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形地貌对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_以南通、连云港为例

经济管理试析地形地貌对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_以南通、连云港为例[20200428200218]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和先行因素,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地形地貌情况的不同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地制宜,逐渐成为进一步推动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地形地貌差异会造成如地表形态、植被、气候、土壤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种不同的地貌组合,既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又产生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差异性。一般而言,平原地区更加适合推广大中型农机化,丘陵和山地更适合推广小型农机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注重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和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地形地貌、农业机械化、因地制宜
目录
摘要1
关键字1
Abstract1
Keywords1
一、引言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
(二)相关概念2
(三)相关文献综述2
二、江苏省农机化发展概况3
(一)江苏省地形地貌简述3
(二)江苏农机化发展历程3
(三)江苏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概述3
三、南通和连云港农机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4
(一)两市农机化发展现状比较分析4
(二)两市地形地貌状况比较分析4
(三)地形地貌影响农机化的分析4
四、主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5
(一)主要结论5
(二)政策建议5
致谢6
参考文献6
试析地形地貌对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江苏省是中国农机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百年发展,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正处于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气候环境、地形地貌、人文因素、技术水平。其中,地形地貌情况的不同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地制宜,逐渐成为进一步推动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从地形地貌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南通、连云港两个城市地形地貌状况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探究地形地貌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为江苏省农机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转型时期,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因此, 探讨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 对于迎合农业发展的历史势头、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意义
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1. 农业机械化使得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转变了农村的劳动组织形式。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1.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幅度提升粮食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对粮食的安全生产有保障作用 2.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抢农时”、“抗灾害”,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承载了江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实施,作为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培育了一批新型的高素质农民:1.为农机经营者增收 2.为农机技术使用者增收;
五、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机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六、发展农业机械化为江苏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环保。
(二)、相关概念
农业机械化,是指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于农业生产中,改善农业生产劳动条件,持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因素和关键因素, 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密不可分,紧密相连。农业机械化系统的功能表现在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替换,在农业生产力替换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的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实施的载体,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其发展是一个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动态过程。因此,农业机械化既是一个技术发展过程,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将产生重要作用。
地形,具体表现为地势的高低差异,即地表的形态,我们可以将地表分为六大基本形态: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裂谷系等。而地貌分八种: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假如以图形表示,也就是用等高线绘制出来的地形图。
(三)、文献综述
江苏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全国相比, 既有共同特征,也具有自身特点,可以概括为“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资源节约、合作共用、协调发展”的带有自身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徐顺年,2008)。市场主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扶持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手段,资源节约是我省农机化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合作共用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协调发展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中遵循“区域发展、重点突破、攻克难关、体现特色”的发展思路(易中懿等,2006),确立大农业观念,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整合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总体而言,江苏省农机化发展效益不高,水平较低(施令同,2001),一是农机数量的增长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二是农机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对农业劳动力数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关学者提出的推动农业机械化的举措为(冯启高,2010):
(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长效机制
首先,要增强农民的购买力。我国农村农民收入低、积蓄少,很难单独购买得起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供信贷,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另外,要注意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问题。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只能走适度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道路。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主要目的不光光是为满足自身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增收致富的手段,在进行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实现它的经济价值。
(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开拓农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服务为手段,合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机械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倡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一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引领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实现规范化的运营;促进农机的销售、作业和维修等服务的发展,培养和壮大市场主体;加快以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因地制宜,注重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类型复杂,农作物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注意“非均衡”发展问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注重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规模适度、布局科学和优势显著的发展格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发展相结合,形成独具特点的发展区域,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推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栽培技术
为了确立机械化新的作业体系,进行高度的机械化作业,应积极促进农业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比如栽培方式的统一化和生育状态的同样化等。推进农机与农艺的一体化进程,并推行相关方面的技术开发。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既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是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规律。
(5)构建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机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无土栽培技术的使用等要求农机科研部门提供能够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环境的工厂化设备和自动控制设备。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还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农机科研力量薄弱,经费投入少,新技术和新科技推广应用较差;农业机械制造企业装备技术落后,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农机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弱,工艺装备落后,产业化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限,先进的科学方法无法引进和应用等。因此,应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指导下,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和性能优良的装备体系,建立一个技术比较先进、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的农机工业体系。构建农业机械化自主创新体系平台,加快建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系机构和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农机化技术水平,促进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8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