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都市报与党报关于全国公祭日报道的比较和分析以现代快报新华日报为例
摘 要早在2014年针对党报与都市报对全国公祭日的报道的研究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新话题,而这些话题大部分是由全国公祭日这一特殊新闻事件而聚焦。在这些话题中,其中大部分研究对象是具有报道优势的党报,对都市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虽然在今年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中也有一些关于全国公祭日的热点,在2016年预计将继续得到关注,但是研究的对象依旧停留在党报角度。那么,在对全国公祭日的报道中,党报和都市报的报道的内容是否一致?有哪些不同?在对同一新闻的采写中关注点又有哪些?本篇论文将以《新华日报》和《现代快报》对全国公祭日系列报道为切入点,借此分析与比较党报与都市报在报道全国公祭日这同一题材所报道的异同,希望借用新话题引起人们对新现象的深层思考,丰富原有研究领域的内涵,加深人们对原有问题的认识。
目 录
第一章 有关全国公祭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1
1.1框架的起源背景及影响因素 1
1.2框架的类目制定 2
第二章 对公祭日前《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关于全国公祭日系列报道的分析 3
2.1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条数总量计算 3
2.2《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采写与活动策划的分析和比较 4
2.2.1从“日本寻证”到“特别连载” 4
2.2.2从“寻访/寻证”到“星期柒特刊” 7
2.2.3“献砖”和“全城同祭”——《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两种不同的全媒体活动 10
第三章 12.13—12.14两报关于全国公祭日当天报道的分析 12
3.1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条数总量计算 12
3.2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关于3个“首次”同城同题的不同写法 12
3.2.1全国公祭鼎首次亮相 12
3.2.2首次“全国元素”与南京特色相结合的全国级公祭 14
3.2.3首次以诗经形式露面的《和平宣言》 15
第四章 对于两报关于全国公祭日报道的标题分析与版面分析 17
4.1两报对于重头稿件的新闻标题设计 17
4.2全国公祭日当天两报封面及各版面设计的分析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五章 《新华日报》和《现代快报》两份报道有所差异的原因 21
5.1《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从属于不同的报业集团 21
5.2两报在读者定位、报道角度方面有所不同 21
结束语 23
致 谢 25
参考文献 26
第一章 有关全国公祭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1.1框架的起源背景及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框架”(frame)一词最早起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在1974年,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出版的《框架分析》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在此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了定义。再到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中,产生了“媒介框架[1]”与“新闻框架[2]”两个概念。
在此,我们可以把框架定义为一种思路,这种思路和普通的新闻思路不一样。这种思路通过选择、排除、增加、强调和处理等方式,对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进行展开描述,从而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
以这次对全国公祭日的报道为例,这次公祭日的报道,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全国任何一家主流媒体都对公祭日进行了大幅度的报道,使得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总角之龄的孩童都对南京大屠杀、全国公祭日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达到“举国同悲”的效果。所以,一个好的新闻框架能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能够影响读者的思想,能够影响读者对某一事物的印象,影响读者处理及储存信息的方式。同时也能导向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想要让读者们集中的某些方面,从而达到忽视其他方面的目的。
当然,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作为纸媒,新闻框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如果新闻框架长期停留在固定的程序化阶段,会使得报纸在读者中产生死板的印象。所以,都市报在新闻框架上的创新是比党报具有优势的。因为“党报姓党”,党报所报道的主题思想必须跟着党的方针政策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思想,使得读者的思想只能停留在新闻框架内。而现在科技进步,网络发达,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读者的思想也不可能局限于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这就使得普通读者与党报之间常常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分歧。
在影响新闻框架的层面上,德夫曼(Goffman)认为,对于公共健康及其他社会或政治类议题,存在着三种“概念层面”的框架信息:最高层次的框架是“主导价值”,譬如公正、责任、平等、公平等;第二层次的框架是“普通事件”,如居住、环境、健康等;最低层次的框架是“事件细节”,包括促成变革的政策的细节、策略、手法等。[3]
所以,根据德夫曼的框架信息分类,我们在此暂且把影响全国公祭日新闻框架的因素从大到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下的报纸导向;第二种是报纸本身主旨的定位,第三种是采写记者的主观倾向。这三种分类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1.2框架的类目制定
个人认为可以将类目分为以下几类: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报道基调、新闻信息来源、报道版面。
(1)报道主题;根据整理,可将主题分为详细的以下五类:①历史追溯类(如采访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和抗日战争的中国老兵)②举国同祭类(如江东门纪念馆进行家祭)③活动建议类(如捐砖活动和大屠杀读本)④对日态度类(如批评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对大屠杀的否定)⑤海外反响类(如海外代表来宁、海外学子参加公祭)
(2)报道体裁;即一篇报道以什么样的体裁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根据分析,可将报道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图片报道和“广告文”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广告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广告。是“披着新闻外皮的真推广”,当然,也并不是说此类新闻不好。这类新闻通常是一篇报道(可能报道篇幅不会小),以一本书或者一个话剧为主题,详细的提到了演出地点和书名,让读者知道此类事物的存在,做到一个推广传播的效果。
(3)报道基调;即整篇新闻报道的语气,可以分为三类:积极、中立、消极。积极是指报道内容有利于报道对象,如赞美、支持、宣传等;中立是指报道的论述语气中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负面则包括反驳、批评、指责等。
(4)新闻信息来源;在建构一个新闻的框架时,要确定本篇报道是在是为谁“说话”,比如“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处得知”、“南京市政府发布的公告称”等。
(5)报道版面;即一篇报道所在的版面。新闻构架越大越细致,则稿件所占的版面就越重要。所以报道版面具体可分为以下五类:头版、要闻版、评论版、特别报道版。
第二章 对全国公祭日前《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关于全国公祭日系列报道的分析
2.1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条数总量计算
自2014年全国公祭日设立以来,关于全国公祭日新闻报道在《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两份报纸上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其中《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两报在11月14日至11月30日期间,关于全国公祭日的稿件共有63篇,在12月1日至12月12日1期间共有162篇。
在11月14日之前的其他的时间里,虽然在两份报纸上偶尔出现了一些和全国公祭日有关的报道,但是大部分都是有关于博物馆修建之类的擦边新闻,具体涉及全国公祭日的报道是几乎没有。
目 录
第一章 有关全国公祭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1
1.1框架的起源背景及影响因素 1
1.2框架的类目制定 2
第二章 对公祭日前《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关于全国公祭日系列报道的分析 3
2.1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条数总量计算 3
2.2《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采写与活动策划的分析和比较 4
2.2.1从“日本寻证”到“特别连载” 4
2.2.2从“寻访/寻证”到“星期柒特刊” 7
2.2.3“献砖”和“全城同祭”——《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两种不同的全媒体活动 10
第三章 12.13—12.14两报关于全国公祭日当天报道的分析 12
3.1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条数总量计算 12
3.2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关于3个“首次”同城同题的不同写法 12
3.2.1全国公祭鼎首次亮相 12
3.2.2首次“全国元素”与南京特色相结合的全国级公祭 14
3.2.3首次以诗经形式露面的《和平宣言》 15
第四章 对于两报关于全国公祭日报道的标题分析与版面分析 17
4.1两报对于重头稿件的新闻标题设计 17
4.2全国公祭日当天两报封面及各版面设计的分析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五章 《新华日报》和《现代快报》两份报道有所差异的原因 21
5.1《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从属于不同的报业集团 21
5.2两报在读者定位、报道角度方面有所不同 21
结束语 23
致 谢 25
参考文献 26
第一章 有关全国公祭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1.1框架的起源背景及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框架”(frame)一词最早起源自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在1974年,社会学家高夫曼(Goffman)出版的《框架分析》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在此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了定义。再到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被引入到新闻与大众传播研究中,产生了“媒介框架[1]”与“新闻框架[2]”两个概念。
在此,我们可以把框架定义为一种思路,这种思路和普通的新闻思路不一样。这种思路通过选择、排除、增加、强调和处理等方式,对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进行展开描述,从而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
以这次对全国公祭日的报道为例,这次公祭日的报道,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全国任何一家主流媒体都对公祭日进行了大幅度的报道,使得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总角之龄的孩童都对南京大屠杀、全国公祭日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达到“举国同悲”的效果。所以,一个好的新闻框架能够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能够影响读者的思想,能够影响读者对某一事物的印象,影响读者处理及储存信息的方式。同时也能导向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想要让读者们集中的某些方面,从而达到忽视其他方面的目的。
当然,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作为纸媒,新闻框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如果新闻框架长期停留在固定的程序化阶段,会使得报纸在读者中产生死板的印象。所以,都市报在新闻框架上的创新是比党报具有优势的。因为“党报姓党”,党报所报道的主题思想必须跟着党的方针政策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的思想,使得读者的思想只能停留在新闻框架内。而现在科技进步,网络发达,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读者的思想也不可能局限于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这就使得普通读者与党报之间常常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分歧。
在影响新闻框架的层面上,德夫曼(Goffman)认为,对于公共健康及其他社会或政治类议题,存在着三种“概念层面”的框架信息:最高层次的框架是“主导价值”,譬如公正、责任、平等、公平等;第二层次的框架是“普通事件”,如居住、环境、健康等;最低层次的框架是“事件细节”,包括促成变革的政策的细节、策略、手法等。[3]
所以,根据德夫曼的框架信息分类,我们在此暂且把影响全国公祭日新闻框架的因素从大到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下的报纸导向;第二种是报纸本身主旨的定位,第三种是采写记者的主观倾向。这三种分类将在下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1.2框架的类目制定
个人认为可以将类目分为以下几类: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报道基调、新闻信息来源、报道版面。
(1)报道主题;根据整理,可将主题分为详细的以下五类:①历史追溯类(如采访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和抗日战争的中国老兵)②举国同祭类(如江东门纪念馆进行家祭)③活动建议类(如捐砖活动和大屠杀读本)④对日态度类(如批评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对大屠杀的否定)⑤海外反响类(如海外代表来宁、海外学子参加公祭)
(2)报道体裁;即一篇报道以什么样的体裁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根据分析,可将报道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图片报道和“广告文”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广告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广告。是“披着新闻外皮的真推广”,当然,也并不是说此类新闻不好。这类新闻通常是一篇报道(可能报道篇幅不会小),以一本书或者一个话剧为主题,详细的提到了演出地点和书名,让读者知道此类事物的存在,做到一个推广传播的效果。
(3)报道基调;即整篇新闻报道的语气,可以分为三类:积极、中立、消极。积极是指报道内容有利于报道对象,如赞美、支持、宣传等;中立是指报道的论述语气中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负面则包括反驳、批评、指责等。
(4)新闻信息来源;在建构一个新闻的框架时,要确定本篇报道是在是为谁“说话”,比如“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处得知”、“南京市政府发布的公告称”等。
(5)报道版面;即一篇报道所在的版面。新闻构架越大越细致,则稿件所占的版面就越重要。所以报道版面具体可分为以下五类:头版、要闻版、评论版、特别报道版。
第二章 对全国公祭日前《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关于全国公祭日系列报道的分析
2.1 《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相关新闻条数总量计算
自2014年全国公祭日设立以来,关于全国公祭日新闻报道在《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两份报纸上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其中《新华日报》与《现代快报》两报在11月14日至11月30日期间,关于全国公祭日的稿件共有63篇,在12月1日至12月12日1期间共有162篇。
在11月14日之前的其他的时间里,虽然在两份报纸上偶尔出现了一些和全国公祭日有关的报道,但是大部分都是有关于博物馆修建之类的擦边新闻,具体涉及全国公祭日的报道是几乎没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