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托盘成型模具设计(附件)
首先,简单地讨论一下模具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比较出国内外发展状况,展望一下它们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其次介绍浅矩形拉深件的冲压工艺,并分析成型过程中浅矩形件拉深变形的特点。先计算毛坯尺寸、需不需要使用压边装置,对落料拉深模具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拉深系数,选择合适压力机,模具零件尺寸的计算及材料选用,之后进行强度校核和安装调试落料拉深模具。最后,总结这次毕业设计所取得的成果和这个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做完毕业设计后对于我的帮助和影响。本次毕业设计,选择使用一套复合拉伸模来完成落料、拉深、整形、切边、卸料的工序过程,把落料、拉深这两道工序同时在一副模具中实现。跟以前冲压工艺比起来,解决需要多套模具,效率比较低下、流程路过长,零部件的精度及技术要求不容易达到等问题。经过细致的计算和校核,对方案的不断完善,三维软件的仿真运行,总结出本次设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关键词:拉深成型 ,矩形件, 冲压工艺, 复合模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3
2.1模具背景 3
2.2 矩形零件分析 3
第三章 确定工艺方案 5
3.1 工艺计算与分析 5
3.2 计算毛坯尺寸 6
3.3 确定工艺方案 7
第四章 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10
4.1 确定排样 10
4.2 计算工艺力及初选设备 12
4.2.1计算工艺中的各个力 12
4.2.2初步选择压力机 14
4.2.3计算凸模、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 15
第五章 模具的结构设计 19
5.1 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计算 19
5.1.1落料凹模 19
5.1.2拉深凸模 20
5.1.3落料拉伸凸凹模 21
5.1.4垫板 21
5.1.5压边圈 22
5.1.6卸料导料板 23
5.1.7凸模固定板 24
第六章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25
6.1 定位方式的选择 25
6.1.1卸料装置与出件方式的选择 25
6.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2拉深凸模 20
5.1.3落料拉伸凸凹模 21
5.1.4垫板 21
5.1.5压边圈 22
5.1.6卸料导料板 23
5.1.7凸模固定板 24
第六章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25
6.1 定位方式的选择 25
6.1.1卸料装置与出件方式的选择 25
6.1.2模架的选用 27
6.1.3模具的闭合高度 28
第七章 选定冲压设备 29
第八章 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30
8.1 复合模的装配 30
8.2 凸、凹模间隙的调整 31
8.3 冲裁模具的调试 32
结论 33
谢 辞 34
参考文献 35
第一章 绪论
下面是在多次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做出的总结:
模具行业是重工、轻工、电子、机械、国防等行业进行生产的关键工艺装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我国模具技术的飞速变化发展,更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很重要并且开始认真对待这个行业。当前,我国的模具标准件正在快速普及,近两年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已经达到30%,有很多国企、外企开始成立了拥有现代规模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生产车间,并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及专业性实习场地,培养了大量从事与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的科技人员,积极地举行大量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的科技比赛及学术活动,编纂和出版了各式各样的冲压模具技术的视频和出版物,使得模具行业的生产技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模具成型的加工工艺具有少切削或无切削、很多种不同工序可以在一个模具里实现的特点,使用模具成型的工艺来取代传统的加工工艺,提高零件的质量,节省制造的材料,降低生产的成本,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加工工艺缺点是需要多套模具,效率比较低、流程的路线也过长,加工的程相对分散,零件的精度及技术要求都不容易得到保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需求冲压技术在现代的模具制造工艺中已然是一种相当有效、被频繁使用的金属加工的方式。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在设计毛坯的展开时使用,可以对排样、拉深这两道工序的毛坯实现优化设计。
使用模具计算机CAD / CAM / CAE软件系统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理论到实际运用。CAD / CAM / CAE软件关键技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创新,可以大大缩短模具设计和制造模具制造的周期效率,提高模具质量,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CAD / CAM / CAE的集成。
冲压技术和冲压设备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精密冲压。高速冲压多工位自动冲孔、液压成形、冲压和其他快速发展的超塑性冲压工艺。采用新模具材料和钢用金、硬质合金工具推广、开发模具各种表面处理技术改善冲压设备和模具结构,提高准确性和显著延长模具的寿命和扩大冲压技术的范围。冲压成型零件和机械性能好,冲压一般有重量轻、强度高、表面质量好的成形特征。因此,研究冲压模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此外,研究冲压成形性和成形极限理论,冲压成形难度的确定和预测技术的发展,通过冲压的阶段理论指导实验的科学分析,冲压,计算机辅助工程和智能方法的发展。与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与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和制造商必须不断学习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最新知识,创新。现在有很多在中国模具标准零件,包括模具、指导、推杆、标准件等以达到中国模具行业的发展。
模具CAD / CAM / CAE技术在模具技术发展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国模具行业的CAD / CAM / CAE技术已基本成熟。CAD / CAE / 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和制造)技术转换。第一个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模具行业,模具CAD / CAE / CAM集成系统,以提高模具设计和加工质量的影响,改善生产周期的目的。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未来发展的前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使模具工业获得一个关键变化。作为大学生,我们还需要仔细,CAD / CAM / CAE技术学习。
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锈钢托盘成型模具设计,这次设计的任务重点是对模具设计的工艺性进行的分析和复合模的设计里的计算和装配部分。在模具生产与制造过程中,应该在能够承受住负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用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的模具材料,可以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模具设计,也能很好的借助现代科技为发展模具行业提供足够多的技术上的支持。在设计过程中,灵活使用了本专业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知识,对于冲压模具设计的工作进行了一次实际操作练习,锻炼自己工作的能力,复习和巩固冲压模具设计等所学的相关知识,熟知并会运用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及步骤,熟知并运用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工具如CAD软件、proe软件,查阅设计资料及手册,了解模具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等。
第二章 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2.1 模具背景
首先我想要说一说我们国目前模具的发展状况,出现了那些问题或者是目前我们国家比较注重模具的哪些方面。我先从模具的质量问题谈谈我的想法:我认为模具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出现在精度和寿命这两个方面中,另外也包括结构和外观这个方面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维修和后期的保养。在模具行业的领导者们都很清楚,评判这一套是否是好模具和创新型的模具,着重于这套模具在维修这方面是不是很方便,后期的一个保养是不是很划算。那么现在我们国家按照这样的一个状况来说,主要是冲压件生产的批量不是很多,从而形成了我国冲压模具在咱们国内模具市场中在使用寿命这一方面,对待这个寿命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方法都不是很有成效,创新度不够。再加上精度达不到技术要求、所设计的结构又存在不合理、外观不好看这些问题往往会使质量这个因素成为主要问题。其次我想说一说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模具行业比国外的要落后,要不先进。虽然存在着起步就差很远的情况在。但是我国也必须努力向前看,多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多向国外学习,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称为模具行业的引导着,实现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使得我国模具和国际接轨。这就需要开发、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3
2.1模具背景 3
2.2 矩形零件分析 3
第三章 确定工艺方案 5
3.1 工艺计算与分析 5
3.2 计算毛坯尺寸 6
3.3 确定工艺方案 7
第四章 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10
4.1 确定排样 10
4.2 计算工艺力及初选设备 12
4.2.1计算工艺中的各个力 12
4.2.2初步选择压力机 14
4.2.3计算凸模、凹模刃口尺寸及公差 15
第五章 模具的结构设计 19
5.1 模具工作部分的尺寸计算 19
5.1.1落料凹模 19
5.1.2拉深凸模 20
5.1.3落料拉伸凸凹模 21
5.1.4垫板 21
5.1.5压边圈 22
5.1.6卸料导料板 23
5.1.7凸模固定板 24
第六章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25
6.1 定位方式的选择 25
6.1.1卸料装置与出件方式的选择 25
6.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2拉深凸模 20
5.1.3落料拉伸凸凹模 21
5.1.4垫板 21
5.1.5压边圈 22
5.1.6卸料导料板 23
5.1.7凸模固定板 24
第六章 模具结构形式的选择 25
6.1 定位方式的选择 25
6.1.1卸料装置与出件方式的选择 25
6.1.2模架的选用 27
6.1.3模具的闭合高度 28
第七章 选定冲压设备 29
第八章 模具的装配与调试 30
8.1 复合模的装配 30
8.2 凸、凹模间隙的调整 31
8.3 冲裁模具的调试 32
结论 33
谢 辞 34
参考文献 35
第一章 绪论
下面是在多次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做出的总结:
模具行业是重工、轻工、电子、机械、国防等行业进行生产的关键工艺装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伴随我国模具技术的飞速变化发展,更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很重要并且开始认真对待这个行业。当前,我国的模具标准件正在快速普及,近两年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已经达到30%,有很多国企、外企开始成立了拥有现代规模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生产车间,并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及专业性实习场地,培养了大量从事与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的科技人员,积极地举行大量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的科技比赛及学术活动,编纂和出版了各式各样的冲压模具技术的视频和出版物,使得模具行业的生产技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模具成型的加工工艺具有少切削或无切削、很多种不同工序可以在一个模具里实现的特点,使用模具成型的工艺来取代传统的加工工艺,提高零件的质量,节省制造的材料,降低生产的成本,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加工工艺缺点是需要多套模具,效率比较低、流程的路线也过长,加工的程相对分散,零件的精度及技术要求都不容易得到保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加工的需求冲压技术在现代的模具制造工艺中已然是一种相当有效、被频繁使用的金属加工的方式。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在设计毛坯的展开时使用,可以对排样、拉深这两道工序的毛坯实现优化设计。
使用模具计算机CAD / CAM / CAE软件系统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理论到实际运用。CAD / CAM / CAE软件关键技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创新,可以大大缩短模具设计和制造模具制造的周期效率,提高模具质量,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实现CAD / CAM / CAE的集成。
冲压技术和冲压设备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精密冲压。高速冲压多工位自动冲孔、液压成形、冲压和其他快速发展的超塑性冲压工艺。采用新模具材料和钢用金、硬质合金工具推广、开发模具各种表面处理技术改善冲压设备和模具结构,提高准确性和显著延长模具的寿命和扩大冲压技术的范围。冲压成型零件和机械性能好,冲压一般有重量轻、强度高、表面质量好的成形特征。因此,研究冲压模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此外,研究冲压成形性和成形极限理论,冲压成形难度的确定和预测技术的发展,通过冲压的阶段理论指导实验的科学分析,冲压,计算机辅助工程和智能方法的发展。与自主知识产权设计,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与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和制造商必须不断学习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最新知识,创新。现在有很多在中国模具标准零件,包括模具、指导、推杆、标准件等以达到中国模具行业的发展。
模具CAD / CAM / CAE技术在模具技术发展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国模具行业的CAD / CAM / CAE技术已基本成熟。CAD / CAE / 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和制造)技术转换。第一个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模具行业,模具CAD / CAE / CAM集成系统,以提高模具设计和加工质量的影响,改善生产周期的目的。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未来发展的前景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使模具工业获得一个关键变化。作为大学生,我们还需要仔细,CAD / CAM / CAE技术学习。
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锈钢托盘成型模具设计,这次设计的任务重点是对模具设计的工艺性进行的分析和复合模的设计里的计算和装配部分。在模具生产与制造过程中,应该在能够承受住负载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用价格较低质量较好的模具材料,可以制造出更加优秀的模具设计,也能很好的借助现代科技为发展模具行业提供足够多的技术上的支持。在设计过程中,灵活使用了本专业所学的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知识,对于冲压模具设计的工作进行了一次实际操作练习,锻炼自己工作的能力,复习和巩固冲压模具设计等所学的相关知识,熟知并会运用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及步骤,熟知并运用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工具如CAD软件、proe软件,查阅设计资料及手册,了解模具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等。
第二章 分析零件的工艺性
2.1 模具背景
首先我想要说一说我们国目前模具的发展状况,出现了那些问题或者是目前我们国家比较注重模具的哪些方面。我先从模具的质量问题谈谈我的想法:我认为模具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出现在精度和寿命这两个方面中,另外也包括结构和外观这个方面下。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维修和后期的保养。在模具行业的领导者们都很清楚,评判这一套是否是好模具和创新型的模具,着重于这套模具在维修这方面是不是很方便,后期的一个保养是不是很划算。那么现在我们国家按照这样的一个状况来说,主要是冲压件生产的批量不是很多,从而形成了我国冲压模具在咱们国内模具市场中在使用寿命这一方面,对待这个寿命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方法都不是很有成效,创新度不够。再加上精度达不到技术要求、所设计的结构又存在不合理、外观不好看这些问题往往会使质量这个因素成为主要问题。其次我想说一说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模具行业比国外的要落后,要不先进。虽然存在着起步就差很远的情况在。但是我国也必须努力向前看,多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多向国外学习,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称为模具行业的引导着,实现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使得我国模具和国际接轨。这就需要开发、整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jdgc/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