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资产减值准则有关的上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营成果,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和可靠。但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运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这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本文以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然后选取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间的关系以及计提具体减值准备科目对于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来揭示上市公司运用减值准则来盈余调节的现实状况。最后根据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健全与完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2
1.管理层变更的动机 2
2.利润平滑动机 2
3.“大清洗”动机 2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2
1.夸大亏损动机 3
2.防亏动机 3
3.利润平滑动机 3
4.扭亏动机 3
(三)文献评述 3
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 4
(一)案例背景介绍 4
1.公司概况 4
2.选择“南风化工”为案例的原因 4
(二)“南风化工”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 4
1.南风化工经营业绩和资产减值情况的总体分析 4
2.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影响程度的具体分析 5
(1)坏账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5
(2)存货跌价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6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7
(三)小结 8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的改进意见 9
(一)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9
(二)强化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完整性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与资产减值准则有关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引言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具有双面性,运用恰当可以真正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反之则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损害投资者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部分合法权益,给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准则操纵利润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据此,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政策作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其中一项是: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虽然在实践中,这种做法能起到抑制企业盈余调节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会促使企业以更微妙更谨慎的方式和态度来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以此进行利润的操纵。
本文将在对资产减值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来对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来分析与探讨,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可行性办法,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自上个世纪以来,与资产减值准则有关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就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差异,据此分为国内的研究情况和国外的研究情况来分别讨论。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上市公司运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调节的研究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管理层变更的动机
Strong和Meyer(1987)研究发现,管理层的变更是影响企业计提减值准备最关键的因素。当企业主要的管理层人员产生重大变更时,企业一般有计提大量减值的趋势,目的是为企业以后经营绩效的提升做隐蔽的准备。Elliott和Shaw (1988)、Francis等(1996)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
2.利润平滑动机
Mcnichols和Wilson (1988)研究坏账准备后发现:许多企业在利润较高时倾向于利润平滑;而在利润较低时偏向大清洗。然而,Francis等(1996)以美国企业发布的财务信息为对象,研究表明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与利润平滑和大清洗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
3.“大清洗”动机
Zucca和Campbell (1992)研究发现企业会出于利润平滑和大清洗的动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他们也发现更多企业进行资产冲销的原因是大清洗。之后Riedl(2004)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大清洗的相关性更高,而且大清洗多为投机主义,不是企业运营情况的真实写照。
在大清洗行为具体时间的选择上,不同学者的研究存在差异。Walsh等(1991)认为企业如果对非正常项目的调整数额增大,则暗示其大清洗的动力就会变强。Yoon等(2002)在对韩国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后得出:当企业的营业情况异常糟糕时,这些企业更偏向大清洗行为。Kirschenheiter和Melumad (2002)的观点与Yoon等(2002)的观点一致。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上市公司运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具体如下:
1.夸大亏损动机
赵春光(2006)研究发现:企业如果在减值前发生亏损,并且当期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的方式来规避损失的,就会采取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同时减少减值准备转回的措施,用此法来释放经营压力,为以后年度的盈利做铺垫。丁方飞(2008)的研究也认为企业在不能规避亏损的年度会增加减值准备的提取比例,从而导致当年资产的减值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年份。毛新述等(2005)同样认为亏损的企业存在夸大亏损的行为,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些企业当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以部分反映企业所处整体行业的发展和自身盈利能力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
2.防亏动机
李增泉(2001)则是从公司自愿计提减值准备或强制计提的角度得出结论:一般企业在自愿计提减值时,通常不提或少提;而在被强制要求时,具有防亏、扭亏、配股动机的企业会增加(或不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同时他的研究也说明企业管理人员会运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利润的调节。蔡祥(2004)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类似。但不同的是,蔡祥(2004)指出,市场对资产减值的不同比例和不同类型的反应存在差异。
3.利润平滑动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