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志愿者激励研究(附件)【字数:8468】
摘 要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团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激励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现有大学生激励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需要从国家、组织、高校、个人四个方面入手,发挥每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以达到激励的效果,从而增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激励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
1.1 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 2
1.2 激励及激励理论 3
2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现状 5
2.1 政策激励 5
2.2 培训激励 6
2.3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激励 6
3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 7
3.1 法制保障力度的不足 7
3.2 社会基础薄弱 7
3.3 技能培训不完善 8
3.4奖励针对性不够 9
4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对策 9
4.1 政府激励 9
4.2 组织激励 10
4.3 高校激励 12
4.4 自我激励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
0 引言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和当时西方的宗教慈善活动有很大的联系。而我国的志愿服务大致起源于“学雷锋活动”,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愿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此期间,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气盛、活力四射的群体,也参与到了这一领域之中来。大学生以其自身的青春、活跃给志愿者这一身份增添了许多风采。我们可以看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这一志愿群体在不断地加入,这不仅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益,而且也能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其本身固有的不稳定性、社会初涉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志愿活动参与过程中,需要得到不断的引导和激励,否则可能就会产生迷茫而失去其参与的热情。并且,现在存在这样的状况,在热情高涨的志愿服务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退出志愿服务的这种“流失”的现象在逐步上升。“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各个志愿者组织之中。
那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的热情。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减少或消除非合作的机会,鼓励合作并能对组织能带来积极影响[1]。这一良好的激励机制一来可以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来;二来也能够满足志愿者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因为无论什么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才能推动组织不断进步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不但具有活力,更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专业知识,对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大学生志愿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十分的重要。
本文就是研究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特殊的志愿群体,详细分析其现状与特点,对现有的激励机制的框架以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对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保持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其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
1.1.1 志愿者
何为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给出了如下的定义: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其本质是指,在不去追求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相应责任而奉献个人能力的人。
我国《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中,对志愿者做了如下定义: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志愿者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我国学者韩森给志愿者下的定义是:志愿者是指在不为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和人群。还有就是,丁元竹与江汛淸从志愿精神的角度来定义志愿者这一概念: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志愿者则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2]。
1.1.2大学生志愿者
(1)概念
根据上述关于志愿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大学生志愿者的概念:大学生志愿者是指,为了推动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在不追求物质报酬的前提下,通过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去提供义务服务、从事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
(2)发展历程
大学生志愿者发展历程与青年志愿者相似,起源于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起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志愿者以及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拼搏与奋斗,推动了志愿者组织的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活动。1994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推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同年的12月4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03年6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全面启动。在2008年,国家发生了许多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无论是年初的抗击风雪灾害,还是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救援活动,以及奥运会的盛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都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个志愿者组织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高校更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志愿者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学生紫荆志愿者总队”、同济大学的“绿色之路”、、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的“白鸽志愿者协会”以及北京大学的“爱心社”等等。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
1.1 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 2
1.2 激励及激励理论 3
2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现状 5
2.1 政策激励 5
2.2 培训激励 6
2.3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激励 6
3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存在的问题 7
3.1 法制保障力度的不足 7
3.2 社会基础薄弱 7
3.3 技能培训不完善 8
3.4奖励针对性不够 9
4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对策 9
4.1 政府激励 9
4.2 组织激励 10
4.3 高校激励 12
4.4 自我激励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
0 引言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的西方,和当时西方的宗教慈善活动有很大的联系。而我国的志愿服务大致起源于“学雷锋活动”,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愿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
在此期间,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气盛、活力四射的群体,也参与到了这一领域之中来。大学生以其自身的青春、活跃给志愿者这一身份增添了许多风采。我们可以看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这一志愿群体在不断地加入,这不仅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益,而且也能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其本身固有的不稳定性、社会初涉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使他们在志愿活动参与过程中,需要得到不断的引导和激励,否则可能就会产生迷茫而失去其参与的热情。并且,现在存在这样的状况,在热情高涨的志愿服务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后,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退出志愿服务的这种“流失”的现象在逐步上升。“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几乎普遍存在于各个志愿者组织之中。
那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的热情。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减少或消除非合作的机会,鼓励合作并能对组织能带来积极影响[1]。这一良好的激励机制一来可以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来;二来也能够满足志愿者组织健康发展的需要。因为无论什么组织,包括志愿者组织,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才能推动组织不断进步发展。大学生这一群体,不但具有活力,更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专业知识,对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大学生志愿者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十分的重要。
本文就是研究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特殊的志愿群体,详细分析其现状与特点,对现有的激励机制的框架以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对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保持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其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
1.1.1 志愿者
何为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给出了如下的定义: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其本质是指,在不去追求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相应责任而奉献个人能力的人。
我国《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中,对志愿者做了如下定义: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对志愿者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我国学者韩森给志愿者下的定义是:志愿者是指在不为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和人群。还有就是,丁元竹与江汛淸从志愿精神的角度来定义志愿者这一概念: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志愿者则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2]。
1.1.2大学生志愿者
(1)概念
根据上述关于志愿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大学生志愿者的概念:大学生志愿者是指,为了推动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在不追求物质报酬的前提下,通过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去提供义务服务、从事公益事业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
(2)发展历程
大学生志愿者发展历程与青年志愿者相似,起源于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起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志愿者以及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拼搏与奋斗,推动了志愿者组织的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活动。1994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实施推广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同年的12月4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03年6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全面启动。在2008年,国家发生了许多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无论是年初的抗击风雪灾害,还是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救援活动,以及奥运会的盛大开展,大学生志愿者都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整个志愿者组织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高校更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志愿者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的“学生紫荆志愿者总队”、同济大学的“绿色之路”、、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师范大学的“白鸽志愿者协会”以及北京大学的“爱心社”等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rlzy/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