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irm模型的市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可以了解该地区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促使当地重视资源环境保护,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基于DPSIRM模型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容划分为驱动力、压力、状况、影响、响应、管理六个层次,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计算出权重,分析各层次的影响力,以此来对南京市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在2007年到2016年这十年间,南京市农村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发展。通过评价分析,本文将给出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南京市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帮助。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2
二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2
(一)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PSIRM模型 2
(二)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级和权重的确定方法 2
(三) 权重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3
(四) 数据来源及处理 4
三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4
(一)各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4
1.人口基数大,生活需求提高 4
2.资源环境状况基本保持平衡 5
3.污染破坏减少,修复治理完善 5
4.资源环境管理不到位 6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 6
1.依据折线图数据分析 7
2.依据DPSIRM模型子系统分析 7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7
四 改善南京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的对策建议 7
(一)加强管理,对全区资源环境做好监控 7
(二)探索发展道路,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整治力度 8
(三)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8
五 总结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基于DPSIRM模型的南京市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 陈博
引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对自然条件的直观反映,同时关系到区域发展的生态安全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是衡量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近年我国正全面加快经济发展,这其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不断加剧,该问题在相对缺乏管理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限制因素来考虑,如果发展超出承载力的限制,就会影响到之后的发展,甚至容易产生停滞和倒退。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中应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引言
“承载力”这一概念是由人类生态学学者Park和Bugess最早在生态学领域提出[1],相关研究的兴起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eadows等人所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所引发[2]。1995年,Arrow等学者发表的名为《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 and the environment》的论文引起各界的极大反响,同时带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热潮[3]。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传入我国,北京环境科学中心给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6],随后齐亚彬[7]、叶文虎[8]、高吉喜[9]等学者对各类资源承载力做了内涵研究。同一时期,已有学者将研究与实证相结合,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仅限于水资源、土资源等更为普遍的单要素。1995年,刘殿生在他的研究中明确提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在此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发展成熟,各学者不断引入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10]、能值分析法[11]、生态足迹法[12]等,并运用动力学模型[4]、多元回归模型[13]等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趋势逐渐由单一走向复杂,综合研究已在这一领域成为主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有着地域针对性和独立性,从研究范围来讲可以从全国到县域不等,其研究对象目前已涵盖流域[14]、山区[15]、海湾等各类地区,由于这些特性其研究很难全面统一。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城市、城市群或开发区,对农村地区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农业产区南京市为例,对其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内部要素相互联系,关系复杂,为了充分考虑其中的自然因素与人类因素,本文将利用DPSIRM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16],DPSIRM模型具体是指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六个标准的固定模型,通过该模型框架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以此来构建指标体系[5]。目前DPSIRM模型在水资源管理模拟[17]、社区人居安全[18]、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19]等方面已有应用,但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的应用仍旧稀缺。DPSIRM模型能够综合反映社会经济、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明确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系统协调发展度。因此,本文基于DPSIRM模型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分级和权重,综合评价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将该评价体系应用到南京市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例研究中,为区域资源环境规划决策提供可靠方法和依据。
二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PSIRM模型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3年提出的DPSIRM模型,本文使用该模型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模型,以此对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资源环境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与实际建议。该模型指标体系包括D驱动力、P压力、S状态、I影响、R响应、M管理六大模块:“D驱动力”是作为发展基础的“人口经济发展”,“ P压力”反映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供需矛盾”,“ S状态”是与发展时间同步的“资源环境现状”,“ I影响”为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程度”,“R响应”为针对环境污染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M管理”为主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相互关系如图一[17]。 根据标准层来详细划分指标层,见表一。
(二)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级和权重的确定方法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江苏省生态环境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以相关文献为参考,分析南京市资源环境理论利用水平与实际状况,制定资源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并分值,具体内容见表一。
图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DPSIRM模型框架
表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2
二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2
(一)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PSIRM模型 2
(二)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级和权重的确定方法 2
(三) 权重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3
(四) 数据来源及处理 4
三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4
(一)各指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4
1.人口基数大,生活需求提高 4
2.资源环境状况基本保持平衡 5
3.污染破坏减少,修复治理完善 5
4.资源环境管理不到位 6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 6
1.依据折线图数据分析 7
2.依据DPSIRM模型子系统分析 7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7
四 改善南京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的对策建议 7
(一)加强管理,对全区资源环境做好监控 7
(二)探索发展道路,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整治力度 8
(三)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8
五 总结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基于DPSIRM模型的南京市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 陈博
引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对自然条件的直观反映,同时关系到区域发展的生态安全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是衡量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近年我国正全面加快经济发展,这其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不断加剧,该问题在相对缺乏管理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限制因素来考虑,如果发展超出承载力的限制,就会影响到之后的发展,甚至容易产生停滞和倒退。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中应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引言
“承载力”这一概念是由人类生态学学者Park和Bugess最早在生态学领域提出[1],相关研究的兴起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eadows等人所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所引发[2]。1995年,Arrow等学者发表的名为《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 and the environment》的论文引起各界的极大反响,同时带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热潮[3]。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传入我国,北京环境科学中心给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6],随后齐亚彬[7]、叶文虎[8]、高吉喜[9]等学者对各类资源承载力做了内涵研究。同一时期,已有学者将研究与实证相结合,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仅限于水资源、土资源等更为普遍的单要素。1995年,刘殿生在他的研究中明确提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在此之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发展成熟,各学者不断引入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10]、能值分析法[11]、生态足迹法[12]等,并运用动力学模型[4]、多元回归模型[13]等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趋势逐渐由单一走向复杂,综合研究已在这一领域成为主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有着地域针对性和独立性,从研究范围来讲可以从全国到县域不等,其研究对象目前已涵盖流域[14]、山区[15]、海湾等各类地区,由于这些特性其研究很难全面统一。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城市、城市群或开发区,对农村地区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农业产区南京市为例,对其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内部要素相互联系,关系复杂,为了充分考虑其中的自然因素与人类因素,本文将利用DPSIRM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16],DPSIRM模型具体是指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六个标准的固定模型,通过该模型框架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以此来构建指标体系[5]。目前DPSIRM模型在水资源管理模拟[17]、社区人居安全[18]、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19]等方面已有应用,但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的应用仍旧稀缺。DPSIRM模型能够综合反映社会经济、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明确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系统协调发展度。因此,本文基于DPSIRM模型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分级和权重,综合评价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将该评价体系应用到南京市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例研究中,为区域资源环境规划决策提供可靠方法和依据。
二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PSIRM模型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3年提出的DPSIRM模型,本文使用该模型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模型,以此对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资源环境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与实际建议。该模型指标体系包括D驱动力、P压力、S状态、I影响、R响应、M管理六大模块:“D驱动力”是作为发展基础的“人口经济发展”,“ P压力”反映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供需矛盾”,“ S状态”是与发展时间同步的“资源环境现状”,“ I影响”为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程度”,“R响应”为针对环境污染取得的“污染治理成效”,“M管理”为主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相互关系如图一[17]。 根据标准层来详细划分指标层,见表一。
(二)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级和权重的确定方法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江苏省生态环境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以相关文献为参考,分析南京市资源环境理论利用水平与实际状况,制定资源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分级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确定权重并分值,具体内容见表一。
图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DPSIRM模型框架
表一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权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