 7
2. 层次分析法 7
四、 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SSCI检索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7
(一) 影响因子 7
(二) 总被引频次 9
(三) 5年影响因子 11
(四) 即年指标 12
(五) 被引半衰期 13
(六) 他引率 13
(七) 特征因子分值 14
(八) 论文影响分值 15
五、 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6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6
(二)判断矩阵的确定 17
六、 结果分析 17
(一)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17
1. 聚类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 17
2. 检验一致性 17
3. 确定指标权重 20
(二) 评价结果 20
七、 结论与改进建议 23
(一) 结论 23
(二) 改进建议 24
(三) 局限性 24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4
附录1 26
附录2 31
附录3 3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引言
引言
国外学者一直对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研究[12]。期刊、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想要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并且合理的评价期刊,可以通过对期刊影响力的研究,此外,该研究可以为管理决策部门建立合理的激励系统及组织正确的评价科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以保证科学系统积极有效的运行,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34]。长久以来,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期刊学术影响力。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以学术期刊作为刊载的载体,这也使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左右。国内外都是期刊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学术期刊的科学评价[5]。期刊质量成长的需求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建立在对学术期刊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我国偶的学术期刊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因为量少、影响力缺乏等因素是期刊评价只是业绩考核的依据,再加上没有统一的引文数据库,导致期刊评价并不是很准确[6]。
张春丽,盛春蕾,倪四秀[7]等人在对中国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进行学术影响力分析时,选择了20092013这5年来的JCR数据,以17种相关学科英文版期刊及中国地学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因子、源论文数、5年影响因子、自引率、单篇被引最高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国际论文比等指标进行了科学的统计分析,发现各刊的影响力部分呈上升趋势,且总体发展状态良好。马虎兆,于挨福[8]等人基于乘法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科学研究类期刊进行了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研究,并通过对速度、总量、广度及质量等4个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再采用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对期刊载文量、影响因子、他引率、被引半衰期、h指数、即年指标和Web即年下载率等7个指标赋予权重,从而计算各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指数并给予评价。盛丽娜[9]以SSCI收录的2012年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并与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主要涉及到的指标有期刊国家分布、出版语言、出版频率、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自引率、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王建军、杨德礼[10]等人针对CSSCI收录的管理学领域25种期刊,采用引文分析方法中的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Web即年下载量、载文量、H指数以及基金论文比等指标进行单指标学术影响力分析,并采用AHP对CSSCI收录的管理学各期刊进行综合的评价。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发现,关于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SSCI检索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还没有作者对WOS收录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各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此,我试图根据引文分析评价指标及期刊的实际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WOS收录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以及比较2011年和2014年的结果,并探讨这三年的变化。
二、指标选择
为了科学地评价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学科的期刊学术影响力,在与国际评价体系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此次选择的10项评价指标基本上包含了期刊的各个方面。下面对各个指标进行介绍。
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IF)(Journal Impact Factor)是JCR中众所周知的一个统计量,它是表示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一个定量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出版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出版的论文总数目的一个比值[13]。其计算公式为:

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之一就包括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之所以经常被用于期刊甚至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因为其能表明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影响因子也被认为是最能客观反映学术影响和期刊相对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10]。并且影响因子是相对统计值,能够避免各个期刊因为载文量的而差异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与期刊学术的影响力成正比。
引文数量
引文数量(TC)(Total Citations),也被称作总被引频次,是指某一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的全部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绝对统计量,体现了该期刊在WOS中的总被引情况,可以反映该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11]。一般来说,总被引频次值越大,则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5年影响因子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首次在2005年版中提出五年影响因子(IF5)(5Year Impact Factor),不仅是对综合性多学科文献计量指标的创新,也是对文献计量指标的探索,更是对传统两年影响因子的补充参考[12]。5年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五年出版的论文在当年中所统计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五年内出版的论文总数目的一个比值,与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类似[10]。其计算公式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xxaq/9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