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200501124842]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商业保险发展态势良好,而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在解决养老问题的上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并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情况及购买意愿等问题的研究,结合在安徽省蚌埠、安庆部分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和计量分析,揭示农村居民对这种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找出影响他们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诸多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未来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提供参考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养老保险;保险需求;农村居民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引言 4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5
(一)国外寿险需求研究综述 5
1. 理论研究 5
2. 实证分析 5
(二)国内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6
1. 商业养老保险作用意义的研究 6
2. 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6
3. 国内对影响商业养老保险需求因素的研究 6
(三)社会保险与人寿保险需求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7
1. 替代关系 7
2. 互补关系 7
二、我国农村目前的养老现状分析 7
(一)当前农村居民选择的主要养老模式 7
1.家庭保障 7
2.土地保障 8
3. 社会保障 8
4. 商业养老保险 8
三、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状况 8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8
1. 数据来源 8
2. 样本的基本信息 9
(二)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情况 9
1. 对商业保险公司的认知 9
2. 对具体商业养老产品的认知 9
3. 获取商业养老保险的信息渠道 10
(三)农村居民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原因分析 10
1. 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意愿 10
2. 不愿意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分析 10
3. 愿意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原因分析 10
(四)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实际购买情况 10
1. 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率 11
2. 农村居民购买保险产品的基本情况 11
(五)农村居民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及续保情况 13
1. 满意度情况 13
2. 续保情况 13
四、农村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一)变量的定义与赋值 13
(二)模型与计量分析 14
五、对策建议 17
(一)保险公司需要扩大保险产品的宣传力度 17
(二)关注不同农民群体的保险需求 17
(三)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8
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4.8%;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总人口的8.92%,我国已经迈入“未富先老”的国际老龄化浪潮之中。并有专家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以800万人/年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预计达到4.3亿。其中,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约为9930万人,老龄化程度达到14.98%,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10%。中国农村已经顺应着时代的步伐,迈进了老龄化社会。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城镇化、市场化的阶段;农村家庭核心化,大量劳动劳动人口外流、老人地位的下降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使得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已在全国农村普遍实施,但因其较低的缴费档次和收益水平,使得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而且政府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来独自承担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责任。那么,农村日渐严峻的养老压力该如何缓解?这就需要我们另换视角,寻求市场等传统养老方式之外的途径,商业养老保险就是一个直接有效的养老选择。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农村居民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多样化的方案设计,同时也为促进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寿险需求研究综述
国际上习惯将保险业的分类为寿险和非寿险,国外寿险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流派。西方关于寿险需求的研究步伐较早,而且相关研究已颇具规模和成果。
1. 理论研究
Huebner(1927)首先提出著名的“生命价值理论”[1],他用这一理论解释人们为什么购买人寿保险。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人寿保险是一种损失补偿,它可以帮助投保人保存人力资本,从而保障生命价值。
以家庭消费与储蓄为基础的生命周期模型是Menahem Yaari(1965)[2]主要的研究成果,他主张由于人们对未来寿命的不确定,人们更倾向于当下消费,并通过购买保险使得自己成为被保险人,以此获得人一生效用的最大化。
也曾有学者以定期寿险为例,深入研究了人寿保险需求,并指出寿险需求与死亡率、遗产动机、未来预期劳动收入呈正相关关系(Fischer.S,1973)[3]。
Lewis(1989)认为消费者特别是承担家计的人,他的寿险需求依赖于其家庭人口结构和家庭成员的风险偏好,他将研究的视角转变为受益人,并判断购买人寿保险是为了最大化受益人的一生预期效用[4]。
比较Yaari和Lewis的研究,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认为购买寿险是为了使被保险人个人的一生效用最大化,而Lewis的研究则是追求受益人的一生预期效用最大化。两者研究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都是基于不确定性条件,以效用为基础对生命价值理论运用所作的研究。
2. 实证分析
除了进行理论探索,实证分析也被学者们广泛的应用于寿险需求的研究当中。实证研究强调计量模型的运用,试图发现并解释保险需求和需求影响因素二者之间的统计学关系。
Hammond、Houston、Melander(1967)论证后强调收入、教育、以及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是寿险需求的决定因素[5]。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在他们的研究中被拓展开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影响因素是收入和教育,此后的多数研究也证实了此观点的正确性,认为这两个因素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效果显著。
在进行寿险需求实证研究时,也有人善于利用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例如,Browne 和 Kim(1993)在对19个国家的保险市场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寿险需求呈正相关的重要因素有:抚养率、国民收入、社保支出;通货膨胀、保险价格等对寿险需求有负面影响;教育和预期寿命的影响并不显著[6]。
(二)国内对商业养老保险的研究综述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方面的研究也随之丰富起来。关于商业养老保险不论在定性还是定量方面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详细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研究保险作用意义与发展可行性问题的研究,二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寿险需求及相关影响因素。
1. 商业养老保险作用意义的研究
苏继伟(2003)详细指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局限性,然后从保障力度、国家政策、企业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重要补充地位[7]。商业养老保险自身的独特特点,如高保障水平、多样的产品形式、灵活的缴费方式和较高的投资收益,能够更贴合居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华国锋,2012)[8]。马国强、李吉利(2004)提出:为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必须构建涵盖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12],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朱青(2002)[10],郑秉文(2005)[11],张建伟、胡隽(2007)[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3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