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仙源镇方言语音研究(附件)

摘 要仙源镇是黄山区所辖的一个乡镇,历史上属古宣州地区,仙源方言属宣州吴语。本文所记录的是仙源镇的方言,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对仙源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探讨,揭示出仙源方言的语音变化规律。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仙源镇的地理、历史及人口源流,仙源方言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并对发音合作人作以介绍;第二部分为仙源方言音系,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第三部分为仙源方言同音字汇;第四部分为仙源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最后一部分则是总结仙源方言的语音特点,笔者发现仙源方言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1.仙源方言无舌尖后声母[t?、t??、?],多合并为[?、??、s];2.仙源方言发音时[n、l]不分;3.仙源方言无[?]声母,大部分[?]声母字读[?];4.普通话的部分鼻音韵母在仙源方言中读作鼻化音韵;5.仙源方言多文白异读现象。
目 录
1 绪论 1
1.1 仙源镇地理、历史及人口源流 1
1.2 仙源方言的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3
1.4 发音合作人简介 3
2 仙源方言音系 4
2.1 仙源方言声韵调 4
2.2 甘泉方言声韵调配合表 5
3 仙源方言同音字汇 16
4 仙源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34
4.1 声母的比较 34
4.2 韵母的比较 38
4.3 声调的比较 47
5 仙源方言语音特点 48
结语 50
参考文献 51
致谢 52
1 绪论
1.1 仙源镇地理、历史及人口源流
仙源镇是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下辖的一个建制镇,地处城区东郊,距黄山区城区6公里,介于北纬30°16’~30°21’,东经118°10’~118°15’之间。西邻甘棠镇,南邻耿城镇、三口镇,东邻新明乡,北邻龙门、新明二乡。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7.3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全镇辖四个村和一个社区,共61个村民组,总人口12000人。[1]p45
该镇是黄山区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最古老的城镇,直到1964年初才结束其作为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追溯仙源镇的建城史应为镇北的“宋城”为起点,它为唐宋的太平县治,至南宋绍定年间,始筑南宋后,南移于风景秀丽的三门山麓。古仙源镇镇名,据《太平县志》说:麻川水为邑东条水,以其源出黄山,古称仙源,城以水名。[2]p11据《黄山志》载:“仙源镇在唐之前称沙镇。唐天宝十一载(752年)始立太平县,此镇为太平镇,直延至宋代再称仙源镇。”[3]p37解放后,曾易名城厢镇,1964年1月,复名仙源镇。仙源古镇依山临水,市井繁庶,景色宜人。
仙源镇的原始土著居民今已不可考。宣州地区因地处江南,物产丰富,历来便有很多外地居民移居于此,而其中三次中原汉人南迁的历史事件对宣州吴语的形成造成了重大影响:第一次移民高潮即“永嘉南迁”。此次南迁至安徽境内的移民大部分是河南的,虽人数只占南方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史学界认为因移民中多有上层人士,其在南方所起的作用远超过其所占人口比例。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在安史之乱后,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南方。有史可证,宣州等地因近江,故为移民首达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第三次移民高潮始于靖康之乱后,历时一个半世纪。皖南地区的宁国府、太平州、池州、徽州等地移民较多。[4]p3
历史上对宣州吴语影响颇大的重创均发生在近代,第一次大移民是发生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安徽地区作为太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战事持续十一年之久,人口凋零,后同治年间,安徽作为安置移民的重点省份(长江以南地区为主),河南、湖北以及安徽江北民大量迁入皖南,宁国县的移民是土著的三倍,宣城、泾县的移民是土著的十倍。据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皖南居民已是“半土半客”。[4]p3第二次大移民也是在清末,江淮地区爆发瘟疫,作为当时的重灾区,宣城土著居民的数量又一次锐减,于是清政府下令,从湖广一带调人来这里,湖北人使用的方言江淮官话黄孝片即成为宁国、广德的城关话。此外,因皖北受灾相对于皖南要严重得多,众多长江、淮河以北的人逃难至江南,这就是宣城乃至皖南很多城市的城关话为江淮官话的原因。第三次大移民即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很多河南人往南逃难,其中一部分来到皖南地区,而宣州地区的河南移民则最多,以至于在宣城市区东部和广德县一带形成了一个较大面积的中原官话方言岛。
由于历史战乱经济以及普通话的推广等原因,皖南宣州吴语如今已萎缩到最后两个“阵营”——皖南偏僻地区以及老派人群,宣吴正逐渐消亡,保护当地方言已刻不容缓。
1.2 仙源方言的研究现状
黄山区(原太平县)始属宣城郡,属宣州府,故仙源方言属宣州吴语。因此,讨论仙源方言便不能离开吴语、宣州吴语两个大背景。
1.吴语是中国第二大方言,在中国江南地区广泛使用,可分为太湖片、台州片、瓯江片、婺州片、处衢片、宣州片六大片[5]p2。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是国内吴语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以有帮滂并、端透定、见溪群三级分法为吴语特征”,此后方言研究者都把塞音声母能否分为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作为划分吴语和非吴语的主要标准。[6]p48
2. 皖南宣州吴语分布在安徽南部,长江以南,黄山以北,为古宣州或宣州郡所辖的地区,这里是吴语的发源地之一。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皖南宣州吴语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1957上半年至年年底,安徽省的语言工作者调查后编著《安徽方言概况》,首次记录了吴语宣州片部分方言点的语音系统,将这一地区命名为“铜太方言区”,并指出这一地区语音上的主要特点:跟吴语一样,保持古浊塞音声母的声类。[7]p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为编制《中国语言地图集》,语言研究所的同志来到皖南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成果丰硕。其中郑张尚芳的《皖南方言的分区(稿)》(1986)将皖南地区的吴语正式命名为“吴语宣州片”,概括了这一方言区语音上的主要特点:大部分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自成一类,与古全清、次清声母的今读对立,保持“帮滂並、端透定”三分。但宣州吴语中古全浊声母的读音变化很大,浊塞音的闭塞成分都很轻微,很多已向通音转化,并伴有较强的送气现象;浊塞擦音大都已转化为强气流的擦音。这种塞音成分通音化以及气音化的现象,是宣州吴语区别于其他吴语的主要特点。[8]p2此期关于皖南宣州吴语的研究成果还包括皖南各市县陆续出版的地方志中有关语音的部分,《安徽省志?方言志》第四篇是专门介绍皖南宣州吴语的。[7]p3
2000年以来,蒋冰冰《吴语宣州方言音韵研究》(2003)对宣州片吴语二十个方言点的语音做了记录,并列出各地方言字音对照,是目前记录该片方言点最多的一本书。[7]p3
3.太平(仙源)是皖南宣州吴语的代表点之一,但研究成果有限,可供查阅的书籍和文献相对较少,仅张盛裕先生作有《太平(仙源)方言的声韵调》(1983),将太平县方言大致分为仙源、三村、三丰、谭家桥、小河里等几种口音,除西南部和东南角口音较难懂外,境内其他地区的口音差别不大,[9]p1故仙源方言具有代表性,研究大有裨益。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仙源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地处皖南山区,属于吴语宣州片,是鲜为人知的吴语的一支,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方言研究较少,且随着普通话的迅速普及,方言的变化加剧,宣州吴语有渐趋消亡的征兆。本文以黄山区仙源镇城关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语音情况进行详细地描写,展现仙源方言的语音面貌,并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发现仙源方言的语音特点。使皖南宣州吴语的方言语音研究更加丰富,同时希望能够为学界提供一份较为准确详实的语言材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8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