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研究

目录
一、前言 - 1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
1. 研究背景 - 1 -
2. 研究意义 - 1 -
(二) 文献综述 - 1 -
1. 国外文献综述 - 1 -
2. 国内文献综述 - 2 -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发展和现状 - 2 -
(一) 我国内控审计评价标准发展综述 - 3 -
(二) 国际内控审计评价标准发展综述 - 3 -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 4 -
(一)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问题分析 - 4 -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全面 - 4 -
2.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重结果、轻过程 - 5 -
3.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忽略缺陷产生的原因 - 6 -
四、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对策 - 6 -
(一)丰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来源 - 6 -
(二)根据不同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要求制定相关标准 - 6 -
(三)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 7 -
结论 - 8 -
参考文献 - 8 -
致谢 - 10 -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财务部与审计署等五部委为针对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现的问题,保障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为目标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由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对此“指引”带头实施,除此规定外企业还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就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监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自查自控的思想,才能积极有效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完善了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知识,又根据其理论在上市公司内部进行实践,使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保障上市公司实现有效内部控制提供了动力支持。
上市公司评价其自身的内部控制是否达标,是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上市公司来说主要有下面作用:
第一,有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有效。内部控制评价旨在发现其在设计与实施中的漏洞与缺陷,并指导企业进行查漏补缺,避免公司在运营中出现难以弥补的重大风险,为公司正常有序经营提供保证。
第二,有助于在社会公众面前提升良好的信誊和形象。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进行披露,其中披露的一些信息为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升公司的信誉和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McMulen等(1996)对美国222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三分之一的公司披露了内控报告,自愿披露财务报告缺陷的公司占比非常小。同时发现,财务报告问题和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有同步性。
Doyle(2005)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公司公布的内部控制报告是否出现问题,与公司的规模、经营时间、经营范围、发展速度和公司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研究表明,规模较小、开展经营活动较晚、经营范围较广、发展速度较快、经济能力较小的公司,其公布的内部控制报告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2. 国内文献综述
徐树波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11]一文中仔细分析并研究了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执行是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以及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足以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谢晓燕,张龙平,李晓红(2009)在根据PCAOB审计准则5号正式提出整合审计的概念的大背景下,讨论我国上市公司在执行《基本规范》的规定时,对是否需把企业财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以及如何进行整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后表明,我国在发展内部控制审计时,需要与整合审计进行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发展和现状
(一)我国内控审计评价标准发展综述
内部控制评价在我国已经持续发展了已有20余年,虽然不管是在理论部分还是应用于企业的实践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跟国外相比较来说还是有很大差距,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本部分要对我国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及目前所面临的状况进行分析,从中认识我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便研究此状况产生的原因,而后进行探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张欣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12] 中指出,我国内部审计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实施不到位。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13]一文中表示,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内审部门完善的基础上。梁志坚在《华北铸成工程有限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14]一文中指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确立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除了以上在学术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我国还在2007年3月,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财务部公开向全国征求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如何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希望通过社会各界对企业的观察以及对其内部信息的需要,为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规范提供各项建议的渠道。
(二)国际内控审计评价标准发展综述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最强国,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之一,美国在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责任日益严苛并带有强制性。193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CSEC)在对引起轰动的麦克森一罗宾斯公司造假案进行调查研究时认为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标准不应只局限于特定的方面,根据SEC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认识。在1939年,美国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发布《审计程序公告第1号》,其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在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优点及有利方面后,颁布了适应其国内发展的相关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并颁布了与之相关的会计、审计准则和法律。根据对以上两个经济大国在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过程追溯,加上目前对我国内控审计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制度对我国的当前的形势进行改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在内控审计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制度指引。
(一)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的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全面
目前,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主要根据定量和定性两项指标来判定,定量指标主要取决于各企业自身的特点,定性指标主要采取列举的方式,指出出现什么结果则认为企业存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或一般缺陷。但是列举的方式并不能穷尽所有的可能,难免会存在一些情况属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但企业并没有明确地列举出来,从而导致企业在进行评价时做出错误的判断[6]。如表2所示,5家公司中被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上海家化、青鸟华光以及康达尔公司其缺陷原因都是关联方的问题,但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不同。而沪天化和皖江物流被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原因都是没有设立相关的内审部门,出具的意见类型也不同,其意见类型分别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虽然这两大类涉及的缺陷性质相似,但不同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的公司所做出的审计结论是不同的,其中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上海家化和皖江物流其关联交易和内审部门设立方面并没有对公司的内部控制造成很大影响,而这种否定意见对接受审计的公司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1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