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
流动性风险是影响商业银行短期稳定性的最直接风险因素之一,同时可能会引发银行的其他风险,并通过“传染效应”在国际社会中扩散,影响银行体系的运行,成为危及整个金融与经济体系的安全的“导火索”,因此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控流动性风险在现阶段是银行业共同努力的目标。流动性缺口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学者们通常将其作为银行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切入点。本文选取我国12家商业银行自2008年到2017年共十年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管理水平与流动性缺口大小成呈负相关关系,指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而银行的资产规模、经济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与流动性缺口的相关性不显著。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一)微观因素 4
1.银行的经营水平 4
2.银行的风险意识 4
(二)宏观因素 5
1.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 5
2.从制度监管角度来看 5
(三)其他因素 5
三、实证分析 6
(一)变量选取 6
(二)模型设定 6
(三)描述性统计 7
(四)单位根检验 8
(五)Hausman检验 9
(六)回归分析 9
四、结论与建议 10
(一)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10
(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10
(三)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
引言
引言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钟,让银行业明白流动性风险是影响其短期稳定性的最直接风险因素,而在当时各个国家对于本国银行流动性的投入和管理显然不足。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流动性风险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2010年11月又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文中提出并确立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一个是短期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另一个是长期监管指标净稳定融资比率。之后的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该协议是2010年版本的修订版,针对此前提出的两大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进行计算方法和参考标准等方面的调整,成为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进行流动性监测的新标杆,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加标准的量化工具。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5年,当时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并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文对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进行了标准化分,并提出其中流动性缺口率,即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相同期限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应该作为流动性监管的核心指标,同时将其最低标准定为10%。然而在2013年6月,中国金融业闹起了堪称史上最严重的“钱荒”,银行资金十分短缺,“钱荒”到来也引发了银行间的“揽储大战”,对于经营状况混乱不堪的银行业,银监会于当年10月份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并于次年1月正式颁布,3月起正式施行。该管理办法再一次确立了流动性缺口率为流动性监管主要指标的核心地位,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流动性缺口比率作为对其的补充,以衡量一年内到期的资产负债缺口。
国外学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流动性缺口的重要性。Umme Hanna Airin Ara和 Eliza Haque(2012)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会引发流动性危机,与此同时流动性危机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得到进一步扩大。Harjun Muharam 与 Hasna Penta Kurnia(2012)通过对银行数据的抽样分析发现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风险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关系,且这种关系是正向的,流动性缺口越大往往意味着流动性风险越大。因而可知,对于流动性缺口的管理向来是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学者们进行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切入点,对流动性缺口的研究迫在眉睫。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计算流动性缺口相关指标测算流动性风险大小,有效地识别、估计、监控流动性风险,这是保证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无论从理论依据、管理水平还是历史数据的积累等各个方面来说,都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的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的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更好地管理流动性,对银行自身的问题与缺陷定位并有针对性地去改进,以期缩小与先进银行的差距,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梳理,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微观因素
1.银行的经营水平
首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可能存在问题,在面对盈利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从而造成流动性缺口过大。Ahmed Arif 和 Ahmed Nauman Anees(2012)研究发现流动性缺口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低,其流动性缺口越大。Manish Kunar 与 Ghanshyam Chand Yadav(2013)发现银行流动性缺口的影响因素还包括表外风险和迅速扩张的资产负债比,同时如果银行对短期存款过度依赖,不管存款是来自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带来较高的流动性缺口。Antoniades(2014)指出,若商业银行的核心存款水平较低,将会有更大的流动性缺口,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朱孟楠,侯哲(2014)表明,流动性风险与银行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经营效率有关,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较小,不良资产在总资产的比例增大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爆发,经营效率越高流动性风险越小。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4
(一)微观因素 4
1.银行的经营水平 4
2.银行的风险意识 4
(二)宏观因素 5
1.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 5
2.从制度监管角度来看 5
(三)其他因素 5
三、实证分析 6
(一)变量选取 6
(二)模型设定 6
(三)描述性统计 7
(四)单位根检验 8
(五)Hausman检验 9
(六)回归分析 9
四、结论与建议 10
(一)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10
(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 10
(三)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
引言
引言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钟,让银行业明白流动性风险是影响其短期稳定性的最直接风险因素,而在当时各个国家对于本国银行流动性的投入和管理显然不足。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流动性风险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2010年11月又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文中提出并确立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一个是短期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另一个是长期监管指标净稳定融资比率。之后的2013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该协议是2010年版本的修订版,针对此前提出的两大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进行计算方法和参考标准等方面的调整,成为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进行流动性监测的新标杆,为其提供了一个更加标准的量化工具。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5年,当时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并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文对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进行了标准化分,并提出其中流动性缺口率,即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相同期限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应该作为流动性监管的核心指标,同时将其最低标准定为10%。然而在2013年6月,中国金融业闹起了堪称史上最严重的“钱荒”,银行资金十分短缺,“钱荒”到来也引发了银行间的“揽储大战”,对于经营状况混乱不堪的银行业,银监会于当年10月份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并于次年1月正式颁布,3月起正式施行。该管理办法再一次确立了流动性缺口率为流动性监管主要指标的核心地位,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流动性缺口比率作为对其的补充,以衡量一年内到期的资产负债缺口。
国外学者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流动性缺口的重要性。Umme Hanna Airin Ara和 Eliza Haque(2012)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缺口会引发流动性危机,与此同时流动性危机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得到进一步扩大。Harjun Muharam 与 Hasna Penta Kurnia(2012)通过对银行数据的抽样分析发现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风险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著关系,且这种关系是正向的,流动性缺口越大往往意味着流动性风险越大。因而可知,对于流动性缺口的管理向来是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学者们进行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切入点,对流动性缺口的研究迫在眉睫。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通过计算流动性缺口相关指标测算流动性风险大小,有效地识别、估计、监控流动性风险,这是保证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无论从理论依据、管理水平还是历史数据的积累等各个方面来说,都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的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的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更好地管理流动性,对银行自身的问题与缺陷定位并有针对性地去改进,以期缩小与先进银行的差距,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梳理,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微观因素
1.银行的经营水平
首先,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可能存在问题,在面对盈利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从而造成流动性缺口过大。Ahmed Arif 和 Ahmed Nauman Anees(2012)研究发现流动性缺口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低,其流动性缺口越大。Manish Kunar 与 Ghanshyam Chand Yadav(2013)发现银行流动性缺口的影响因素还包括表外风险和迅速扩张的资产负债比,同时如果银行对短期存款过度依赖,不管存款是来自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带来较高的流动性缺口。Antoniades(2014)指出,若商业银行的核心存款水平较低,将会有更大的流动性缺口,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朱孟楠,侯哲(2014)表明,流动性风险与银行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和经营效率有关,大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较小,不良资产在总资产的比例增大也会造成流动性风险爆发,经营效率越高流动性风险越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