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节日波罗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州“波罗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宗教、文化、旅游、历史等多重身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起广州政府牵头立志于将广州“波罗诞”打造成引领岭南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使其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得到创新和发展。但是随着当代娱乐形式的丰富,“波罗诞”的传承与发展仍受到了明显的阻碍。新时期,如何挖掘“波罗诞”的文化内涵,优化“波罗诞”文化形象,将“波罗诞”融入“海丝”文化成为延续其生命力的关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波罗诞”的传承历史与文化意义1
(一)传承历史2
(二)文化意义2
1.“波罗诞”的民间祈福诉求 2
2.“波罗诞”所承载的“海丝”文化 3
二、“波罗诞”传承与发展现状3
(一)将岭南经典民俗汇聚一堂,举行规模型展演3
(二)主题引人注目,定位逐渐年轻化4
三、“波罗诞”传承与发展不足分析5
(一)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5
(二)文化形象有待完善5
(三)未能抓住“海丝”机遇6
四、“波罗诞”传承与发展的未来与策略6
(一)注重对“波罗诞”文化内涵的挖掘6
1.政府民间相互合作 6
2.丰富文化活动 6
(二)优化“波罗诞”文化形象7
1.进一步加强“波罗诞”节庆的传承意识 7
2.加强文化宣传力度 7
(三)融入“海丝”文化8
1.突出“波罗诞”海祭文化精神 8
2.借鉴相关城市成功经验 9
致谢9
参考文献9
广州传统节日“波罗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引言
广州传统节日“波罗诞”是为了纪念南海神而形成的充满岭南风格的一项传统节日。具体起源于何时目前还未得到考证,但是延续至今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这项传统的节日在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以及黄埔区政府的三级联动下被纳入广府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岭南人对外的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从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005年到如今的2018年的十四年间,“波罗诞”特色名片被打造的现状到底如何?其至今为止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不足之处?相关单位又该如何结合当下热点的“一带一路”政策和“互联网+”的风潮进一步将“波罗诞”这项岭南传统节日推向世界舞台?本文将回首“波罗诞”的发展历程,总结“波罗诞”发展至今成功的经验成果,并且将结合现状对“波罗诞”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浅薄的建议。
一、 “波罗诞”的传承历史与文化意义
广州“波罗诞”是一个依靠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起的岭南地区新时期具有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那么挖掘“波罗诞”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意义是首要工作。
(一)传承历史
广州地处中华大陆的南部、同时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位于东、西、北三江的汇合处。隋朝时期开始广州就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南方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
化交流的海运中心。[1]隋朝隋文帝在大臣的建议下下诏建立四海神庙来祭祀四海,于是南海神庙在广州被建立起来。古时在南海神庙周围种植了波罗树,故神庙在传统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设定的生日也被称作“波罗诞”。因此“南海神诞”也就被称作“波罗诞”。“波罗诞”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日至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其中二月十三日为其正诞。每逢神诞,也就是广州地区民间传统的“波罗诞”庙会,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村民和善男信女便会结伴同行,从四面八方的赶到南海神庙来祭拜海神。当地人非常重视“波罗诞”,当地的谚语常道,“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2]谚语将这个传统的庙会摆在与人生婚娶的同等地位,可见这个庙会尤为重要。长此以往广州“波罗诞”也渐渐变成依靠在南海的神庙以及缅怀南海神灵的诞生日上的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慢慢的发展成岭南地区最隆重的,最具古老气息的民间庙会。在宋朝,诗人刘克庄有诗记载“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清朝嘉庆年间崔弼《波罗外纪》更是将清朝时期“波罗诞”的盛大情景形象描绘。岸边江上船只首尾相接,人声呈现昼夜鼎沸之势,远近百里的乡民。纷纷前来祭祀南海神祝融,神庙内外游人如织。车水马龙,正诞之日更是极盛。[3]
但是盛况只持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因为战乱南海神庙年久失修,变成特级危房,又在十年文革期间受到部分极端“左”的思潮冲击,千年庙会被指责成封建迷信活动,于是被迫中断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广州市的文物部门接管了南海神庙,并且相关部门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南海神庙开始重视,逐年拨款重修南海神庙,这才使中断了几十年的“波罗诞”得以恢复。[4]虽然中断了几十年未能举办“波罗诞”,但是其内在具有的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综合性的文化性质,同时融合了岭南地区厚重的“波罗诞”文化情绪和文化记忆让它在恢复后继续得到民众的追捧,并得以延续。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波罗诞”庙会期间都有数十万人前来祭拜、参观和游览。“波罗诞”节庆和对南海神的信仰早已融入岭南人民的思想里,在新时期也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实的民众基础。
(二)文化意义
1.“波罗诞”的民间祈福诉求
“波罗诞”作为纪念南海神、祈求南海神降幅于自己的一种活动,其渊源来自人类固有的祈福心理,是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去灾避祸的自然崇拜。祈福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普遍的一种精神活动,所谓祈福就是追求幸福,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力都充满着畏惧之情和感恩之心,并且希望通过对自然物进行屈从、祈求和讨好来获取自身的平安。[5]这种在适应和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民间信仰,必然带有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深深印记,而“波罗诞”节日作为纪念南海神、祈求南海神降幅于自己的一种活动,依托的主要神明如南海神祝融、名胜夫人等等又孕育于岭南这一方水土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5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