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_以南京溧水区为例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__以南京溧水区为例[20200101172740]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的管理职能, 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形象是社会对政府的综合印象,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重点就在于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本文以南京溧水区为例,通过分析政府信息透明度低、机构设置缺陷等问题,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选择路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需要注重形象意识的提高、加大政府信息透明度、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等一系列措施来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建设和谐社会。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政府公共关系,形象管理,南京溧水区
目 录
1 引言 1
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理论 1
2.1 公共关系与形象的内涵界定 2
2.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的内涵界定 3
2.3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重点在于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 3
3 当前中国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南京溧水区为例 4
3.1 政府形象意识不高,缺乏服务理念 4
3.2 政府信息透明度低 5
3.3 政府公关机构设置存在严重缺陷 5
3.4 政府公关手段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6
3.5 县级政府公关人员短缺及其业务能力的欠缺 7
4 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的路径选择 7
4.1 树立强烈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民主意识 7
4.2 加大政府信息透明度、促进阳光行政 9
4.3 完善信息传播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9
4.4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10
4.5 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10
4.6 协调沟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推进,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已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对当今世界各国而言,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关乎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目标的实现以及国家利益的维护,这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力的不可或缺要素。因此,世界各国对于政府形象的重视与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公共关系诞生两百多年以来,现已不再局限于最初在私人组织中的应用,而是被介绍到公共部门之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进入21 世纪,我国的各项改革已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从近几年来宏观调控所暴露和反映的问题看来, 专家们大都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在这重要时期,研究政府公共关系形象管理建设问题, 不仅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科学的咨询决策等方面的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而且对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强化、实现我国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
政府公共关系目前正以一张大而无形的网触及和覆盖着全社会,并无时不与之发生着相互关系,政府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使得政府成为文明时代里社会公众及社会组织关注政治了解政治的一个窗口,是其感知自身利益能否得以有效维护和获取、社会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分享的途径,是对国家政治的期许值实现程度进行衡量及评价的标准。政府的特定地位及其与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在基于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合法性和权威的同时,更需要社会及民众的认同与支持、良性健康的治理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也就是说,政府强大生命力的获得、维持和能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和此努力的直接后果是否卓有成效,即整个社会及民众对此的认知和有效回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二者所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正是在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需求的博弈过程中,政府形象作为政府运作与民众反应二者之间关系的有力体现,成为政府及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政府形象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政府公共关系和政府效能的标榜,而是作为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透视出了政府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最根本问题上的能力表现。
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理论
2.1 公共关系与形象的内涵界定
美国公共关系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Rex Harlow)博士,征集了83名公共关系领袖人物的意见,研究了472个相关含义后,归纳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民众之间创立和保持互相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解决问题与争端,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强化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职责;它还作为监督预警系统,帮助管理部门事先做好应急准备,与社会动向保持一致并且有效地加以利用。
“形象”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姿态或形状”。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形象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其次,这种物质的形态能够对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对象公众产生某种心理活动或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形象研究最早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企业,当时被称为企业识别系统,是指企业通过传播媒介,将自身的视觉形象、行为活动、经营理念等向社会公众传达,从而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的内涵界定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来协调与公众之间关系,从而争取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保护社会利益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管理活动,即政府与社会大众间的传播管理。与企业等其他的公共关系活动相比,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具备传播手段优越性、效益社会性、主体权威性和客体复杂性等特性。
(1)传播手段的优越性。世界各国的政府,在传播方面都有较大的优越性,我国的情况更加突出。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只有经过了政府的审查才是合法的,同时其中相当一部分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都是由政府出资创办。这就给政府进行偶那个公关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政府的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公众的身边。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自己对传播媒介的管理,使不利于己的信息不能进行公开的传播。
(2)效益的社会性。政府公共关系与企业公共关系、社团公共关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质量高低,最终要以能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准绳。社会团体的公共关系,要以是否实现了团体的目标为标准。但政府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性,所以不应有为人民服务以外的特殊利益,因此只能以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来衡量政府公关的效益。
(3)主体的权威性。政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是独一无二的。它运用公共权力执行公共管理的职能,并且具有结构复杂、体系庞大等特点。同时它可以制定政策、颁布法律法规,并在它的管辖范围内强制人们去遵守和执行这些法规政策。
(4)客体的复杂性。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公众一般是有限的,主要是与组织发生了实际利益关系的组织或个人。而对于政府来说,几乎没有非公众的存在,社会上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可以算是政府的公众。它包括了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和组织,政府机构外部但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人民和组织,不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人民和组织,以及国际公众等。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不仅数量大、范围广,而且千差万别,关系错综很复杂,其他组织的公共关系是无法比拟的。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凝聚社会力量的基础。政府形象指的是政府在自身的行为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客观效应与总体表现。也就是说,政府形象就是政府的所为在公众对象中的反映。因此,有些学者把“政府形象”与“政府存在”、“政府实在”、“政府”等唯物范畴联系在一起,从“政府形象”的附属性和派生性等方面展开研究。而另一些学者则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认为政府形象是政府的精神面貌行、性状特点、行为表现等在社会公众心中的抽象反映,以及政府在行政中体现出的施政理念、施政业绩、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等,给国内外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看法或印象。这种看法和印象具体反映在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政府形象是通过政府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对受众心里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的管理职能, 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形象是社会对政府的综合印象,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重点就在于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本文以南京溧水区为例,通过分析政府信息透明度低、机构设置缺陷等问题,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选择路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需要注重形象意识的提高、加大政府信息透明度、完善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等一系列措施来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建设和谐社会。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政府公共关系,形象管理,南京溧水区
目 录
1 引言 1
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理论 1
2.1 公共关系与形象的内涵界定 2
2.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的内涵界定 3
2.3 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重点在于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 3
3 当前中国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南京溧水区为例 4
3.1 政府形象意识不高,缺乏服务理念 4
3.2 政府信息透明度低 5
3.3 政府公关机构设置存在严重缺陷 5
3.4 政府公关手段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6
3.5 县级政府公关人员短缺及其业务能力的欠缺 7
4 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的路径选择 7
4.1 树立强烈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民主意识 7
4.2 加大政府信息透明度、促进阳光行政 9
4.3 完善信息传播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9
4.4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10
4.5 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10
4.6 协调沟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推进,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已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对当今世界各国而言,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关乎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目标的实现以及国家利益的维护,这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竞争力的不可或缺要素。因此,世界各国对于政府形象的重视与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公共关系诞生两百多年以来,现已不再局限于最初在私人组织中的应用,而是被介绍到公共部门之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进入21 世纪,我国的各项改革已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从近几年来宏观调控所暴露和反映的问题看来, 专家们大都认为,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创建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在这重要时期,研究政府公共关系形象管理建设问题, 不仅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科学的咨询决策等方面的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而且对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强化、实现我国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
政府公共关系目前正以一张大而无形的网触及和覆盖着全社会,并无时不与之发生着相互关系,政府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使得政府成为文明时代里社会公众及社会组织关注政治了解政治的一个窗口,是其感知自身利益能否得以有效维护和获取、社会资源是否得以合理分享的途径,是对国家政治的期许值实现程度进行衡量及评价的标准。政府的特定地位及其与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在基于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合法性和权威的同时,更需要社会及民众的认同与支持、良性健康的治理环境的营造与优化。也就是说,政府强大生命力的获得、维持和能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和此努力的直接后果是否卓有成效,即整个社会及民众对此的认知和有效回应以及在此基础上二者所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正是在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需求的博弈过程中,政府形象作为政府运作与民众反应二者之间关系的有力体现,成为政府及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政府形象所蕴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政府公共关系和政府效能的标榜,而是作为一个最佳的切入点,透视出了政府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最根本问题上的能力表现。
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理论
2.1 公共关系与形象的内涵界定
美国公共关系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主席莱克斯·哈罗(Rex Harlow)博士,征集了83名公共关系领袖人物的意见,研究了472个相关含义后,归纳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民众之间创立和保持互相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解决问题与争端,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强化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职责;它还作为监督预警系统,帮助管理部门事先做好应急准备,与社会动向保持一致并且有效地加以利用。
“形象”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姿态或形状”。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形象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其次,这种物质的形态能够对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对象公众产生某种心理活动或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形象研究最早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企业,当时被称为企业识别系统,是指企业通过传播媒介,将自身的视觉形象、行为活动、经营理念等向社会公众传达,从而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2 政府公共关系与形象管理的内涵界定
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来协调与公众之间关系,从而争取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保护社会利益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管理活动,即政府与社会大众间的传播管理。与企业等其他的公共关系活动相比,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具备传播手段优越性、效益社会性、主体权威性和客体复杂性等特性。
(1)传播手段的优越性。世界各国的政府,在传播方面都有较大的优越性,我国的情况更加突出。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只有经过了政府的审查才是合法的,同时其中相当一部分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都是由政府出资创办。这就给政府进行偶那个公关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政府的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公众的身边。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自己对传播媒介的管理,使不利于己的信息不能进行公开的传播。
(2)效益的社会性。政府公共关系与企业公共关系、社团公共关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质量高低,最终要以能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准绳。社会团体的公共关系,要以是否实现了团体的目标为标准。但政府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性,所以不应有为人民服务以外的特殊利益,因此只能以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来衡量政府公关的效益。
(3)主体的权威性。政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是独一无二的。它运用公共权力执行公共管理的职能,并且具有结构复杂、体系庞大等特点。同时它可以制定政策、颁布法律法规,并在它的管辖范围内强制人们去遵守和执行这些法规政策。
(4)客体的复杂性。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公众一般是有限的,主要是与组织发生了实际利益关系的组织或个人。而对于政府来说,几乎没有非公众的存在,社会上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可以算是政府的公众。它包括了政府内部的工作人员和组织,政府机构外部但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人民和组织,不在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人民和组织,以及国际公众等。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不仅数量大、范围广,而且千差万别,关系错综很复杂,其他组织的公共关系是无法比拟的。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凝聚社会力量的基础。政府形象指的是政府在自身的行为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客观效应与总体表现。也就是说,政府形象就是政府的所为在公众对象中的反映。因此,有些学者把“政府形象”与“政府存在”、“政府实在”、“政府”等唯物范畴联系在一起,从“政府形象”的附属性和派生性等方面展开研究。而另一些学者则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认为政府形象是政府的精神面貌行、性状特点、行为表现等在社会公众心中的抽象反映,以及政府在行政中体现出的施政理念、施政业绩、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等,给国内外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看法或印象。这种看法和印象具体反映在政府在国内外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政府形象是通过政府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对受众心里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