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种植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生产环境的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设计采用CC2530芯片的作为控制器,利用温湿度数字传感器DHT11和光照数字传感器BH1750FVI采集监测点的温湿度及光照强度信息,通过CC2530的ZigBee通信模块和串口拓展功能,搭建了一个蔬菜大棚种植环境的无线监测的平台。本文涉及了种植环境监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作了上位机监测界面,进行了系统软硬件的调试,实现了点对点的无线环境监测,并在上位机实时显示的功能。本设计满足了农业生产需求,节约劳动力和成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关键字 蔬菜大棚,监测,ZigBee无线网络,传感器
目 录
1 绪论 1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3 研究内容 3
2 系统硬件设计 4
2.1系统方案设计 4
2.2 ZigBee无线网络概述及拓扑结构 6
2.3 单片机型号选择 7
2.4 单片机主控电路 9
2.5 系统电源电路 10
2.6 通信模块 10
2.7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11
2.7.1 DHT11 简介 11
2.7.2 DHT11电路设计 12
2.8 光敏传感器模块 13
2.8.1 BH1750FVI 传感器简介 13
2.8.2 BH1750FVI电路设计 14
3 系统软件设计 14
3.1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14
3.2 软件程序开发环境 15
3.3 传感器通讯过程 16
3.4 协调器程序设计 17
3.5 终端设备程序设计 18
3.6 上位机程序设计 20
4 系统调试 21
4.1 PCB板的制作 21
4.2 硬件系统调试 22
4.3 软件硬件联合调试 23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1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蔬菜大棚成为现代农业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对于农业研究和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其中一些重要的生长环境参数,例如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程度、CO2浓度、土壤的含水量等,都密切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目前对于蔬菜大棚环境参数的监测与控制大都采用人工管理,这是对劳动力极大的一种浪费,而且避免不了有测控精度低以及测控操作不及时的缺点,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浪费了人力,甚至容易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难以达到希望的监测效果。
近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并在蔬菜大棚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生产方面研究的时间并不算长,缺乏配套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使得作物生长环境监控能力并不高,造成生产力浪费。现阶段,能够实现全年大型化生产的蔬菜大棚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需要进口国外的监测设备,投资很大,也许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成本。所以我国的蔬菜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需要进行改善与提高[1]。
目前,蔬菜大棚发展越发迅速,针对此趋势提出提出设计一种蔬菜大棚种植环境的无线监测系统。此设计将通过ZigBee网络把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等信息发送给PC上位机,在上位机可以根据作物生长规律,针对地设定相应的环境监测的值范围,若大棚内环境参数超出了设置范围,则上位机发出报警。通过智能化监测蔬菜大棚,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作物质量,对增加蔬菜大棚种植效益有一定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研究技术人员努力学习了发达国家的温室监控技术,先后从欧美和日本引入了21.2平方千米的现代温室。但是,盲目的模仿国外设备,忽略了栽培技术和温室管理技术的学习,盲目引入现代化温室,切现代化温室能耗过高,企业无法合理运转,只能被迫停产。一直到90年代末,通过研究国外温室的设备设施、温室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上,我国才开始自主地研发一些蔬菜种植环境监测系统。但是由于我国过低的农业现代化研究水平,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短缺的资金等限制严重阻碍了温室监控技术的发展。
我国蔬菜大棚的监控技术于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探索和研究了蔬菜大棚群的控制理论,然后在蔬菜大棚智能控制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算法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包括模糊控制算法、遗传算法、专家算法等理论。现在,温室监控系统早已今非昔比,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将慢慢地发展为分布式控制系统,例如柔性控制、分布控制等网络化控制系统。在相关行业的网络化测控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温室控制将实现分布式、网络化的数据采集系统,甚至出现跨越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从而取代信息孤立的传统闭塞系统。虽然目前国内的温室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大规模温室群构建费用较高,短期无法普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网络化、分布式的蔬菜大棚监控系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国外大棚栽培的研究较早,最早追溯到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应用云母片做覆盖物生产早熟的黄瓜。实际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使用模拟式的设备及仪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记录、控制。 目前研制开发了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多因素综合控制系统。在今天,世界的温室控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正朝着无人化和完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国外环境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阶段[2]:
手动控制阶段。这个阶段的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植者是大棚环境控制的中心。种植者凭借自己的直觉和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推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管理执行机构控制温室的气候。此时,管理者就是意义上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
自动控制阶段。这种控制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控制的系统,需要输入作物生长需要的目标环境参数,将传感器实测的参数值与之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控制过程,执行机构可进行对应的加热升温、通风换气等操作。此阶段的控制技术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运作为规模化生产。
目 录
1 绪论 1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3 研究内容 3
2 系统硬件设计 4
2.1系统方案设计 4
2.2 ZigBee无线网络概述及拓扑结构 6
2.3 单片机型号选择 7
2.4 单片机主控电路 9
2.5 系统电源电路 10
2.6 通信模块 10
2.7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11
2.7.1 DHT11 简介 11
2.7.2 DHT11电路设计 12
2.8 光敏传感器模块 13
2.8.1 BH1750FVI 传感器简介 13
2.8.2 BH1750FVI电路设计 14
3 系统软件设计 14
3.1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14
3.2 软件程序开发环境 15
3.3 传感器通讯过程 16
3.4 协调器程序设计 17
3.5 终端设备程序设计 18
3.6 上位机程序设计 20
4 系统调试 21
4.1 PCB板的制作 21
4.2 硬件系统调试 22
4.3 软件硬件联合调试 23
结论 25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1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蔬菜大棚成为现代农业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对于农业研究和应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其中一些重要的生长环境参数,例如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程度、CO2浓度、土壤的含水量等,都密切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目前对于蔬菜大棚环境参数的监测与控制大都采用人工管理,这是对劳动力极大的一种浪费,而且避免不了有测控精度低以及测控操作不及时的缺点,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浪费了人力,甚至容易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难以达到希望的监测效果。
近几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并在蔬菜大棚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地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在农业现代化生产方面研究的时间并不算长,缺乏配套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使得作物生长环境监控能力并不高,造成生产力浪费。现阶段,能够实现全年大型化生产的蔬菜大棚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需要进口国外的监测设备,投资很大,也许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成本。所以我国的蔬菜大棚环境监测系统需要进行改善与提高[1]。
目前,蔬菜大棚发展越发迅速,针对此趋势提出提出设计一种蔬菜大棚种植环境的无线监测系统。此设计将通过ZigBee网络把传感器采集到的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度等信息发送给PC上位机,在上位机可以根据作物生长规律,针对地设定相应的环境监测的值范围,若大棚内环境参数超出了设置范围,则上位机发出报警。通过智能化监测蔬菜大棚,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作物质量,对增加蔬菜大棚种植效益有一定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研究技术人员努力学习了发达国家的温室监控技术,先后从欧美和日本引入了21.2平方千米的现代温室。但是,盲目的模仿国外设备,忽略了栽培技术和温室管理技术的学习,盲目引入现代化温室,切现代化温室能耗过高,企业无法合理运转,只能被迫停产。一直到90年代末,通过研究国外温室的设备设施、温室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上,我国才开始自主地研发一些蔬菜种植环境监测系统。但是由于我国过低的农业现代化研究水平,大量过剩的劳动力,短缺的资金等限制严重阻碍了温室监控技术的发展。
我国蔬菜大棚的监控技术于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探索和研究了蔬菜大棚群的控制理论,然后在蔬菜大棚智能控制方面,采用了先进的算法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包括模糊控制算法、遗传算法、专家算法等理论。现在,温室监控系统早已今非昔比,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将慢慢地发展为分布式控制系统,例如柔性控制、分布控制等网络化控制系统。在相关行业的网络化测控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温室控制将实现分布式、网络化的数据采集系统,甚至出现跨越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从而取代信息孤立的传统闭塞系统。虽然目前国内的温室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大规模温室群构建费用较高,短期无法普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网络化、分布式的蔬菜大棚监控系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国外大棚栽培的研究较早,最早追溯到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应用云母片做覆盖物生产早熟的黄瓜。实际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使用模拟式的设备及仪表,对现场信息进行采集、记录、控制。 目前研制开发了一种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的多因素综合控制系统。在今天,世界的温室控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正朝着无人化和完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国外环境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阶段[2]:
手动控制阶段。这个阶段的控制系统和执行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植者是大棚环境控制的中心。种植者凭借自己的直觉和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推断植物的生长状况,管理执行机构控制温室的气候。此时,管理者就是意义上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
自动控制阶段。这种控制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控制的系统,需要输入作物生长需要的目标环境参数,将传感器实测的参数值与之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控制过程,执行机构可进行对应的加热升温、通风换气等操作。此阶段的控制技术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运作为规模化生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xgc/zdh/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