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与学的角度探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他本人也是一个教育理念的践行者,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的教育观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极富科学性与辩证性,历时千年而不移,并且很多观点至今仍为我们所用.孔子的教育理念句句经典,且浅显易懂.他首创私学,倡导有教无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类[1],使教育从贵族垄断走向平民化,为我国教育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这些教育观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时代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高岸为谷,低谷为陵这样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各诸侯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内政和外交两大问题,都同样面临着生死存活的抉择.所以斗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为了自身的生存,当时各诸侯国争着招揽人才,有的下令求贤,有的重金求贤,百家的兴起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智力竞争.由于各诸侯国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也推动了原本贵族化的教育体制逐渐走向平民化,而孔子正是顺应了历史的需求,他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值得万世敬仰.1.从教的方面看1.1.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学观孔子在仁者爱人的前提下,认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这在原本贵族垄断的教育体制中,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孔子其实在此也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每个有个体意识的人都可以有的权利,它不应该是某些人的专利.他的这一观念的提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一定的思想高度的,而这两点都在孔子身上聚集了.他为更多的平民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并且他自身也践行了这种大众化教育观,不论贫富.不分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好学生,他固然欢喜欣赏,对性情顽劣的,他也一样尽心教导.孔子的这种大众化教育观的提倡,开创了平民求学之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2.灵活多变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在有教无类前提下,孔子又提出人有上智与下愚的区别: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他客观地承认了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不同:生而知之者为上,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1]这些观点的提出,说明了他已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的智力上的差异,并且他也客观地承认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即承认差异是普遍存在的.[2]只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施教.所以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对于悟性高的学生就授之以高深的道理,而对于悟性低的学生就授之以浅显的道理.他不但因学生智力高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因其秉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像他针对子路的莽撞性格,采取压制的教育方法;而针对冉有比较懦弱的性格,采取鼓励的教育方式.他的这些做法既考虑了群体的类同,又照顾了个体的差异.如果忽视学生资质的差异,采取过于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资质高的学生不能完全发挥其潜能,又使资质低的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发现了这一点,并且他在自己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因材施教,这较之于现代整齐划一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应该在现代教学的反思中汲取孔子教育观中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育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更容易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也说明了这一点.除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还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这种启发是在学生已想了很久实在想不出的时候才去做,这也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学生的为学心理准确把握的水平,或者可以说他深懂教育心理学,懂得在什么时候给学生启发更合适,如叩其两端而竭焉[1]的教学方法,对一个问题不是从一个方面去讲解,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启发问题,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一平衡的契机,具体剖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现在的矛盾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就是这种观点的演绎;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对话式的教育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循之规,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孔子所生活的背景,并且很多至今仍被我们沿用着.1.3.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一位提倡仁爱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很重视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并强调了德育的主体是自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这充分说明了他认识了学习的主体是人自身.在重视德育的前提下,他把学习的内容定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6门课程.从六艺的内容不难看出,他所提倡的学习内容除了文化知识课,还有音乐,还有射和御这样的技能课.这几门课概括了当时的人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射和御是生存的需要,而礼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书和数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乐是前几种需要满足的前提下,陶冶情操和达到自我幸福的需要.由此可见孔子教育内容之全面,他不但强调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还特别强调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技能教育提到与知识教育等同的高度.他对技能教育的大力提倡,体现了他对人的物质需求的客观认识,他认识到了人的物质需求是人生存的前提.孔子对于生存技能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较现在的教育,重视技能教育的程度远远不够,或者重视了但并没有落到实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没认识到物质的重要性.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最本能的就是维持现有的生存.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抛去理想的华丽外衣,说到底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目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专业技能的实在太少,更多的是仅有泛泛的理论知识,一旦去做实际工作,就还得从零学起.所以,对比孔子在技能教育方面的努力,我们也应该在教学中将技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2.从学的方面看2.1.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是知识外化的过程.他不只强调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思的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可以这样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起来的教育家,他认为学的只是别人的思想,而只有学后反思,才能将别人的观点转化为自我的知识.学是思的前提,思是学的升华.如果只思不学,那就永远处于空想状态,同样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除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习也应做到温故知新.根据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可知,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学习之后不能及时地温习,那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当然,在孔子的温故知新中,还包含了在温习旧知的同时,会在原来的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孔子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也正是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揭示了一个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学习方法.孔子这些观点的提出都充分说明了他不但是一个教育理论大家,而且更是一个教育实践大家,他的这些学习观点只有经过实践不断地验证,才能经得起历时千年的推敲,才能做到历时千年而不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1]在这一句话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孔子学无常师的谦虚为学心态,同时也能够看得出,他在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处理.他的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提倡只学有利的观点相比,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不可能只接触有利于自身的东西,更多时候是有利与不利兼而有之.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自己能分辨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把对的作为学习的对象,而把不好的作为警醒自己的反面教程就可以了.孔子的这种学习观更为现实,更符合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反思我们现代的学习观,也应该借鉴孔子辩证全面的学习观,而不是只鼓励学生去单一地学习书本知识.2.2.学以致用的积极入世观与庄子的无用为用的消极避世观不同的是,孔子在学习的目的上明确指出学而优则仕.他的这种积极入世观,历来为世人所肯定.他并没因自己生逢乱世而选择逃避现实,而是在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活动中.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1]这句话反映了他的积极入世情怀,虽然这是一句教导学生的话,但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孔子本人在入世方面的态度,他并没像庄子一样,通过无用而致有用,而是鼓励学生通过饱读经书,达到入世治世的目的.他在自己仕途失意时,仍然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入世.他心怀天下,清楚地看到了治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统治者建功立业,更重要的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作为一位教育大师,他还是时时不忘学习,在学而优则仕之后,他还特意强调了仕而优则学.他的这种思想,说明了他已经悟到一时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为一世所用,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背景的步伐,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3.结语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位大教育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科学的教育观.虽然历史的车轮已驶过去几千年了,但他的这些教育观却能够穿越历史的隧道影响至今.可以说,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甚至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很多是由孔子奠定的,我们现代的教育理论基本上都能在孔子那里找到根源.我们现在应该庆幸,孔子当初没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正是当时的时运不济,才成就了一位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历史赋予孔子的使命似乎注定为万世垂范,而不是一世的政治作为.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易小明.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类[1],使教育从贵族垄断走向平民化,为我国教育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这些教育观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时代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高岸为谷,低谷为陵这样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各诸侯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内政和外交两大问题,都同样面临着生死存活的抉择.所以斗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为了自身的生存,当时各诸侯国争着招揽人才,有的下令求贤,有的重金求贤,百家的兴起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智力竞争.由于各诸侯国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也推动了原本贵族化的教育体制逐渐走向平民化,而孔子正是顺应了历史的需求,他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值得万世敬仰.1.从教的方面看1.1.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学观孔子在仁者爱人的前提下,认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这在原本贵族垄断的教育体制中,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孔子其实在此也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每个有个体意识的人都可以有的权利,它不应该是某些人的专利.他的这一观念的提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一定的思想高度的,而这两点都在孔子身上聚集了.他为更多的平民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并且他自身也践行了这种大众化教育观,不论贫富.不分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好学生,他固然欢喜欣赏,对性情顽劣的,他也一样尽心教导.孔子的这种大众化教育观的提倡,开创了平民求学之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2.灵活多变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在有教无类前提下,孔子又提出人有上智与下愚的区别:唯上智与下愚不移.[1]他客观地承认了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不同:生而知之者为上,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1]这些观点的提出,说明了他已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的智力上的差异,并且他也客观地承认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即承认差异是普遍存在的.[2]只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才能针对性地施教.所以孔子在教学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对于悟性高的学生就授之以高深的道理,而对于悟性低的学生就授之以浅显的道理.他不但因学生智力高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因其秉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像他针对子路的莽撞性格,采取压制的教育方法;而针对冉有比较懦弱的性格,采取鼓励的教育方式.他的这些做法既考虑了群体的类同,又照顾了个体的差异.如果忽视学生资质的差异,采取过于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资质高的学生不能完全发挥其潜能,又使资质低的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发现了这一点,并且他在自己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因材施教,这较之于现代整齐划一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也应该在现代教学的反思中汲取孔子教育观中合理的方法,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育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更容易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也说明了这一点.除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还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这种启发是在学生已想了很久实在想不出的时候才去做,这也充分说明了孔子对学生的为学心理准确把握的水平,或者可以说他深懂教育心理学,懂得在什么时候给学生启发更合适,如叩其两端而竭焉[1]的教学方法,对一个问题不是从一个方面去讲解,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启发问题,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统一平衡的契机,具体剖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现在的矛盾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就是这种观点的演绎;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对话式的教育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循之规,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孔子所生活的背景,并且很多至今仍被我们沿用着.1.3.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一位提倡仁爱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很重视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并强调了德育的主体是自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这充分说明了他认识了学习的主体是人自身.在重视德育的前提下,他把学习的内容定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6门课程.从六艺的内容不难看出,他所提倡的学习内容除了文化知识课,还有音乐,还有射和御这样的技能课.这几门课概括了当时的人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射和御是生存的需要,而礼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书和数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乐是前几种需要满足的前提下,陶冶情操和达到自我幸福的需要.由此可见孔子教育内容之全面,他不但强调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还特别强调了技能教育的重要性,并把技能教育提到与知识教育等同的高度.他对技能教育的大力提倡,体现了他对人的物质需求的客观认识,他认识到了人的物质需求是人生存的前提.孔子对于生存技能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比较现在的教育,重视技能教育的程度远远不够,或者重视了但并没有落到实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没认识到物质的重要性.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最本能的就是维持现有的生存.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抛去理想的华丽外衣,说到底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目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有专业技能的实在太少,更多的是仅有泛泛的理论知识,一旦去做实际工作,就还得从零学起.所以,对比孔子在技能教育方面的努力,我们也应该在教学中将技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2.从学的方面看2.1.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4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是知识外化的过程.他不只强调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思的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可以这样说,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起来的教育家,他认为学的只是别人的思想,而只有学后反思,才能将别人的观点转化为自我的知识.学是思的前提,思是学的升华.如果只思不学,那就永远处于空想状态,同样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除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习也应做到温故知新.根据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可知,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学习之后不能及时地温习,那前面学过的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当然,在孔子的温故知新中,还包含了在温习旧知的同时,会在原来的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孔子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也正是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揭示了一个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学习方法.孔子这些观点的提出都充分说明了他不但是一个教育理论大家,而且更是一个教育实践大家,他的这些学习观点只有经过实践不断地验证,才能经得起历时千年的推敲,才能做到历时千年而不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1]在这一句话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孔子学无常师的谦虚为学心态,同时也能够看得出,他在学习内容上的灵活处理.他的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提倡只学有利的观点相比,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不可能只接触有利于自身的东西,更多时候是有利与不利兼而有之.在学习过程中,只要自己能分辨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把对的作为学习的对象,而把不好的作为警醒自己的反面教程就可以了.孔子的这种学习观更为现实,更符合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反思我们现代的学习观,也应该借鉴孔子辩证全面的学习观,而不是只鼓励学生去单一地学习书本知识.2.2.学以致用的积极入世观与庄子的无用为用的消极避世观不同的是,孔子在学习的目的上明确指出学而优则仕.他的这种积极入世观,历来为世人所肯定.他并没因自己生逢乱世而选择逃避现实,而是在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活动中.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1]这句话反映了他的积极入世情怀,虽然这是一句教导学生的话,但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孔子本人在入世方面的态度,他并没像庄子一样,通过无用而致有用,而是鼓励学生通过饱读经书,达到入世治世的目的.他在自己仕途失意时,仍然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入世.他心怀天下,清楚地看到了治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统治者建功立业,更重要的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当然,作为一位教育大师,他还是时时不忘学习,在学而优则仕之后,他还特意强调了仕而优则学.他的这种思想,说明了他已经悟到一时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为一世所用,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背景的步伐,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3.结语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位大教育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科学的教育观.虽然历史的车轮已驶过去几千年了,但他的这些教育观却能够穿越历史的隧道影响至今.可以说,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甚至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很多是由孔子奠定的,我们现代的教育理论基本上都能在孔子那里找到根源.我们现在应该庆幸,孔子当初没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正是当时的时运不济,才成就了一位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历史赋予孔子的使命似乎注定为万世垂范,而不是一世的政治作为.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易小明.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lwqt/xzjq/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