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需变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字数:11540】

中国经济发展对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传导机制、调控手段和目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得更加复杂。关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多学者认为是不同的。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未来制定和实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正文首先,西方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引发讨论,并制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内涵,其次在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我国的货币供需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实施,有几个对策和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研究现状 1
1.3研究思路 3
2.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性分析 5
2.1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5
2.2我国货币政策的变迁 5
3.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量分析 7
3.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
3.2实证分析 11
3.2.1单位根检验 11
3.2.2协整分析 12
3.2.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3
4.结论与建议 15
4.1结论 15
4.2建议 15
4.2.1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15
4.2.2完善利率和汇率机制 16
4.2.3改善货币政策落实环境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凯恩斯革命顺利诞生了,它是为了使“非货币”理论成为西方商业世界的主流思想,并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自1984年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以来,这一政策逐渐成为日本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央行在面对经济和预期的经济波动时推出了一种目标货币打个比方,为了更好的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稳健”这一货币政策被央行合理的实施了。
广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所有货币政策,以及影响金融变量的所有措施,如金融体系改革和货币监管规则。根据宏观经济学所学,货币政策有效性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二是货币政策的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导机制。三是货币政策实施后带来的影响。这些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为了达成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采纳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等。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只有狭义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掌管货币供应,用供应调节利率,来达到制定的投资和经济方针。相比以前,2012年之前货币政策改动次数少,2012年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常改动,这是因为要面对全球宏观经济局势的转变。
货币政策如此经常的改动,它能否影响经济局势,能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呢?所以,探讨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不仅能站在理性的角度了解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并且对未来更深一层施展货币政策的功能有重大的鉴戒参考价值。
1.2国内研究现状
崔建军(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急剧增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给央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处在被迫应对的状态。另外,他还分层次剖析了实证,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旧处在实践摸索阶段,虽然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张晓晶(1998)阐述了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与对外出口的关系,她认为货币与中性毫无关系,货币政策对实际出口有巨大的影响,货币总量的调控是较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2]。赵金霞、张建友(2010)研究了在宏观经济局势的变革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经常改动,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宏观调控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时滞的问题[3]。
范从来、廖晓萍(2003)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供需难以控制,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会愈来愈不能满足开放经济的要求。但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当前还需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重要的中间方向,市场利率作为调控的辅助作用[4]。
李佳轩(2017)阐述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强化,我国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磨炼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宏观经济学视角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说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要谨慎小心才能彰显其能[5]。姜思琪(2016)指出全球金融危机败坏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也大大打击了人们安逸的生活,在金融危机发生之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实施恰当的货币政策引领宏观经济向着对的方向走,鞭策人们建立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心,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正常的轨道,增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在如今具备巨大的实际与理论意义[6]。
袁道强、王燕(2013)剖析解释了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模式是畅达的,信贷和GDP、CPI、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有着长时间稳定的干系,却表现的不是非常显著,阐明传导过程当中被某物阻塞,货币政策的传导已不再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从此以后不妨从增强信贷管理、深层调节贷款结构、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鞭策发展消费贷款等方面,加强信贷传导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效验[7]。
贾苗苗(2018)表明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改动是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的重要原因,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向“轻型”方向,货币政策正在从数量型向主向价格型的方向变化;货币政策在对物价的把控上也十分稳定。因而我国应充分落实双支柱调节框架,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利率走廊”形式和引领民众预期[8]。
柯贤楹(2017)证明了货币政策有效,并且货币的数量指标的效果大于利率指标。但由于时间的变化,货币政策的成效在一步步降低[9]。张少菲(2017)钻研了我国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用当前经济学广泛利用的经典 MundellFleming模型作为研究根底,并按照我国如今的国情对模型实施了某程度上的修改[10]。
孙力(2018)分析了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给钻研信贷时间长短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结构方向。详细研究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作用以及来源途径,而且结合了2000年至2017年中的数据对其进行检验并得出对应的结果[11]。
胡圣慧(2016)发现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尽管发展迅速但仍旧处于摸索时期,因此需要深层落实人民币在全球各个国家以及领域的使用。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人民币升值等。由于一方面影响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我国削弱了人民币全球化对于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而汇率传导机制作用随之凸显,但也有着某程度上的时滞[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