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生活与诗浅析顾城诗歌(附件)【字数:16519】
摘 要顾城是中国现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被称为“唯灵浪漫主义”诗人,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涉猎。本论文从顾城的作品出发,立足对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赏析,感受其对于“美”和“自我”的追求。本文认为,顾城作品与现实的互相影响,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的必然。他与同时代的诗人一样,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呼唤着人性回归,发扬着人本主义精神。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寻找自然美 2
1.1天地大美 2
1.2生灵之美 3
1.3苦中之美 5
第二章 时代与现实 7
2.1“任性的孩子” 7
2.2“面对命运”的“一代人” 9
2.3走向“墓床”的诗人 11
第三章 诗中的“自我” 13
3.1自然的“我” 13
3.2文化的“我”与反文化的“我” 14
3.3无“我” 17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引 言
顾城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顾城即是这思潮中闪亮的一颗明星。他的诗作从懵懂儿童的童趣世界,到之后感受这社会历史的脉搏而萌发的智慧的闪光,他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一本诗集,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去看待顾城的作品,会发现那一首首小诗如珠似玉般闪耀着哲思的光芒。尤其是顾城作品创作中期,诗人创作自我的探索和转变的过渡期。这时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了更深的内涵,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为我们展现了他人生的诗集。第一章 寻找自然美
顾城常常被人称为“童话诗人”,这个称号完美地概括出了顾城诗作的写作风格,虽然单单用一个词定义诗人有些“脸谱化”,然而童话所具备的美与幻想洋溢在顾城的诗作中,再没有别人比顾城更适合这个称号了。这诗作就像是他的梦,梦中充满了美,无论是直观看到的自然天地之美,抑或是生灵之美,甚至于从生灵之苦中提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的美。顾城在诗中写到他的梦不仅仅是一个世界,更是高于世界的天国,他展现给我们的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看到完整的世界,更能看到他为我们编织出的洋溢着美的梦之天国。
1.1天地大美
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是本源,天生的状态,规则,我外无他之我,“然”是一个轻微的态度,同意、接受和这样的意思。顾城就曾经在与人谈及诗歌的时候说到自己对于诗歌的看法可以引用一句诗来形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想法长久以来都存在着,有一首捷克小诗也如此写道:“诗人并不创造诗/诗千秋万代地存在那里/诗人不过偶然发现了它而已。”顾城也是如此,他认为诗就像是自然生长的钻石,它们拒绝人工培植,他不是在“做”诗,而是仅仅将它们记录下来。顾城的诗歌中就充满了这些来自自然的美好,洋溢着这些美丽的色彩,像多面的钻石折射出自然中多面的美。“黎明”、“云”、“花”、“叶”、“露”这些意象在顾城诗歌中随处可见,这些诗歌中满满的来自自然的干净的字眼,让人一读便沉淀下心中的浮尘。诗句晶莹剔透,纯粹非常,可以说顾城的诗把自然的、语言的、人际关系可能比较纯粹的东西揭示出来了。
顾城写诗的时候都是基于其独特的,真实的感觉,避免从概念出发,当自然意象给予了他一个新奇而强烈的刺激时,他把那种感觉再加工之后变成了一首首诗。长此以往,顾城对于自然所展现的美便拥有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触觉,这也是生来敏感的性格赋予他的,从顾城童年所做的小诗就已经可以看到他对于自然之美有着独特的视角。1968年,顾城还不曾因“文革”随父亲顾工下放时,曾作一首《星月的由来》,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夜景,读起来就如同一块璞玉,质朴得干净。
《星月的由来》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伟大的天地被夜幕隔绝了,但诗人的心在黑暗中飞扬着,透过树枝撕裂的天空的躆隙,触碰到了那支离破碎的光,他把这些飘渺的光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星月般璀璨的诗句。这首诗带给人的体验与梵高所绘的《星夜》很是相似,虽然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一样的星空,但经过艺术家的雕琢,感受到不同视角的美的体验,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家存在的理由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顾城便像是那个传达着天地大美的人,他用一颗爱美的心看着这个世界,然后向读者简单地诉说天地之美、人生之美。
受到父亲顾工的影响,顾城自小便喜欢写诗,他喜欢把生活的每一丝感受都写下来,他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看这个美丽的夜空,用童稚的语言从另外一个角度描写星月,这种新奇的视角带来了别样的美。诗歌中的美来自自然,也来自自然的心灵。顾城诗歌的那种晶莹剔透的美的体验便是来自这些童稚的视角,常言道,孩子的眼睛是最干净的,而常常当人成长了以后才会认识到童真的美好,才会去羡慕童真的时光,而到了那个时候却只能怀念,再也找不到当初那颗纯粹的心和那双明澈的眼睛。而顾城的诗作仿佛是在带领读者重新拥有孩子的眼睛,读者品味他的诗,似乎又拥有了干净明净的心和眼睛,以此回忆当初干净的世界。作为一位诗人,顾城编织了一个干净的梦境给读者,如同一股清泉,冲刷去人们心中的浮躁,安抚着生活的车轮行过留下的伤痕。他即便是写一种哀伤的感受也会描述一个美丽的景色,如《余恋》中“暮色浸湿小路/白杨在不安地守护是谁隐隐走来/数着迟缓的脚步”
这种美丽带着安静,带着忧愁也带着温柔,“暮色”、“小路”、“白杨”等意象带来的是像四五月傍晚河面吹来的水汽,带着潮湿的忧伤吹开苦闷的心。诗人把自然的美丽纯粹地表达了出来,自然在他的诗中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拥有了复杂的或喜或悲的情感,自然已经融入了诗人的诗,融入了诗人的生命。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寻找自然美 2
1.1天地大美 2
1.2生灵之美 3
1.3苦中之美 5
第二章 时代与现实 7
2.1“任性的孩子” 7
2.2“面对命运”的“一代人” 9
2.3走向“墓床”的诗人 11
第三章 诗中的“自我” 13
3.1自然的“我” 13
3.2文化的“我”与反文化的“我” 14
3.3无“我” 17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引 言
顾城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顾城即是这思潮中闪亮的一颗明星。他的诗作从懵懂儿童的童趣世界,到之后感受这社会历史的脉搏而萌发的智慧的闪光,他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一本诗集,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去看待顾城的作品,会发现那一首首小诗如珠似玉般闪耀着哲思的光芒。尤其是顾城作品创作中期,诗人创作自我的探索和转变的过渡期。这时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了更深的内涵,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为我们展现了他人生的诗集。第一章 寻找自然美
顾城常常被人称为“童话诗人”,这个称号完美地概括出了顾城诗作的写作风格,虽然单单用一个词定义诗人有些“脸谱化”,然而童话所具备的美与幻想洋溢在顾城的诗作中,再没有别人比顾城更适合这个称号了。这诗作就像是他的梦,梦中充满了美,无论是直观看到的自然天地之美,抑或是生灵之美,甚至于从生灵之苦中提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的美。顾城在诗中写到他的梦不仅仅是一个世界,更是高于世界的天国,他展现给我们的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看到完整的世界,更能看到他为我们编织出的洋溢着美的梦之天国。
1.1天地大美
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是本源,天生的状态,规则,我外无他之我,“然”是一个轻微的态度,同意、接受和这样的意思。顾城就曾经在与人谈及诗歌的时候说到自己对于诗歌的看法可以引用一句诗来形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想法长久以来都存在着,有一首捷克小诗也如此写道:“诗人并不创造诗/诗千秋万代地存在那里/诗人不过偶然发现了它而已。”顾城也是如此,他认为诗就像是自然生长的钻石,它们拒绝人工培植,他不是在“做”诗,而是仅仅将它们记录下来。顾城的诗歌中就充满了这些来自自然的美好,洋溢着这些美丽的色彩,像多面的钻石折射出自然中多面的美。“黎明”、“云”、“花”、“叶”、“露”这些意象在顾城诗歌中随处可见,这些诗歌中满满的来自自然的干净的字眼,让人一读便沉淀下心中的浮尘。诗句晶莹剔透,纯粹非常,可以说顾城的诗把自然的、语言的、人际关系可能比较纯粹的东西揭示出来了。
顾城写诗的时候都是基于其独特的,真实的感觉,避免从概念出发,当自然意象给予了他一个新奇而强烈的刺激时,他把那种感觉再加工之后变成了一首首诗。长此以往,顾城对于自然所展现的美便拥有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触觉,这也是生来敏感的性格赋予他的,从顾城童年所做的小诗就已经可以看到他对于自然之美有着独特的视角。1968年,顾城还不曾因“文革”随父亲顾工下放时,曾作一首《星月的由来》,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夜景,读起来就如同一块璞玉,质朴得干净。
《星月的由来》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伟大的天地被夜幕隔绝了,但诗人的心在黑暗中飞扬着,透过树枝撕裂的天空的躆隙,触碰到了那支离破碎的光,他把这些飘渺的光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星月般璀璨的诗句。这首诗带给人的体验与梵高所绘的《星夜》很是相似,虽然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一样的星空,但经过艺术家的雕琢,感受到不同视角的美的体验,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家存在的理由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顾城便像是那个传达着天地大美的人,他用一颗爱美的心看着这个世界,然后向读者简单地诉说天地之美、人生之美。
受到父亲顾工的影响,顾城自小便喜欢写诗,他喜欢把生活的每一丝感受都写下来,他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看这个美丽的夜空,用童稚的语言从另外一个角度描写星月,这种新奇的视角带来了别样的美。诗歌中的美来自自然,也来自自然的心灵。顾城诗歌的那种晶莹剔透的美的体验便是来自这些童稚的视角,常言道,孩子的眼睛是最干净的,而常常当人成长了以后才会认识到童真的美好,才会去羡慕童真的时光,而到了那个时候却只能怀念,再也找不到当初那颗纯粹的心和那双明澈的眼睛。而顾城的诗作仿佛是在带领读者重新拥有孩子的眼睛,读者品味他的诗,似乎又拥有了干净明净的心和眼睛,以此回忆当初干净的世界。作为一位诗人,顾城编织了一个干净的梦境给读者,如同一股清泉,冲刷去人们心中的浮躁,安抚着生活的车轮行过留下的伤痕。他即便是写一种哀伤的感受也会描述一个美丽的景色,如《余恋》中“暮色浸湿小路/白杨在不安地守护是谁隐隐走来/数着迟缓的脚步”
这种美丽带着安静,带着忧愁也带着温柔,“暮色”、“小路”、“白杨”等意象带来的是像四五月傍晚河面吹来的水汽,带着潮湿的忧伤吹开苦闷的心。诗人把自然的美丽纯粹地表达了出来,自然在他的诗中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拥有了复杂的或喜或悲的情感,自然已经融入了诗人的诗,融入了诗人的生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