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视角下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附件)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备受注目的计量属性,诸多的研究成果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最强,而其可靠性最弱,似乎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来就不兼容。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运作的基石,是连接企业和投资者的桥梁。对投资者来说,有利于自身作出正确决策的信息,应该是可信度较高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公允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内涵,并就如何增强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关键词 公允价值,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允价值和可靠性的概念 1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 1
2.2 可靠性的定义 1
3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2
3.1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计量结果更加可靠 2
3.2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及时 3
3.3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4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冲击 4
4.1 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4
4.2 人为操作无法控制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4
4.3 会计信息获取障碍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5
4.4 公允价值的波动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5
4.5 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6
5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 6
5.1 明确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 6
5.2 矫正对可靠性的片面认知 7
5.3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空间 7
5.4 培育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8
5.5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8
5.6 完善收益表的编制理论和方法 9
5.7 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守法意识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参 考 文 献 12
1 引言
公允价值计量自诞生运用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是否应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公允价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量在我国可以广泛的运用。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及其变化的不规则性,使历史成本计量缺乏相关性及可靠性,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及债务重组业务中对资产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并且,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金融衍生资产计量时,得到的信息也是最为相关及可靠的。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是必然趋势。第二种观点则是认为,应该继续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人为的主观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制定有着明显的影响,使其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空间及盈余管理方式的可能性升高[1]。如此一来,由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得到的会计信息,其可靠性没有了保证,并且企业真实的财务经济状况也无法反映出来。因此,应继续运用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怎样提高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可靠性,是实际操作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可靠性的认知、公允价值选择空间、市场环境、提高现值技术以及编制收益表等方面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 公允价值和可靠性的概念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关于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3]。
2.2 可靠性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目前并没有相对明确的定义,但是有其判别标准。我国学者葛家澍、余绪缨等人对可靠性均作出了解释。总结发现,可靠性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其一是强调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对于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等,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使用合乎规范的核算方法,以保证提供尽可能真实、公正的会计信息;其二是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会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让他们能够放心的据此作出决策[4]。
总结的说,可靠性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指其存在的潜在作用应与信息使用者的期望一致;二是指所需反映的信息应与实际所记载的信息一致。由于不肯定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可靠性与精确性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可靠性的强弱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区分。假设不肯定因素造成的影响程度能够基本得到确认,并能指出信息在某种特定的状况下,存在不同数值的可能性,或许更能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说,一般情况下,点估计比区间估计更加可靠,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区间估计反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能令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服。会计理论环境与实际环境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人员作出不同的会计信息,借用数理统计的定义,可称之为误差。在信息的计量和传递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过于准确的信息,因为它不能给出误差范围的大小,反而显示了其粗糙的一面并降低了其可靠性。如果可以解决此类误差的存在,并根据可靠性的相关要求来确定信息的范围,则可以为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
3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3.1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计量结果更加可靠
一般而言,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由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在某方面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比如说,在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时候,其取得成本是可以通过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准确的计量,是有据可依的。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便会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而使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隐患,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以及会计人员的主观性等因素[5]。但是对比而言,公允价值在后续计量时会比历史成本更加可靠。
相对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而言,金融资产在确认计量时,可发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结果更加可靠。公允价值是与经济市场环境关联程度很强的计量方式[5]。因此对于金融资产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得到更加准确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不同的是,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得到可靠的反映,那么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将无法准确得出其所需要的信息。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允价值和可靠性的概念 1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 1
2.2 可靠性的定义 1
3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2
3.1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计量结果更加可靠 2
3.2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会计信息提供更加及时 3
3.3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
4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冲击 4
4.1 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4
4.2 人为操作无法控制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4
4.3 会计信息获取障碍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5
4.4 公允价值的波动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5
4.5 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6
5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 6
5.1 明确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 6
5.2 矫正对可靠性的片面认知 7
5.3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空间 7
5.4 培育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8
5.5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8
5.6 完善收益表的编制理论和方法 9
5.7 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守法意识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参 考 文 献 12
1 引言
公允价值计量自诞生运用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对于是否应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公允价值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量在我国可以广泛的运用。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及其变化的不规则性,使历史成本计量缺乏相关性及可靠性,例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及债务重组业务中对资产应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并且,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金融衍生资产计量时,得到的信息也是最为相关及可靠的。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是必然趋势。第二种观点则是认为,应该继续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人为的主观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制定有着明显的影响,使其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空间及盈余管理方式的可能性升高[1]。如此一来,由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得到的会计信息,其可靠性没有了保证,并且企业真实的财务经济状况也无法反映出来。因此,应继续运用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怎样提高其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可靠性,是实际操作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可靠性的认知、公允价值选择空间、市场环境、提高现值技术以及编制收益表等方面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 公允价值和可靠性的概念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
关于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2]。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3]。
2.2 可靠性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目前并没有相对明确的定义,但是有其判别标准。我国学者葛家澍、余绪缨等人对可靠性均作出了解释。总结发现,可靠性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其一是强调了会计人员的职责。对于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等,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使用合乎规范的核算方法,以保证提供尽可能真实、公正的会计信息;其二是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会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让他们能够放心的据此作出决策[4]。
总结的说,可靠性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指其存在的潜在作用应与信息使用者的期望一致;二是指所需反映的信息应与实际所记载的信息一致。由于不肯定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可靠性与精确性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可靠性的强弱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区分。假设不肯定因素造成的影响程度能够基本得到确认,并能指出信息在某种特定的状况下,存在不同数值的可能性,或许更能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说,一般情况下,点估计比区间估计更加可靠,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区间估计反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能令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服。会计理论环境与实际环境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人员作出不同的会计信息,借用数理统计的定义,可称之为误差。在信息的计量和传递过程中,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过于准确的信息,因为它不能给出误差范围的大小,反而显示了其粗糙的一面并降低了其可靠性。如果可以解决此类误差的存在,并根据可靠性的相关要求来确定信息的范围,则可以为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
3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3.1 公允价值计量会使计量结果更加可靠
一般而言,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由公允价值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来说,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在某方面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比如说,在取得投资性房地产的时候,其取得成本是可以通过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准确的计量,是有据可依的。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便会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而使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隐患,比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以及会计人员的主观性等因素[5]。但是对比而言,公允价值在后续计量时会比历史成本更加可靠。
相对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而言,金融资产在确认计量时,可发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结果更加可靠。公允价值是与经济市场环境关联程度很强的计量方式[5]。因此对于金融资产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得到更加准确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不同的是,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时,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得到可靠的反映,那么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将无法准确得出其所需要的信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