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研究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实力已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正是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匮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旺盛这一特殊国情下的特有产物。通过举债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但同时,规模的迅速膨胀也使得平台的信贷风险逐渐暴露,主要体现为融资渠道单一且集中化程度高;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政府性融资存在法律风险;平台过度举债,资金链脆弱,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平台设立和运作不规范,不能独立经营等。由于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无稳定的资金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在积极扶持平台公司在地区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与理控制平台贷款风险之间保持平衡,是当前社会一个极为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原因、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介绍,然后以1994年—2014年上海市相关数据为例,通过改良的KMV模型对上海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进行实证分析,估算出上海市2015年地方政府财力所能承受的最大偿债规模及其预期违约率。经测算,上海市2015年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应控制在422.9亿元之内较为适度。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相关研究2
(二)国内相关研究 3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4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 4
1.内部原因 4
2.外部原因 4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5
1.总体情况 5
2.结构特点 5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7
1.融资渠道单一且集中化程度高 7
2.政府性融资存在法律风险 7
3.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举债,资金链脆弱7
4.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和运作不规范,不能独立经营7
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偿付风险 7
三、信贷风险度量模型 8
(一)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选择理由 8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度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9
1. KMV模型的原理及步骤 9
2. KMV模型改良11
3.上海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实证分析12
四、国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经验借 15
(一)英国的PPP模式15
(二)美国的市政债券模式15
(三)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模式15
(四)韩国的吸引民间资本模式16
五、国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启示及政策建议16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研究
——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金融111 曹璐
引言
引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的,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常见形式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开发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财预〔2010〕412号)。其最主要的资金用途是用于公共交通、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4年的54.77%,由此产生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巨大。据测算,自1995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城市化率提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4。然而,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巨额的资金需求,且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且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故为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各地方政府纷纷借助融资平台这个渠道筹措资本。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可将市场、银行资金以及地方政府信用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使其成为推进我国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这在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紧张而又缺乏规范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但同时,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实际运作中其自身弊端也不断显现。
为防范地方融资平台带来的财政金融风险,2010 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2010119 号,简称“国发 19 号文件”),对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避免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2014年5月,国务院批转的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意味着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将被逐步剥离,使得政府承担起其应负的融资责任,由依靠融资平台融资转变为以建立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而融资平台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渐进式地调整、改造,直至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是融资平台未来发展方向,然而因为目前地方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的融资规模都是万亿级的,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极其巨大,若剥离其政府融资功能,那么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量需要达到万亿级。所以可以预计在短期内融资平台并不会完全、迅速地退出市场。就目前而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用于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提高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能力,增强风险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以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运用KMV模型对上海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再通过对国内外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借鉴比较,为我国发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业务,控制相关信用风险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匮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旺盛这一特殊国情下的特有产物,国外并无这一说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所以国外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大多是针对地方债务风险研究。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政府是“守夜人”,并不主张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认为政府举债可能会引发国家的债务风险;同时,政府发行债券具有非生产性,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1]。
而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上述理论的合理性,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指出,市场经济发生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的原因在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若想使得经济保持在充分就业和繁荣的水平上,就必须增加政府支出,削减税收,实行财政赤字,而由此必然会增加大量的政府债务。由于凯恩斯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为各国政府举债融资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推动各国从税务国家向债务国家转变(Schumpeter,1981),各国政府债务规模随即迅速增长[2]。
20世纪7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1972)指出,每个政府都有追求最大预算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必然会导致财政收支平衡被破坏,产生财政缺口。弥补这一缺口的方式有很多,如增税、增发货币及发行国债,但增税会产生“挤出效应”,且易引起民众的抵触情绪;而增发货币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并损害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故相较而言,发行国债则是基于发展经济与稳定社会这双重目标之下成本较小的选择[2]。此后,学界的研究重点也由发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过渡到了如何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如何保持适度的发债规模、如何协调政府发债投资与其对宏观经济效应所产生影响的关系上。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外相关研究2
(二)国内相关研究 3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4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 4
1.内部原因 4
2.外部原因 4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现状 5
1.总体情况 5
2.结构特点 5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7
1.融资渠道单一且集中化程度高 7
2.政府性融资存在法律风险 7
3.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度举债,资金链脆弱7
4.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和运作不规范,不能独立经营7
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偿付风险 7
三、信贷风险度量模型 8
(一)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及选择理由 8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度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9
1. KMV模型的原理及步骤 9
2. KMV模型改良11
3.上海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实证分析12
四、国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经验借 15
(一)英国的PPP模式15
(二)美国的市政债券模式15
(三)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模式15
(四)韩国的吸引民间资本模式16
五、国外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启示及政策建议16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研究
——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金融111 曹璐
引言
引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的,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常见形式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市开发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财预〔2010〕412号)。其最主要的资金用途是用于公共交通、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4年的54.77%,由此产生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巨大。据测算,自1995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与城市化率提升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4。然而,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巨额的资金需求,且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且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故为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各地方政府纷纷借助融资平台这个渠道筹措资本。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可将市场、银行资金以及地方政府信用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使其成为推进我国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这在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紧张而又缺乏规范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但同时,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实际运作中其自身弊端也不断显现。
为防范地方融资平台带来的财政金融风险,2010 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2010119 号,简称“国发 19 号文件”),对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避免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2014年5月,国务院批转的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这意味着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将被逐步剥离,使得政府承担起其应负的融资责任,由依靠融资平台融资转变为以建立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而融资平台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渐进式地调整、改造,直至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剥离政府融资功能是融资平台未来发展方向,然而因为目前地方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的融资规模都是万亿级的,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极其巨大,若剥离其政府融资功能,那么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债量需要达到万亿级。所以可以预计在短期内融资平台并不会完全、迅速地退出市场。就目前而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用于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提高融资平台的风险预警能力,增强风险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以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运用KMV模型对上海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再通过对国内外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的借鉴比较,为我国发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业务,控制相关信用风险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匮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旺盛这一特殊国情下的特有产物,国外并无这一说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所以国外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大多是针对地方债务风险研究。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政府是“守夜人”,并不主张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认为政府举债可能会引发国家的债务风险;同时,政府发行债券具有非生产性,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发展[1]。
而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开始思考上述理论的合理性,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指出,市场经济发生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的原因在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若想使得经济保持在充分就业和繁荣的水平上,就必须增加政府支出,削减税收,实行财政赤字,而由此必然会增加大量的政府债务。由于凯恩斯学派的政府债务理论为各国政府举债融资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推动各国从税务国家向债务国家转变(Schumpeter,1981),各国政府债务规模随即迅速增长[2]。
20世纪7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布坎南(1972)指出,每个政府都有追求最大预算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必然会导致财政收支平衡被破坏,产生财政缺口。弥补这一缺口的方式有很多,如增税、增发货币及发行国债,但增税会产生“挤出效应”,且易引起民众的抵触情绪;而增发货币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并损害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故相较而言,发行国债则是基于发展经济与稳定社会这双重目标之下成本较小的选择[2]。此后,学界的研究重点也由发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过渡到了如何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券风险、如何保持适度的发债规模、如何协调政府发债投资与其对宏观经济效应所产生影响的关系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