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的城设计

现代城市形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替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大部分中国城市都面临着不同时期的城市面貌混合出现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严重影响城市形态发展,造成严重的文化、交通乃至社会问题。本文在阐述透过景观视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方法推敲城市愈伤组织在修复城市破碎形态,整合城市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的研究,发现城市形态的改变对于城市产生的影响,结合社会手段,利用景观都市主义原理还原城市原始面貌,以修补由于城市形态破碎带来的交通、文化乃至社会问题,以求得到新的整合城市破碎形态的方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综述1
1.1 研究背景2
1.2 关于城市形态及城市形态整合概念的解析2
1.2.1 城市形态2
1.2.2 城市形态整合2
1.3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在城市形态整合中的引入2
1.3.1 景观都市主义2
1.3.2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的引入3
1.4 城市形态整合模式3
1.4.1 拼贴城市理论3
1.4.2注重人性化需求的组团设计3
1.4.3节点与机动交通的结合3
1.4.4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3
1.5 城市形态整合案例分析——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例3
2 设计说明5
2.1 总则5
2.1.1 项目概况5
2.1.2 现状分析5
2.1.3 项目范围5
2.1.4 规划思想5
2.1.5 规划原则6
2.1.6 规划依据6
2.2 设计思路6
2.2.1 项目思考与问题研究6
2.2.2针对交通问题的思考6
2.2.3针对公共空间问题的思考9
2.3 设计理念及目标9
2.3.1 设计理念9
2.3.2 设计目标9
2.4 空间结构规划9
2.5 道路交通规划9
2.6 绿地系统规划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2.7 公共设施规划10
2.8 防灾综合规划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图:南京鼓楼地区城市形态整合规划文本
基于景观的城市设计
——以南京鼓楼地区城市形态整合规划为例
引言
1 综述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城市形态整合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使用怎样的方法更是规划设计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旧有的城市形态伴随城市的发展扩张过程逐步衰败,新的城市形态在旧有城市形态上突兀出现,破坏着旧有的城市形态,甚至分解着旧有的城市系统,使之无法继续有效地以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运转。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于城市文化历史等更为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破除旧有城市形态重新建立新形态已不被大众所接受,人们需要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法对城市形态进行更新的同时保存恢复城市旧有历史文化,并希求该种城市形态能够以一种更为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下去,使得城市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续与发展。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及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城市仍将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城市构成要素出现分离化、片段化的趋势;城市中建筑、交通、公共空间、自然环境等要素缺乏联系;城市形态趋同、城市文化衰落等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形态整合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1.2 关于城市形态及城市形态整合概念的解析
1.2.1 城市形态 源于生物学的“形态”一词一经产生就迅速扩展,逐渐融入城市学的理念终而产生了“城市形态”的概念。自产生以来,城市形态学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人们认识城市、研究城市的重要手段。德国地理学家科尔的《人类交通居住地与地形的关系》和徐律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形态学》初步奠定了“城市形态学”成为一门研究城市显相的学科。
1.2.2 城市形态整合 整合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各构成要素内在关联的梳理和挖掘,利用相互作用的各种功能来调整各要素的关系,以克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态构成要素产生的分离倾向,借以调节整个过程内的不均衡现象,诸如新老环境的矛盾,以及各要素间的矛盾等。
城市形态的整合目的上是追求一个平衡于各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造就一个有机的城市形态,使得城市构成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运作,力求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城市形态整合为建立一个新的城市秩序,该秩序是整体的、多元的、动态的、有机的、包容的,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综合,在城市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下彼此制衡,动态调整,不断发展。
1.3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在城市形态整合中的引入
1.3.1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一词于1997年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提出。是指“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作为媒介,景观是唯一有能力针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城市化的进程提出开放式的、不确定的解决策略,并根据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提出相应的适应性方案。“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是景观都市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提倡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场地、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自然演变为蓝本,融入到场地的生长演变中。
1.3.2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的引入 景观都市主义将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各个系统处于相互融合的状态,城市内部的开敞空间作为具有连续性、流动性、弹性与适应性等各种特性的系统应成为城市编织物,将城市其他各个系统穿插、包容、统一到一个整体中。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这种缝合理念,可以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片段化、碎片化的空隙进行修补。
凯文林奇说过:“城市是一个含有多重意义并不断变幻的组织,不大可能而且不希望有完全专一化的城市和最终完成的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城市生活正一刻不停的发生着改变,而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带来城市空间碎片,尤其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城市中更为严重。“缝合”就是在城市碎片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以消除碎片之间的割裂,使得个体和局部得以相对均衡、和谐的发展,并相互联系,形成连续的城市空间。
1.4 城市形态整合模式
1.4.1 拼贴城市理论 科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是最重要的城市理论之一,他的《拼贴城市》一书是认识现代城市的经典之作,其主要观点是:城市是由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应在历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大规模的“彻底规划”或“全面规划”和“全面设计”是乌托邦意识的表现,以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的许诺使人们大规模地破坏现有的环境,致使许多现代城市丧失了历史的记忆。科林罗指出城市发展是一种渐变,应该一步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完成,以保持城市形态发展的连续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4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