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的江苏碳排放研究
出口贸易的江苏碳排放研究[20191219194907]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的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缓减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同时,出口贸易的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但不可避免地带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那么,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口贸易导致二氧化碳排量放究竟有多少?因此,在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两者关系的研究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可为贸易环节的减排提供参考。江苏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在节能减排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理清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本文拟对其展开实证分析。主要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江苏出口贸易额和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表现出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995-2004)碳排放量平稳波动、出口贸易额稳中上升;第二阶段(2005-2011) 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均急剧爬升。长期来看,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存在稳定关系即出口贸易额增长率每提高1%,相应的导致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4%,但短期动态关系不显著。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出口贸易碳排放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目 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
1.3研究现状2
1.4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4
2.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概况分析 5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5
2.1.1 碳排放量的计算5
2.1.2 出口贸易额数据的处理 5
2.2 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
2.2.1 出口贸易额的运行趋势 6
2.2.2 碳排放量的运行趋势 7
2.3 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时段性特征 7
2.3.1 碳排放量平稳波动、出口贸易额稳中上升 7
2.3.2 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均急剧爬升 8
3.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9
3.1平稳性检验 9
3.2 协整分析 11
3.3 误差修正模型 12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2
3.5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13
4.结论及建议14
4.1结论14
4.2建议14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1.2.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由此取得了长足而又稳定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江苏省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从总量上来看,江苏省在全国已经确立了贸易大省的地位。海关数据显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由1985年的19.87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480.930亿美元,27年间进出口额增长超过275倍。其中,出口贸易额从1985年的15.86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3285.380亿美元。正如英国学者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一命题,对外贸易的出现的确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给予强大的推动力。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排放总量也逐渐加大,减排压力日益凸显。从碳排放量来看,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从1995年的7865.578 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2.600亿吨,16年间增长幅度为230.6%。针对目前碳排放形势日益严峻这一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研究纷纷指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往往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十一五”期间,江苏碳减排虽取得了显著性成就,但排放总量仍然在持续增加,这将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气温升高、气候异常、“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等。因此,积极响应减排政策的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普及,对外贸易的碳排放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而承担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开始探索是否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模式转型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世界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贸易中的碳排放必然会让中国担负着具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
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出口商品的低端化是江苏出口贸易的两个明显特征,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外贸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对江苏节能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然而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碳排放的急剧增加。而碳排放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因此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在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共同努力。
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方面责任重大。而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江苏理应如此。因此,有必要对江苏出口贸易额和碳排放量两者间的关系展开深入分析。出口贸易对碳排放是否会产生影响?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为江苏进一步减排提供参考依据。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
1.3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因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均把目光放在了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上。在“出口贸易与碳排放”这一热点话题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对其重要文献进行简要归纳分析。从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其一,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其二,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
1.3.1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的有关文献
选用计量方法研究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文章如宁学敏(2009)对我国1988-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商品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由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比较显著,长期内,出口每增加1%,碳排放增加0.7%,短期内,本期出口每增加1%,碳排放增加0.2%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1]。薛黎明、侯运炳(2011)等人,对我国1980-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出口贸易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增大0.3%。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2]。雷玉桃、罗蕴怡(2013)对广东省1985-2011年的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与现状描述: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广东省碳排放量对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为0.551。同时,贸易出口的短期变动对碳排放也会产生影响。刁鹏、许燕(2013)等人,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辽宁省1985-2009年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辽宁省出口贸易值增长率每提高1%,其碳排放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4%,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原因,而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4]。
1.3.2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检验的有关文献
对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如魏本勇、方修琦(2009)等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2002年出口贸易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大部分部门的出口碳排放主要是由国内排放所贡献,碳密集部门多集中于重化工业、交通运输业和轻工业[5]。张为付、杜运苏(2011)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进行了探讨。其结论观点是,数量巨大且不平衡是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主要特征,净出口隐含碳的数额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6]。马晓微、崔晓凌(2012)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对2002年和2007年国家以及部门层面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评估:大体上可以认为,中国是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主要来自国内出口排放[7]。朱凤琴、齐琪(2013)等人,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定量测算北京市出口贸易通过三种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的扩大会对北京市碳减排产生不利的影响[8]。李艳梅、付加锋(2013)基于投入产出表分别核算了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情况,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1997年,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通过建立结构分析分解模型说明了造成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总量的的大幅度增长,其次是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并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仍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9]。
1.3.3对以往文献的总结
由前文的研究结论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在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是一个碳净输入国。第二,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原因在诸多结论中大多成立的。第三,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具体原因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时期上的差异。但总观文献其研究方法比较成熟,如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借鉴此方法对江苏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展开实证分析。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起的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缓减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同时,出口贸易的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但不可避免地带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那么,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口贸易导致二氧化碳排量放究竟有多少?因此,在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两者关系的研究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可为贸易环节的减排提供参考。江苏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在节能减排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理清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本文拟对其展开实证分析。主要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江苏出口贸易额和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表现出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1995-2004)碳排放量平稳波动、出口贸易额稳中上升;第二阶段(2005-2011) 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均急剧爬升。长期来看,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存在稳定关系即出口贸易额增长率每提高1%,相应的导致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4%,但短期动态关系不显著。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出口贸易碳排放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目 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1
1.3研究现状2
1.4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4
2.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概况分析 5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5
2.1.1 碳排放量的计算5
2.1.2 出口贸易额数据的处理 5
2.2 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
2.2.1 出口贸易额的运行趋势 6
2.2.2 碳排放量的运行趋势 7
2.3 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时段性特征 7
2.3.1 碳排放量平稳波动、出口贸易额稳中上升 7
2.3.2 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额均急剧爬升 8
3.江苏出口贸易额与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9
3.1平稳性检验 9
3.2 协整分析 11
3.3 误差修正模型 12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2
3.5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13
4.结论及建议14
4.1结论14
4.2建议14
参考文献17
致谢18
1.2.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由此取得了长足而又稳定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江苏省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从总量上来看,江苏省在全国已经确立了贸易大省的地位。海关数据显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由1985年的19.87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480.930亿美元,27年间进出口额增长超过275倍。其中,出口贸易额从1985年的15.86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3285.380亿美元。正如英国学者罗伯特逊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这一命题,对外贸易的出现的确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给予强大的推动力。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排放总量也逐渐加大,减排压力日益凸显。从碳排放量来看,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从1995年的7865.578 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2.600亿吨,16年间增长幅度为230.6%。针对目前碳排放形势日益严峻这一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研究纷纷指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往往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十一五”期间,江苏碳减排虽取得了显著性成就,但排放总量仍然在持续增加,这将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气温升高、气候异常、“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等。因此,积极响应减排政策的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普及,对外贸易的碳排放问题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而承担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开始探索是否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模式转型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世界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而言,贸易中的碳排放必然会让中国担负着具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
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出口商品的低端化是江苏出口贸易的两个明显特征,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外贸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对江苏节能减排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然而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碳排放的急剧增加。而碳排放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因此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在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共同努力。
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方面责任重大。而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江苏理应如此。因此,有必要对江苏出口贸易额和碳排放量两者间的关系展开深入分析。出口贸易对碳排放是否会产生影响?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为江苏进一步减排提供参考依据。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
1.3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所造成的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因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均把目光放在了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上。在“出口贸易与碳排放”这一热点话题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对其重要文献进行简要归纳分析。从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其一,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其二,采用因素分解法分析。
1.3.1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检验的有关文献
选用计量方法研究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文章如宁学敏(2009)对我国1988-2007年的碳排放量和商品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由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我国碳排放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比较显著,长期内,出口每增加1%,碳排放增加0.7%,短期内,本期出口每增加1%,碳排放增加0.2%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1]。薛黎明、侯运炳(2011)等人,对我国1980-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出口贸易每增加1%,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会增大0.3%。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2]。雷玉桃、罗蕴怡(2013)对广东省1985-2011年的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与现状描述: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广东省碳排放量对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为0.551。同时,贸易出口的短期变动对碳排放也会产生影响。刁鹏、许燕(2013)等人,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辽宁省1985-2009年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即辽宁省出口贸易值增长率每提高1%,其碳排放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4%,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原因,而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4]。
1.3.2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检验的有关文献
对出口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如魏本勇、方修琦(2009)等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2002年出口贸易引起的直接与间接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2年,大部分部门的出口碳排放主要是由国内排放所贡献,碳密集部门多集中于重化工业、交通运输业和轻工业[5]。张为付、杜运苏(2011)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进行了探讨。其结论观点是,数量巨大且不平衡是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主要特征,净出口隐含碳的数额已经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6]。马晓微、崔晓凌(2012)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对2002年和2007年国家以及部门层面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评估:大体上可以认为,中国是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主要来自国内出口排放[7]。朱凤琴、齐琪(2013)等人,采用因素分解分析法定量测算北京市出口贸易通过三种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的扩大会对北京市碳减排产生不利的影响[8]。李艳梅、付加锋(2013)基于投入产出表分别核算了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情况,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1997年,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通过建立结构分析分解模型说明了造成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总量的的大幅度增长,其次是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并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控制,仍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9]。
1.3.3对以往文献的总结
由前文的研究结论来看,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在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是一个碳净输入国。第二,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出口贸易是碳排放的格兰原因在诸多结论中大多成立的。第三,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具体原因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时期上的差异。但总观文献其研究方法比较成熟,如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所以本文借鉴此方法对江苏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展开实证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