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脱困的对策以大荔县为例(附件)
摘 要实施分税制财税体制以来,我国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多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收收入和支出基本保持平衡,甚至大部分时间是略有盈余的。但由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支分配结构并不合理。目前县乡财政运行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央财政一直有较大盈余,而地方财政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在这种现状下,县乡财政运行的难度越来越大,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税取消后,财政收入来源大幅度缩减,财政包袱日益沉重使他们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现行不完善的财政体制,但从自身来看,以大荔县为例的“高产穷县”这一类型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发展较慢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以大大荔县为例,分析其长期处于财政困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这一现状完善财政体制的建议。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意义 1
2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现状分析 2
2.1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困难 2
2.2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风险 4
3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的原因 6
3.1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不合理 6
3.1.1 财政行为的策略性 6
3.1.2 事权划分的不合理性 6
3.2 民主财政机制不健全 7
4 大荔县财政基本情况 8
4.1 税收对大荔县财政的不同影响 8
4.1.1 农业种植收支情况 8
4.1.2 工商业收支情况 9
4.2 资源整合开发财政分配 9
5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对策 10
5.1 县乡政府事权划分 10
5.1.1 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 10
5.1.2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10
5.2 改革行政体制对县乡财政困境的缓解 11
5.2.1 改革税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11
5.2.2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研究目的
财政体制一般指处理与财政有关各方面的制度性规则,具体包括财政供给范围的界定、财政收入及其决定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财政支出责任在各级政府之间的配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收支责权在同级政权机构之间的横向配置等若干环节[]。1994年实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来说对财政是有利的,从2001年16386.04亿元到2014年142530.58亿元,十多年以来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地方财政的收入增加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缺口不断扩大,某些地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不发达地区,县乡财政甚至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本文从我国不发达地区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入手,查阅前人的众多研究成果,分析近些年来的有关数据资料,运用财政学知识和经济学理论,以大荔县作为案例具体分析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的原因,并以大荔县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旨在联系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不发达地区财政脱困的一些对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
目前,县乡公共财政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县级财政处于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只有县级财政发展态势好,基层政权巩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而事实是县级财政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2000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以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大幅度下降,这在城镇化很不到位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的功能在弱化,大量事务向县级政府转移,财政压力继续增加。县级财政的困境如果持续发酵,一直不解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一种隐患。因此从机制上、体制上化解当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困境,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收对解决我国的财政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安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2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现状分析
2.1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困难
基层财力不足,县乡财政困难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地方财政收入显著低于政府财政支出。为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现将近些年来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分配情况通过表格予以列示。
表2120012014年公共财政收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收入总额
中央收入
中央所占比例
地方收入
地方所占比例
2001
16386.04
8582.74
52.38%
7803.30
47.62%
2002
18903.64
10388.64
54.96%
8515.00
45.04%
2003
21715.25
11865.27
54.64%
9849.98
45.36%
2004
26396.47
14503.10
54.94%
11893.37
45.06%
2005
31649.29
16548.53
52.29%
15100.76
47.71%
2006
38760.20
20456.62
52.78%
18303.58
47.22%
2007
51321.78
27749.16
54.07%
23572.62
45.93%
2008
61330.35
32680.56
53.29%
28649.79
46.71%
2009
68518.30
35915.71
52.42%
32602.59
47.58%
2010
83101.51
42488.47
51.13%
40613.04
48.87%
2011
103874.43
51327.32
49.41%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 1
1.2 研究意义 1
2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现状分析 2
2.1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困难 2
2.2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风险 4
3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的原因 6
3.1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不合理 6
3.1.1 财政行为的策略性 6
3.1.2 事权划分的不合理性 6
3.2 民主财政机制不健全 7
4 大荔县财政基本情况 8
4.1 税收对大荔县财政的不同影响 8
4.1.1 农业种植收支情况 8
4.1.2 工商业收支情况 9
4.2 资源整合开发财政分配 9
5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对策 10
5.1 县乡政府事权划分 10
5.1.1 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 10
5.1.2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10
5.2 改革行政体制对县乡财政困境的缓解 11
5.2.1 改革税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11
5.2.2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绪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研究目的
财政体制一般指处理与财政有关各方面的制度性规则,具体包括财政供给范围的界定、财政收入及其决定权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财政支出责任在各级政府之间的配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收支责权在同级政权机构之间的横向配置等若干环节[]。1994年实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来说对财政是有利的,从2001年16386.04亿元到2014年142530.58亿元,十多年以来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地方财政的收入增加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缺口不断扩大,某些地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不发达地区,县乡财政甚至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本文从我国不发达地区财政运行中的问题入手,查阅前人的众多研究成果,分析近些年来的有关数据资料,运用财政学知识和经济学理论,以大荔县作为案例具体分析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困难的原因,并以大荔县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旨在联系实际情况,提出我国不发达地区财政脱困的一些对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
目前,县乡公共财政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县级财政处于社会经济的基础层面,只有县级财政发展态势好,基层政权巩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而事实是县级财政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2000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以后,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大幅度下降,这在城镇化很不到位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与此同时,乡镇政府的功能在弱化,大量事务向县级政府转移,财政压力继续增加。县级财政的困境如果持续发酵,一直不解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一种隐患。因此从机制上、体制上化解当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困境,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收对解决我国的财政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安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2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现状分析
2.1 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的困难
基层财力不足,县乡财政困难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地方财政收入显著低于政府财政支出。为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现将近些年来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分配情况通过表格予以列示。
表2120012014年公共财政收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配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收入总额
中央收入
中央所占比例
地方收入
地方所占比例
2001
16386.04
8582.74
52.38%
7803.30
47.62%
2002
18903.64
10388.64
54.96%
8515.00
45.04%
2003
21715.25
11865.27
54.64%
9849.98
45.36%
2004
26396.47
14503.10
54.94%
11893.37
45.06%
2005
31649.29
16548.53
52.29%
15100.76
47.71%
2006
38760.20
20456.62
52.78%
18303.58
47.22%
2007
51321.78
27749.16
54.07%
23572.62
45.93%
2008
61330.35
32680.56
53.29%
28649.79
46.71%
2009
68518.30
35915.71
52.42%
32602.59
47.58%
2010
83101.51
42488.47
51.13%
40613.04
48.87%
2011
103874.43
51327.32
49.4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