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承包地流转调查分析迁移户与未迁移户的对比
通常的农村抽样调查研究包括农户土地流转调查,大多以常住户为抽样对象,这种抽样调查容易遗漏已经举家迁移不在农村生活的农户。为了纠正其可能造成的偏误,本研究以承包地为抽样对象调查其承包者,并对调查时无法面访的承包者通过他人代答等方式获取土地流转信息;全面了解承包地流转现状,系统对比面访户(未迁移户)与代答户(迁移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揭示遗漏样本可能带来的调查结果偏误。针对江苏省9市18县66村的调查发现1.迁移户的土地转出面积及数量均高于未迁移户,且迁移户大多是全部转出。2.从转出地块层面对迁移户和未迁移户的流转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迁移户更倾向于选择近亲作为土地转出对象,且不收租比例为23.54%。3.遗漏迁移户样本时除了会低估承包地转出数量外,还会高估土地租金。4.实证分析证明迁移会对土地的转出面积和数量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迁移户更倾向于将自家的承包地全部转出,且许多迁移户没有签订租约的想法。最后针对土地流转中的问题提出政策启示,政府需引导举家迁移户规范地参与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其更好地发育及完善,同时需要增强农民的合同签订意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绪论 2
二、研究对象、调查方法和样本结构 3
(一)研究对象 3
(二)调查方法 3
(三)样本分布与结构 4
三、江苏省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4
(一)农户土地承包及流转情况 4
1.土地转出块数 4
2.户均承包及转出情况 5
3.全部转出与部分转出 6
(二)土地流转的人格化交易特征 6
1.流转对象 6
2.签约情况 7
3.租金约定情况 7
4.与转入户间的人情往来 8
(三)转出期限 9
1.是否有期限 9
2.期限长短 9
(四)联合转出与土地细碎化消减 10
四、迁移对承包地转出行为的影响 10
(一)模型及变量 10
(二)回归结果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五、结论与启示 13
(一)主要结论 13
1. 江苏省土地流转主要现状总结 13
2.迁移户与未迁移户对比分析结论 13
3.主要回归结论 14
4.对以往研究样本偏误的纠正 14
(二)政策启示 14
1.引导举家迁移户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 14
2.强化农民农地流转合同意识 14
3.完善相关法规及农地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14
参考文献15
江苏农户承包地流转调查分析:迁移户与未迁移户的对比
引言
一、绪论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化每年能拉动1.5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李爱民,2013),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中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3%,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此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一个必然现象。
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引致的劳动力迁移是农户土地流转的直接原因(张红宇,2002),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许恒周,2011)。也有研究认为需要鼓励农民举家迁移,因为配偶和小孩随同能够提高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这为有意愿迁移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周春芳、苏群,2008)。数据表明,近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家庭式迁移确实在逐渐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夫妻双方共同进城打工比例从60%上升到69%(洪小良,2007;马瑞等,2011),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2008年2014年期间,每年新增的举家迁移农民工规模约100万人,每年增长超过3%(麦尔旦吐尔孙,2016)。
然而,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却远远滞后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迁移规模。这是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迁移大多数保留了土地,是一种非彻底的迁移决策行为。大多数迁移户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出于规避失业风险的考虑,不会轻易地将自己拥有的农村土地永久性流转出去(陶然、徐志刚,2005)。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物质财富,还会提供抵御各种风险保障基本生存的功能和能力,具有实物资本保险机制(韩晓宇、王芳,2013)。而且,现阶段因农户对农地未来价值预期的提高,迁移户更加不愿意将土地无限期转出。但由于举家外迁没办法亲自看护耕地,这些迁移户倾向于将自家农田交由亲友打理。且因为他们收入相对较高,很多举家迁移户直接将耕地以“零租金”方式转给亲友,借助人情来实现看护耕地的目的,同时也方便其在后期因相关需要而实现耕地的快速收回。不过这种追求产权安全性而在当期选择无偿转出农地的形式,也成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的一种具体体现(王亚楠等,2015)。那除此之外,目前的土地流转市场还存在哪些问题呢?由于农户土地流转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土地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如何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市场的积极性?作为土地流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举家迁移户与未迁移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上做出的决策是否有差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提供依据,本文将根据江苏省9市18县66村的调研数据,深入研究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了解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认识举家迁移户及未迁移户在流转交易中的行为特征,为之后的政策调整及管理转向提供参考。
近年来,不少国内相关学者对土地流转市场的情况做了调研和总结:叶剑平2005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当时中国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是发育缓慢,农地交易价格未充分显化,不正式的土地流转多。到2008年时,土地价格明显上升,达到248元/亩/年,大大高于2005年133元/亩/年的租金标准(叶剑平,2010)。2011年的调查则显示,在进行土地流转交易时,农户的合同签订意识不强,有67.24%的流转未签订合同,51.21%未约定期限(叶剑平,田晨光,2013)。根据另一份2013年的四省调查, 超过30%的流转是无偿流转(钱忠好,冀县卿,2016)。何欣(2016)利用2013年和2015年两轮29省全国性代表农户的追踪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农地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农地细碎化的现象有所减轻。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比例不断上升,到2015年时已达到31.4%。农户户均土地经营面积也在上升,相应的,土地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下的农户比例则在不断下降。从土地流转面积来看,101000亩的土地流转面积最受市场欢迎(关艳,2011)。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为2.2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8%(刘守英,2014)。总体来说,中国农地流转市场是有一定效率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但也存在土地流转总体水平不高、农民签订流转合同意识不高等问题(钱忠好,冀县卿,201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绪论 2
二、研究对象、调查方法和样本结构 3
(一)研究对象 3
(二)调查方法 3
(三)样本分布与结构 4
三、江苏省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4
(一)农户土地承包及流转情况 4
1.土地转出块数 4
2.户均承包及转出情况 5
3.全部转出与部分转出 6
(二)土地流转的人格化交易特征 6
1.流转对象 6
2.签约情况 7
3.租金约定情况 7
4.与转入户间的人情往来 8
(三)转出期限 9
1.是否有期限 9
2.期限长短 9
(四)联合转出与土地细碎化消减 10
四、迁移对承包地转出行为的影响 10
(一)模型及变量 10
(二)回归结果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五、结论与启示 13
(一)主要结论 13
1. 江苏省土地流转主要现状总结 13
2.迁移户与未迁移户对比分析结论 13
3.主要回归结论 14
4.对以往研究样本偏误的纠正 14
(二)政策启示 14
1.引导举家迁移户进行规范的土地流转 14
2.强化农民农地流转合同意识 14
3.完善相关法规及农地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14
参考文献15
江苏农户承包地流转调查分析:迁移户与未迁移户的对比
引言
一、绪论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化每年能拉动1.5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李爱民,2013),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中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73%,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此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在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一个必然现象。
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引致的劳动力迁移是农户土地流转的直接原因(张红宇,2002),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许恒周,2011)。也有研究认为需要鼓励农民举家迁移,因为配偶和小孩随同能够提高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工作稳定性,这为有意愿迁移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周春芳、苏群,2008)。数据表明,近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家庭式迁移确实在逐渐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夫妻双方共同进城打工比例从60%上升到69%(洪小良,2007;马瑞等,2011),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在2008年2014年期间,每年新增的举家迁移农民工规模约100万人,每年增长超过3%(麦尔旦吐尔孙,2016)。
然而,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却远远滞后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迁移规模。这是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迁移大多数保留了土地,是一种非彻底的迁移决策行为。大多数迁移户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出于规避失业风险的考虑,不会轻易地将自己拥有的农村土地永久性流转出去(陶然、徐志刚,2005)。土地对于中国农民而言,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物质财富,还会提供抵御各种风险保障基本生存的功能和能力,具有实物资本保险机制(韩晓宇、王芳,2013)。而且,现阶段因农户对农地未来价值预期的提高,迁移户更加不愿意将土地无限期转出。但由于举家外迁没办法亲自看护耕地,这些迁移户倾向于将自家农田交由亲友打理。且因为他们收入相对较高,很多举家迁移户直接将耕地以“零租金”方式转给亲友,借助人情来实现看护耕地的目的,同时也方便其在后期因相关需要而实现耕地的快速收回。不过这种追求产权安全性而在当期选择无偿转出农地的形式,也成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完善的一种具体体现(王亚楠等,2015)。那除此之外,目前的土地流转市场还存在哪些问题呢?由于农户土地流转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土地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如何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市场的积极性?作为土地流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举家迁移户与未迁移户在土地流转市场上做出的决策是否有差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相关制度法规提供依据,本文将根据江苏省9市18县66村的调研数据,深入研究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了解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认识举家迁移户及未迁移户在流转交易中的行为特征,为之后的政策调整及管理转向提供参考。
近年来,不少国内相关学者对土地流转市场的情况做了调研和总结:叶剑平2005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当时中国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是发育缓慢,农地交易价格未充分显化,不正式的土地流转多。到2008年时,土地价格明显上升,达到248元/亩/年,大大高于2005年133元/亩/年的租金标准(叶剑平,2010)。2011年的调查则显示,在进行土地流转交易时,农户的合同签订意识不强,有67.24%的流转未签订合同,51.21%未约定期限(叶剑平,田晨光,2013)。根据另一份2013年的四省调查, 超过30%的流转是无偿流转(钱忠好,冀县卿,2016)。何欣(2016)利用2013年和2015年两轮29省全国性代表农户的追踪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农地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农地细碎化的现象有所减轻。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比例不断上升,到2015年时已达到31.4%。农户户均土地经营面积也在上升,相应的,土地经营规模在10亩以下的农户比例则在不断下降。从土地流转面积来看,101000亩的土地流转面积最受市场欢迎(关艳,2011)。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为2.2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8%(刘守英,2014)。总体来说,中国农地流转市场是有一定效率的。农民在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土地的集中,但也存在土地流转总体水平不高、农民签订流转合同意识不高等问题(钱忠好,冀县卿,20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