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_以昌荣镇为例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_以昌荣镇为例[2020010117310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省昌荣镇为例,了解到昌荣镇劳动力转移在人才供应、劳动力结构、劳动力收入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并就其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发现了造成问题形成的原因在于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农村的相关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要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要加大地区性乡镇企业建设、增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劳动力保障制度以及为劳动力创造技能培训平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界定 1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以昌荣镇为例 2
3.1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技能型人才缺失 2
3.2 劳动力转移后经济发展缓慢 3
3.3 农村劳动力结构渐趋失调 4
3.4 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偏低 4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形成原因——以昌荣镇为例 5
4.1 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素质偏低 5
4.2 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6
4.3 农村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6
4.4 政府职能部门鼓励措施不配套 7
4.5 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缓慢 7
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措施 8
5.1 加大地区性乡镇企业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 8
5.2 创建技能培训平台,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9
5.3 增强企业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机制 10
5.4 完善农村劳动力保障制度,维护劳动力基本权益 10
5.5 完善政府引导劳动力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昌荣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问卷15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历了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阶段,这样的“民工潮”现象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不仅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实现,同时还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整体上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如劳动力转移群体知识化、年轻化,转移方向集中化,转移趋势缩小化等,然而期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引发我们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的思考。
本文主要以江苏省昌荣镇为例,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等方式了解当前昌荣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状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当地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认真探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界定
农村劳动力是相对于城镇劳动力而言,是按照地域分布情况来划分,主要指那些户籍为农村户口、16周岁以上、能够参与一般性生产活动的劳动力。“转移”一词主要是指所从事劳动的转换,包括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转换。因此,界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是实现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这主要是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表象所看出的,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劳动收入而告别原先的农业生产,选择其他非农产业,从而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二,从地域转移的角度来看,劳动力转移类似于劳动力流动的概念,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集中转移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对聚集的劳动力资源,由此所引发的的人口引力吸引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城市转移。第三,从身份转移的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户籍的变动密切联系。在上述两种转移的基础上,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劳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他们的身份由原先的农村户口而转变为城镇户口,完成了身份的突破。因此,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劳动力自身及所从事劳动的转移过程,即农村中的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由农村户口向城镇户口转移的过程或结果。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以昌荣镇为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对于劳动力流入地而言,更是促进了流入地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劳动力长年流出的昌荣镇而言,影响却不尽如此。
昌荣镇隶属于江苏省兴化市,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集散地,全镇非农业人口仅占据30%左右,农村劳动力资源尤其丰富。1978年改革开放后,昌荣镇的部分农村劳动力跟随“民工潮”的浪潮前往北上广以及苏南部分地区打工,导致劳动力的外流。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昌荣镇总人口为36841人,其中农业人口25501人,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的69.22%。笔者调查了解到,昌荣镇各村庒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他们通过师傅、亲戚或者邻里的介绍,前往苏南、上海、浙江沿海一带务工,大多从事于木匠、泥瓦匠以及纺织等依靠体力劳动的工作领域。近年来,昌荣镇大力提倡建设特色工农业,不断加大经济支持,然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导致昌荣镇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劳动力需求不足、经济结构发展失调等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昌荣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笔者对昌荣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是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在昌荣镇各村庄中随机选取50个调查对象,并统计、分析出问卷所得结果,以此作为论文的数据来源。通过对本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了昌荣镇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显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技能型人才缺失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使得昌荣镇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结构方面产生巨大差异。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昌荣镇的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对外转移,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就业,其中大量有技能的劳动力为追求高收入、高品质的都市生活纷纷转移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导致昌荣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技能型人才的供不应求。
当前,无论是对于劳动力流出地还是劳动力流入地而言,技能型人才的缺失都是影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作为一个依靠于农产品种植和出口为生的城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导致昌荣镇的在职劳动力多为中老年劳动力,这些中老年劳动力大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掌握一些农产品、水产品养殖的专业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尽管近些年来政府致力于人才引进,鼓励一些农民带头实现自主创业,并颁布相应的鼓励措施,在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却严重缺乏技能型人才,尤其缺少一些精通农产品、水产品现代化种植方面的人才,这一问题始终阻碍着昌荣镇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劳动力流入地的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他们所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相较于城市劳动力而言,技能水平偏低,大量的非技能型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导致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拥挤,影响着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完善。因此,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劳动力流出地的昌荣镇还是作为劳动力流入地的城市,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始终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3.2 劳动力转移后经济发展缓慢
建国之后,昌荣镇长期实习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实现统包统揽。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背景下,昌荣镇也逐渐由原先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镇政府响应国家提出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的大踏步前进。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牵绊下,我国形成了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虽然在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城乡经济的两级分割现象仍然严重,尤其是像昌荣镇这样一个劳动力流出地而言,大量的劳动力流失限制了该镇谋求经济发展的模式,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十分不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