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剖析
摘要:对本科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提高本科生公民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二者的关系表现为目标上一致.内容上契合以及途径上统一.当前,本科生德育存在对德育本质把握不准确.内容安排欠科学.主体自我意识薄弱等问题.为此,要切实重视社会德育环境的感染力.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性.发挥家庭德育的推动力.强化本科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四者合力,共同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关键字:本科生德育;公民意识;养成;本科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的我国是开放的我国,再加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当代本科生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强对本科生的道德教育,促进其公民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关系(一)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目标上一致德育目标的确定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快速变化,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公民.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起着正向引导作用,公民意识养成丰富和充实了本科生德育的内容.公民意识养成,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具有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能够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由此可见,公民意识养成与本科生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内容上契合从内容上来讲,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二者的契合之处较多.本科生德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其目的在于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公民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在高校教育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本科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促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综观本科生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本科生是否养成了公民意识.(三)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途径上统一到目前为止,在本科生德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为本科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科生德育为公民意识的养成提供了基础课程.人才队伍.实践活动等途径,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公民意识的提升.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本科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环境中可以自觉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道德在公民意识的养成中处在不可替代的位置,道德教育可以对公民意识的养成进行规范.全面的促进.二.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本科生德育存在的问题本科生的公民意识养成关系到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高低和发展方向.从公民意识养成的视角全面洞悉当前国内高校本科生道德教育的不足,对推进本科生公民意识养成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一)对德育的本质把握不准确我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德育的概念进行了概述,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人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此可见,德育的本质是将一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其重点在于将思想道德内化为人的价值观,外化为个人行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德育恰恰就是第四种.当前,大多数本科生对道德教育的本质把握不准确,认为自己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仅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错误的认识脱离了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加强当代本科生对德育本质的认识与把握.(二)德育内容安排欠科学从整体上看,学校德育课程安排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仍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当前,高校德育仍是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受教育者在无法理解或没有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只能把知识视为一堆符号,堆积.存储在大脑中.这种教育方法脱离学生现有的基础,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种种弊端,要想提高高校德育质量.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就必须调整高校德育课程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将德育的内容系统化与科学化,使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好地外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三)德育主体自我意识薄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进行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弄清德育的主体,即本科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局面,部分本科生存在道德判断模糊的问题.具体体现在部分本科生在面对复杂多样的选择时不能很好地运用个人所掌握的道德知识及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究其根源,这些学生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主体自我意识薄弱,自我意识薄弱往往又诱发种种不良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三.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本科生德育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社会学校家庭本科生本身这四者是公民意识养成的助推器.鉴于本科生德育与公民意识养成的影响作用,面对本科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重视社会德育环境的感染力社会德育环境的好坏对公民意识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新背景德育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的德育领域,应将培养独立能力.批判精神及创新意识列入新背景新阶段的德育目标.其次,要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要健全法律法规,净化社会风气,有效地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再次,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坚持弘扬背景主旋律,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对不合理的社会舆论要及时纠正,推动社会良好舆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二)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学校是本科生公民意识养成的主阵地,也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对本科生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手段与校园环境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育手段入手,要不断拓展学校德育的新内容和新方法.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服务于人的现实需要为宗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展师生平等对话,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本科生.另一方面,从学校环境入手,要优化校园管理环境.制度环境.校风环境.在充分赋予学生权利的基础上完善学校以及班级的规章制度,发挥其对学生的约束力,营造良好的校风氛围.(三)发挥家庭德育的推动力家庭是本科生德育的重要环境.家庭德育工作对本科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应重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这里的共性指的是要帮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个性指的是要尊重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在方法上注重家庭与学校相结合.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中的成员应相亲相爱.除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之外,当子女回到家庭后,父母应及时发现子女的思想变化,并采取相应举措.(四)强化本科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为了加强和改进本科生的道德教育,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必须注重提升本科生的个人认知.首先,要帮助本科生树立自我道德目标.引导广本科生自觉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将个人理想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其次,要提升本科生的自我道德追求.勉励本科生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坚定的道德信念,不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再次,要培养本科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确立教育对象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本科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坚定本科生道德信仰,规范自我行为.四.结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梦的进程中,公民意识养成视域下的本科生德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本科生不能养成公民意识,那么意味着其社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缺乏公民意识,这对社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公民意识养成是本科生德育的目标,本科生德育是公民意识养成的重要途径.新背景本科生德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本科生自身等方面找寻原因,并积极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为本科生德育以及公民意识养成注入新鲜的血液.参考文献[1]董纯才,刘拂年,张焕庭.我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我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2]赵宏,王彦青.构建新型高校德育的理论性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3).[3]杜国社.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探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
性.发挥家庭德育的推动力.强化本科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四者合力,共同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关键字:本科生德育;公民意识;养成;本科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的我国是开放的我国,再加上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当代本科生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强对本科生的道德教育,促进其公民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