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应答语的基本用法及其异同
摘 要应答语是人们在日常对话中使用的语言,通常是表示应答的词或短语,也包括较短的句子。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涉及到应答语的例子。古人使用的应答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应答语所要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通过对应答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如古代常用的“唯”“诺”“然”和现代常用的“是”“好”等短语作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由此看出应答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
目 录
一、前言 1
二、应答语概述 2
三、古代应答语的基本用法 3
(一)常见的古代应答语 3
(二)特殊的古代应答语 4
四、现代应答语的基本用法 7
(一)现代应答语中的日常用语 7
(二)现代应答语中的网络用语 8
五、古代应答语与现代应答语的异同 10
(一)古代应答语与现代应答语的相同点 10
(二)古代应答语与现代应答语的不同点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一、前 言
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对答语的研究主要是以句子为单位。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首次提出将答话与问话分开研究的方法。赵元任认为句子应该分为零句和整句,他把零句看作是疑问句的答话,将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的主语作为问题,谓语作为答案,二者分开研究。至20 世纪 80 年代,语言学家们对疑问句答语的研究开始深入,邵敬敏较早地从“问句如何引出应答语”方向进行思考,这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向为后面的学者对“答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当时的阶段来讲,我国的语言学家对应答语的研究是在研究疑问句的同时,附带着进行答语研究,对答语没有太集中地进行研究,因此当时对应答语的研究总体显得比较零散,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
随着国外语用学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把会话分析的一些方法引入到汉语的问答研究中来,答语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虽然我国学者对答语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较少地将古现不同时期的应答语在用法上进行比较,所以分析古代应答语和现代应答语的不同用法,从而论述应答语的发展演变将是主要切入点。选取应答语中具有代表性的短语作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由此看出应答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
二、应答语概述
应答语是指只用于应答句或在应答句中有特定意义和用法的表示应答的词或固定短语。应答语根据词语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对方的问句做出回答,是在应答句中专用、常用或可用的词语,是应答句的标记。在古代比较常见的应答语多为单个的字,主要有“唯”“诺”“然”“尔”。在《礼记》、《论语》等儒家的经典书籍中就有许多关于上述应答语的记载。比方说,在《礼记曲礼》里提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而《论语阳货》一篇则提到了“然”这个字:“子曰:‘然,有是言也。”另外,司马迁在《鸿门宴》一文中讲述了刘邦赴鸿门宴的精彩过程,其中在刘邦与项羽、项羽与范增等人物对话中就经常出现“诺”这个字,如“沛公曰:‘诺。’”“项王曰:‘诺。’”这些例子反映出在古代,应答语的出现频率也是很高的。古代的应答语除“诺”“唯”“然”等常见的外,还有类似于“喳”“俞”等不太常见的词,这几种应答词的使用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与古代汉语中的应答语相比,现代汉语中的应答语的使用似乎更加频繁,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口语。而且应答语的数量也有所增多。在现代社会,人们使用的应答语更加口语化。日常对话中比较常用的有“是”“对”“好”等单字,还有“没关系”“没问题”“没事儿”等短语。这些应答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它们很多时候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使用的。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应答语都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变革,终于在社会影响下形成的流行词汇。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的应答词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使用条件也没有过多的限制。
三、古代应答语的基本用法
古代应答语多数为单个的字,短语较少,古书中记载的一些比较基本的应答语有:“唯”“诺”“然”“尔”“喳”“俞”“遵命”,这些应答语可以根据它们的基本用法再进行具体的分类。
(一)常见的古代应答语
1.“唯”和“诺”
“唯”与“诺”这两个词是古代最常用的应答语。在各种的古书记载中,“唯”这个字作为应答语的出现频率很高,可以说是极其常见的。 根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的解释,“唯”作为副词的时候,是用于双方的对话中,表示听到或同意对方的谈话,也可叠用作“唯唯”。而“唯”一字的本义是高声应答。朱注曾在《助字辨略》书中提到过“唯”字的意思:“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也就是说“唯”是听到别人的呼叫或问题后迅速地、毫不犹豫地答应。在古书中关于“唯”一字的记载有很多,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例子以外,还有不少句子也包含有“唯”,例如:
例1 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
例2 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这两句话都是典型的例子。
与“唯”相对应的一个应答语是“诺”。在一些古代书籍的记载中,“唯”和“诺”是同样的意思,都是用来表示应答。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过有关于“唯”这个字的解释:“唯,诺也。从口,隹声。”所以,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表明“唯”就是“诺”,二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有些学者又对“唯”和“诺”做了具体的区分,认为“唯”与“诺” 字虽然同为应答之语,但是“唯”与“诺”的意思与用法又不完全相同。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中指出,“缓应曰诺,疾应曰唯。”说明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答的程度,“唯”是急促,而“诺”偏重于舒缓,因此,“诺”一般是用来应答身份地位或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而与之相对应的“唯”一般是用来应答身份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通常都带有恭敬严肃的感情色彩。所以,下对上应该以短促的“唯”字迅速回复以示恭敬,而不能用“诺”字。如果表示郑重其事,也要用“谨诺”而不是“诺”来回答。例如《鸿门宴》中刘邦的谋士张良在应答刘邦时,就在“诺”前加上了一个“谨”字表示对刘邦的恭敬。此外,在《战国策》与《礼记》中也有不少篇幅涉及到了“诺”这个字:
例3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战国策齐策四》)
例4 父命呼,唯而不诺。(《礼记玉藻》)
孔颖达曾经作疏称:“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可见“唯”一字具有恭敬之意。“唯”和“诺”意思相近,但用法又不完全相同,这也引申出了一个成语:唯唯诺诺,意思是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所以古人会说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现在,“唯唯诺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权贵面前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小人模样。“唯”和“诺”的不同用法,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 录
一、前言 1
二、应答语概述 2
三、古代应答语的基本用法 3
(一)常见的古代应答语 3
(二)特殊的古代应答语 4
四、现代应答语的基本用法 7
(一)现代应答语中的日常用语 7
(二)现代应答语中的网络用语 8
五、古代应答语与现代应答语的异同 10
(一)古代应答语与现代应答语的相同点 10
(二)古代应答语与现代应答语的不同点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一、前 言
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对答语的研究主要是以句子为单位。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首次提出将答话与问话分开研究的方法。赵元任认为句子应该分为零句和整句,他把零句看作是疑问句的答话,将一个完整的句子中的主语作为问题,谓语作为答案,二者分开研究。至20 世纪 80 年代,语言学家们对疑问句答语的研究开始深入,邵敬敏较早地从“问句如何引出应答语”方向进行思考,这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向为后面的学者对“答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当时的阶段来讲,我国的语言学家对应答语的研究是在研究疑问句的同时,附带着进行答语研究,对答语没有太集中地进行研究,因此当时对应答语的研究总体显得比较零散,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
随着国外语用学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把会话分析的一些方法引入到汉语的问答研究中来,答语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虽然我国学者对答语的研究不断深入,但较少地将古现不同时期的应答语在用法上进行比较,所以分析古代应答语和现代应答语的不同用法,从而论述应答语的发展演变将是主要切入点。选取应答语中具有代表性的短语作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且由此看出应答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
二、应答语概述
应答语是指只用于应答句或在应答句中有特定意义和用法的表示应答的词或固定短语。应答语根据词语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对方的问句做出回答,是在应答句中专用、常用或可用的词语,是应答句的标记。在古代比较常见的应答语多为单个的字,主要有“唯”“诺”“然”“尔”。在《礼记》、《论语》等儒家的经典书籍中就有许多关于上述应答语的记载。比方说,在《礼记曲礼》里提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而《论语阳货》一篇则提到了“然”这个字:“子曰:‘然,有是言也。”另外,司马迁在《鸿门宴》一文中讲述了刘邦赴鸿门宴的精彩过程,其中在刘邦与项羽、项羽与范增等人物对话中就经常出现“诺”这个字,如“沛公曰:‘诺。’”“项王曰:‘诺。’”这些例子反映出在古代,应答语的出现频率也是很高的。古代的应答语除“诺”“唯”“然”等常见的外,还有类似于“喳”“俞”等不太常见的词,这几种应答词的使用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与古代汉语中的应答语相比,现代汉语中的应答语的使用似乎更加频繁,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口语。而且应答语的数量也有所增多。在现代社会,人们使用的应答语更加口语化。日常对话中比较常用的有“是”“对”“好”等单字,还有“没关系”“没问题”“没事儿”等短语。这些应答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它们很多时候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使用的。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应答语都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变革,终于在社会影响下形成的流行词汇。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中的应答词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使用条件也没有过多的限制。
三、古代应答语的基本用法
古代应答语多数为单个的字,短语较少,古书中记载的一些比较基本的应答语有:“唯”“诺”“然”“尔”“喳”“俞”“遵命”,这些应答语可以根据它们的基本用法再进行具体的分类。
(一)常见的古代应答语
1.“唯”和“诺”
“唯”与“诺”这两个词是古代最常用的应答语。在各种的古书记载中,“唯”这个字作为应答语的出现频率很高,可以说是极其常见的。 根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的解释,“唯”作为副词的时候,是用于双方的对话中,表示听到或同意对方的谈话,也可叠用作“唯唯”。而“唯”一字的本义是高声应答。朱注曾在《助字辨略》书中提到过“唯”字的意思:“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也就是说“唯”是听到别人的呼叫或问题后迅速地、毫不犹豫地答应。在古书中关于“唯”一字的记载有很多,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例子以外,还有不少句子也包含有“唯”,例如:
例1 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里仁》)
例2 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这两句话都是典型的例子。
与“唯”相对应的一个应答语是“诺”。在一些古代书籍的记载中,“唯”和“诺”是同样的意思,都是用来表示应答。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过有关于“唯”这个字的解释:“唯,诺也。从口,隹声。”所以,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表明“唯”就是“诺”,二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有些学者又对“唯”和“诺”做了具体的区分,认为“唯”与“诺” 字虽然同为应答之语,但是“唯”与“诺”的意思与用法又不完全相同。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豫部》中指出,“缓应曰诺,疾应曰唯。”说明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答的程度,“唯”是急促,而“诺”偏重于舒缓,因此,“诺”一般是用来应答身份地位或辈分比自己低的人,而与之相对应的“唯”一般是用来应答身份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通常都带有恭敬严肃的感情色彩。所以,下对上应该以短促的“唯”字迅速回复以示恭敬,而不能用“诺”字。如果表示郑重其事,也要用“谨诺”而不是“诺”来回答。例如《鸿门宴》中刘邦的谋士张良在应答刘邦时,就在“诺”前加上了一个“谨”字表示对刘邦的恭敬。此外,在《战国策》与《礼记》中也有不少篇幅涉及到了“诺”这个字:
例3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战国策齐策四》)
例4 父命呼,唯而不诺。(《礼记玉藻》)
孔颖达曾经作疏称:“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可见“唯”一字具有恭敬之意。“唯”和“诺”意思相近,但用法又不完全相同,这也引申出了一个成语:唯唯诺诺,意思是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所以古人会说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现在,“唯唯诺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权贵面前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小人模样。“唯”和“诺”的不同用法,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