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析以延长橡胶为例(附件)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各类经济案件屡屡出现,虽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失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实施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入手,对延长橡胶集团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机构建设不完善、法人治理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薄弱和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问题,从而提出优化企业机构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塑造良好企业文化的治理建议。 目 录
1 绪论
1.1目的和意义 1
1.1.1目的 1
1.1.2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3
2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只顾眼前成本轻机构建设 4
2.2法人治理不完善 4
2.3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薄弱 4
2.4企业文化相对薄弱 5
3 延长橡胶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分析
3.1延长橡胶简介 6
3.2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要素 6
3.3延长橡胶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6
3.3.1机构建设方面 6
3.3.2法人治理方面 6
3.3.3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7
3.3.4企业文化方面 7
4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政策及建议
4.1优化企业机构建设 8
4.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8
4.3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9
4.4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9
总 结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绪论
1.1目的和意义
1.1.1目的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内控制度实行是否合理,都和内部控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如延长橡胶内控制度不太健全,很大程度是由于内控环境的缺陷引起。通常表现在管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总 结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绪论
1.1目的和意义
1.1.1目的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内控制度实行是否合理,都和内部控制环境息息相关。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如延长橡胶内控制度不太健全,很大程度是由于内控环境的缺陷引起。通常表现在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和内控制度过于形式等方面,从而造成内控名存实亡。因此,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使企业从根源上发现内控失效的原因及内控制度的缺失[1],进一步提高内控实施的可行性,使内控得以真正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就基于延长橡胶的内部控制环境,在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于从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分析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界定内部控制环境的内涵,发现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分析内部控制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力图寻求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第三、探讨解决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益,降低经济风险[2]。
1.1.2意义
第一、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内控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性,降低内部审计其他风险。控制环境被称为企业的“最高层”[3],控制环境能说明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内部控制以及其他方面运作提供框架的支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监查主体,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因此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合理性,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可信度,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同时也代表了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的想发。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投入也必将为企业带来价值,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持续发展。
第三,有利于降低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合理运用和发展。内部控制环境能确保对内与对外报告的质量,确保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有关业务开展的政策。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运营起到辅助作用,使企业能对重大的风险做出及时反应。所以,健全内部控制环境,对于保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起着巨大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内部控制环境,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内部控制环境结构和内部控制环境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年3月,美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早提出将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这是国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最早研究,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第一次认识到必须将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因素来研究。
第二阶段是1992年5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55号》内,提出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首次将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
第三阶段是2004年6月COSO委员会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其他所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为其他要出提供规则和结构。
除上述三个阶段外,国外一些学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研究有:
Lauraf.Spira (2009) 在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环境与风险管理相接合。文章使用了社会学观点构建了内部控制环境框架[1]。
Ashbaugh,Collins,Kinney(2007)指出,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2]。
1.2.2国内研究现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该部规范借鉴了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分为五大部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同时指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应有指引划分为3类,其中内部控制环境类指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17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