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药剂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选用多菌灵与申嗪霉素防治草莓枯萎病,经草莓植株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形态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得出结果如下1、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基本相同,施用了多菌灵草莓植株的防治效果从63.75%增长到了75.47%;施用了申嗪霉素草莓植株的防治效果从66.82%增长到了78.29%;2、在测定草莓植株形态指标时,变化幅度最大的时草莓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鲜重,施用多菌灵的草莓植株的鲜重则是从18.1g增长到44.8g;3、测定生理生化指标施用两种药剂的草莓植株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施用两种药剂的草莓植株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均是先升高在下降。关键词 草莓枯萎病,多菌灵,申嗪霉素,防治效果
目 录
1 引言 1
1.1草莓灰霉病 1
1.2草莓白粉病 1
1.3草莓枯萎病 2
1.4 多菌灵与申嗪霉素 2
2 材料与方法 3
2.1实验设计 3
2.2测定内容与方法 4
2.3结果统计 6
3结果与分析 6
3.1施用两种药剂对草莓枯萎病的影响 6
3.2施用两种药剂对草莓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7
3.3施用两种药剂对草莓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9
4讨论 11
4.1施用两种药剂对草莓枯萎病的影响 11
4.2施用两种药剂对草莓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12
4.3施用两种药剂对草莓植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3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1引言
草莓是蔷薇科多年生草本,又名红莓、洋莓、地莓等,外观呈心型,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含有特殊的浓郁果香,富含维生素C,被誉为“水果皇后”。近年来我国的草莓产品已经大量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和新加坡,成为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草莓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病毒病(Strawberry virus)、蛇眼病(Ramularia tulasnei)、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hl.f.sp.fragariae)、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hapla)、“V”型褐斑病(Gnomonia fructicol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fragariae)[16]等。
1.1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与原因
草莓灰霉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褐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7]。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随残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8]。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王春艳[9]曾表明栽植的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对于草莓灰霉病的防治,Qin等[10]发现,硼可以有效的抑制灰霉病菌的生长;李自强等[11]发现,10%和20%的乙醇加0.5%和1.0%的山梨酸钾协同处理能显著提高对灰葡萄菌孢子的抑制效果,可以使葡萄腐烂率降到10%以下;Canamas等[12]研究中涉及到的假丝酵母CPA1可以有效的抑制葡萄灰霉菌;李永刚等[13]证明了枯草芽孢杆菌BS2对葡萄灰霉病菌具有抑菌作用,BS2的菌液成分及孢外蛋白对灰霉病菌的产孢、萌发和菌丝的生长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康萍芝等[14]用木霉菌拮抗葡萄灰霉病菌,发现绿色木霉等11种木霉菌种对葡萄灰霉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部分抑菌率高达61.8%~77.6%。
1.2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症状与原因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斑,以后病斑逐渐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的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覆盖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品质[15]。
病原菌是专性寄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带菌的草莓苗等繁殖体进行中距离扩散蔓延,意义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经潜育后表现病斑,7天左右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20世纪70年代初曾利用杀菌剂托布津控制,但由于白粉病对其产生了抗性,90年代主要用粉锈宁、瑞毒铜及多菌灵防治此病。随着化学农药的弊端日益突出,近年各国在环境相容性农药的研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一方面使用无机盐防治白粉病,如利用磷酸盐进行叶面喷施,发现磷酸盐不仅可以抑制黄瓜白粉病菌,同时提高黄瓜对白粉病及其它病害的局部和系统抗性。另一方面是利用微生物防治,如1984年Hijiwegen[16]研究发现在室内条件下酵母菌能有效防治白粉病。1994年Urquhart[17]报道在温室条件下用T.washingtongensis和T.pallescens能明显减轻黄瓜白粉病的发病率。曹春霞[18]等人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7.2%,且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1.3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发病时心叶变黄绿或黄色,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最后全株枯死。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受害重的病株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从剖镜检中可见长的菌丝。轻病株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匍匐茎明显减少。
草莓枯萎病的防治研究很多,例如燕嗣皇[19]等探索在不同施菌条件下,木霉广谱拮抗菌株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发现木霉菌在辣椒根际主要引起真菌种群数量和区系的变化,对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细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和区系组成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应用广谱拮抗木霉菌株防治土传病害不会导致细菌性土传病害的发生。王伟[20]等人研究木霉菌时发现木霉对土传病害枯病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董莉、董坤[21]等人在研究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与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关系时发现,根系微生物对蚕豆枯萎病菌也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1.4多菌灵与申嗪霉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