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德育思想探究

什么是道德?如何才能实现道德中的善,而规避可能恶的行为,这是德育探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诸多阐述,只是这些阐述过于零散,而且大多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有两个缺陷,首先就是在论述庄子思想的时候往往脱离了庄子生存的背景,而将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庄子现代化;其次,在论述的时候,往往只能抓住一端,而不能将庄子的思想全面的讲述出来,虽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难以把握庄子关于道德思想的全貌,往往会导致不小的偏差.本文则将试图系统的阐述庄子的德育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点,首先是忠实于庄子提出他的观点的背景时代,严格按照庄子本人的意思,阐述其思想.其次是对庄子的思想进行批判探究,说明其可取之处,及其中的缺陷所在.一.庄子德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道家的人性论被笼统地称之为自然主义人性论,但是这太模糊了,而且容易和西方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混为一谈.一个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道家的人性论也是先秦独特社会问题的产物,脱离了背景问题而谈论一个概念,容易变成不切实际的玄学,这是需要避免的.人性论涉及几个核心问题,即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些或善或恶的东西,是根源于人自身,还是来源于人之外?最后又如何做到扬善避恶.以这三个问题为基点,就可以清楚的剖析出庄子关于人性的看法;而这三个问题集中指向的现实问题,便是庄子那个背景所面临的背景问题,也即庄子人性论所提出的时代问题.对于人来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庄子认为,符合人自然天性的便是善,违背人自然天性的便是恶,如马依照其自然天性,在自然中吃草.奔跑就是善;而马被人驯服,任人驱使这就是恶.善的理想状态,就是如同刚出生的婴孩一样,没有任何着落.善与恶来源于哪里呢?庄子认为善来自于人的天然本性,恶来自于人的后天沾染.善是人天然具有的,而恶是被别人强行施加的.恶不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东西,但是恶会逐渐伤害人性中的善,从而使人的善逐渐消失不见.最后如何实现扬善避恶?庄子认为,人应该更关心生命本身,而不应该为了名利而干些会损害生命的事情;人应该更重视个人精神的超脱,而不能被外物所奴役,最后失去了自我;一切事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在自然大道的面前,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在庄子这里,自然大道,就是人的生命和人的精神的终极依托.庄子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以对一个范畴的批判为落脚点,那就是先秦时期已经败坏了的伦理道德.其中最着名的一个命题,便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在马蹄篇的比喻,其实就是对当时已经败坏的伦理道德的批判.马就是普通的.善良的人;穿落就是压迫普通人,使其服务于有权势人的道德规范.要知道,道德规范有约束人的一面,但这种约束如果能够使人们良好的联结在一起,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相互扶助而获益,那这种道德规范是不会引起人强烈的反感的.而在庄子那个背景,已经是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普通人成了诸侯争夺权力的工具,不仅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还会为了不义的战争而牺牲生命.伦理道德,不再维护公正了,反而成了诸侯欺压普通人的工具.所谓的礼法仿佛就是专门为普通人而指定的,稍有违背就被惩处;而对于窃国大盗,这些礼法不仅不能惩罚他们,反而成了他们窃取成果的工具.这样一对比,就显得非常不公正,而道德伦理失去了公正,也就被败坏了.庄子就是通过对当时已经败坏了的道德伦理进行批判,而提出了他对善恶的看法,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人性论.在庄子这里,自然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终极依托,而这种依托带有一些无奈的成分在里面,因为社会正常秩序崩坏,礼法成为诸侯统治普通人的工具,庄子的众多追求也就带有了寻找人性最后的庇护所的意味.庄子的齐物论,将世间万物都看作是一样的,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在对的体会中,人将万物的区别抛去,最后将人的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以此来扬弃各种利益争夺.这带有幻想的成分,也只能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二.庄子实现道德的修行方法通过以上人性论的剖析可知,庄子关于善恶的论点对先秦时期败坏的礼法的批判,自然是人性的最后依托,人生命的维护和精神的超脱是其一切论述的核心目标.庄子实现其终极理想人格的修行方法,都是针对着欲望的,如心斋坐忘就是通过熄灭欲望,从而使人不被诱惑,进而保全天性,过着合乎自然大道的逍遥生活.但另一方面,庄子又将保全人的生命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庄子这里虽然有反对世俗社会的意味,但并没有那种直接的批判.心斋和坐忘的一个核心的修身方法就是吾丧我.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会被欲望所困扰,就是因为有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精神的拖累.如何克制身体所带来的欲望,庄子采取了一种以小笑大的精神胜利法.在庄子这里,人性的终极依托就是自然,自然无穷大,在自然的面前世俗中的一切东西都是渺小的,从而是不值得追求的.比如庄子就把诸侯间争夺利益的战争,比作蜗角争虚荣.一切价值都是通过对比而来的,有丑所以有美,有坏所以有好.但在自然大道的面前,一切美丑.好坏的差别就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为了这些蝇头小利,而将自然大道弃之不顾,也就是非常可笑的了.吾丧我就是精神之我对形体之我的否定,从而对人的欲望的否定.于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被礼法伤害自然本性就非常不明智了.庄子虽然批判礼法,但他又将保全人的生命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这就是人的生命和自然同一的基础.这和古希腊的德性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庄子这里精神和肉体并没有分化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两者都是同一个自然过程.如何保全生命,庄子认为应该做到两点:内除疾病和外御猛虎.内除疾病,就是清心寡欲,防止内心被欲望所侵害;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外御猛虎,首先就是不与人争斗,不与人争斗就不会因为争斗而受到伤害;其次便是做到和光同尘,不表现出任何特立独行的地方,这样就不会被人嫉恨而遭受无妄之灾.在这里庄子追求精神超脱和保全生命的两个目标出现了冲突.在追求精神超越的时候,需要站在自然大道的立场上,对各种肉体的欲望进行蔑视,最后达到形容枯槁.心如死灰的状态.而在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欲望活动进行否定和批判的时候,又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呢?如果做不到心平气和,那么就不可避免要和世俗中人发生冲突,而最后保全生命的目的就实现不了.为了保持对世俗欲望的蔑视,也为了保全生命,最后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远离世俗社会,到原始的自然界中去生活.最后道家演变为道教,这也就成了一种宗教修行方式,而追求长生,乃至于成仙成为了一种虚幻的寄托.三.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大约可以被总结为这样:精神上高度超脱,不把任何欲望放在眼里,除了自然大道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精神高度超越,所以内心不被任何欲望所污染,心境平和身体健康,所以不会被疾病所伤害,不与人争斗,所以不会被外来的祸患伤害到生命;在与自然大道的同一过程中,平平静静地过完一生,没有悲伤.痛苦.绝望,只有精神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就是对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相对现实的描述.这种理想人格的状态,被庄子称之为真人,抛开庄子对这种理想人格的修饰性描述,这里主要谈及这种理想人格的困难所在.首先便是精神上的超脱和肉体上的局限的矛盾,依照庄子提出的修行方法,纵然可以使人在精神上蔑视一切欲望,在与自然大道的同一过程中获得一种超脱世俗的逍遥感,但在肉体上人依旧被局限在世俗世界中,依旧要忍受各种欲望所造成的痛苦.身体成为精神的拖累,心斋坐忘就是通过一种精神胜利法,而实现对欲望的克服.但只要肉体存在,欲望就会无止尽的出现,庄子提出的修行方法也就会变成一种循环往复的对欲望的克制,这将是一个辛苦的过程.而这一辛苦的过程,必然会对精神的超脱形成一种拖累.为了避免陷入这种与欲望无休止的争斗,只能导致出世的倾向,即到远离人群.远离世俗的地方,没有了诱惑源,也自然就没有了内心的挣扎.而对于众多无法脱离世俗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修行方法是不可能的.这便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如果无法脱离世俗生活,也就意味着无法脱离欲望的源泉,那对于世俗中的各种欲望活动又该如何对待呢?是继续保持心灵中的蔑视,还是对其表示一定的承认.庄子修行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养生,如果对世俗的欲望活动表示蔑视,如何才能做到不愤世嫉俗呢?如果无法做到不愤世嫉俗,就很容易陷入争斗,而伤生害生.如果内心对世俗的欲望活动表示蔑视,但表面上对其进行认同,这似乎又和庄子真人的标准是相违背的.每一个理想都需要一种寄托,这种寄托都有超脱现实的成分,因为理想碰到现实会出现诸多的不可实现.道家的理想人格其实也只是一个寄托,那就是各种仙人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关于仙人形象的描述非常的唯美,这就是庄子关于理想人格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精神寄托带有不现实的成分,但能给人精神的享受,从而消解现实的痛苦和压力.参考文献[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2016年4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2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