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潘金莲和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形象之比较(附件)

摘 要《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虽是一位反面人物,但却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而广为流传。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苔丝是一位与潘金莲有着极大相似经历的女性。本文通过对潘金莲和苔丝生活背景、身世遭遇、人物性格、爱情观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力求揭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目 录
引言 1
1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 2
1.1《水浒传》的创作目的——以古讽今 2
1.2《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目的——针砭时弊 4
2人物身世遭遇对比 6
2.1潘金莲——男尊女卑意识下的牺牲品 6
2.2苔丝——女性贞操观念下的牺牲品 8
3人物性格对比 10
3.1潘金莲的二重性 10
3.2苔丝的多重性格——矛盾中挣脱 12
4潘金莲和苔丝的爱情观 15
4.1潘金莲的爱情观——渴望真爱,尊卑不分 15
4.2苔丝的爱情观——渴望爱情,主动争取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引言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潘金莲不是小说所主要描写的对象,但她却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被广为流传。她的身上既有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一面,同时也是当时社会思想进步与落后、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集中反映。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作品以作者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下英国社会所经历的尖锐矛盾和危机。小说主人公苔丝的遭遇和经历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展示的淋漓尽致。
本文将潘金莲与苔丝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通过对两人生活背景、身世遭遇、性格特征、爱情观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力求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小说创作背景的对比
《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1]P1是以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为题材创作。小说通过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描写,以借古讽今的方式揭露了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事实,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通过小说反映了社会现实。
托马斯哈代的《苔丝》[2]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是他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主人公虽然是一位名叫苔丝的女性,但她的悲剧经历却是作者哈代以及当时许多下层百姓经历的缩影。小说通过对苔丝一生悲剧经历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托马斯哈代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给农村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这两部作品虽出自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但创作背景上的相同之处使得两位作者有着共同的创作目的——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
1.1《水浒传》的创作目的——以古讽今
《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而小说所写的却是根据宋徽宗统治时期(北宋末期)农民起义的故事。由于当时社会黑暗,统治者昏庸无道,文人创作没有言论自由,因此作者只能通过写北宋末年官逼民反导致农民起义的故事,以此来反映作者生活的时期的社会现状,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
1.1.1施耐庵的生活背景
关于施耐庵,争议最大的就是历史上是否存有其人,根据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写道:“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3]P15明崇祯末年,金圣叹将《水浒传》删为七十回本,直接署名是施耐庵所著,至此,施耐庵著《水浒》几成定论。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省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关于施耐庵的材料,比如《施氏族谱》、《兴化县续志》等,其中《兴化县续志》载有《施耐庵传》和《施耐庵墓志》。根据以上资料来看,历史上应该是确有此人。
“施耐庵,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元末明初人。”[4]P1《水浒传》写作于元末明初,正值元末明初农民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作者亲历了农民起义的进行,加上自身的感触,农民们勇敢顽强的精神感染了作者。作者以刘发福、朱元璋等起义为原型,结合宋方腊,宋江的故事撰写了《水浒传》,鞭挞了元末明初这一阶段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残害忠臣的社会现象。
施耐庵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为为国家作出贡献,但却总是怀才不遇,在此期间深深体会到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因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不愿逢迎权贵而弃官回乡。在政治上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作者便用文学创作来反应现实生活、宣扬忠义。通过小说《水浒传》直接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小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歌颂了农民阶级起义的正确性。虽然作者在小说中所写的是宋代的起义故事,但却反映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寄托了作者希望底层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冲破黑暗社会束缚,不再受上层阶级剥削压迫的愿望。
1.1.2小说中潘金莲的生活背景
作者在《水浒传》中塑造的潘金莲原本是“大户人家使女,小名唤做金莲,年方二十余岁,能做得一手好针线,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并且颇有些颜色。”[1]P205因大户纠缠不从,状告主人婆,使大户恨记于心,倒赔些房奁,嫁给了人称“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但此女子并不是安分之人,见到自己的小叔武松时,见其身材魁梧便想要勾搭武松,未能达到目的后又遇到西门庆,便和西门庆互生情愫,为了和西门庆在一起而狠心毒死亲夫武大郎,最终因此断送性命。
作品中写出了潘金莲最大的也是导致她悲剧结局的特点——淫乱、不安分。例如:
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
的爱偷汉子。有诗为证: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
弟,等闲云雨便偷期。[1]P205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才貌双全却又命途坎坷、既可怜至极又可恨至极的女性形象,虽不是主要人物,在众多人物中仅仅是个小配角,但却能通过这一故事桥段,“反映出黑暗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男尊女卑这种落后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北宋时期,而且存在与于整个封建社会。”[5]P9作者由于没有言论自由,无法直书当时社会中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便通过作品《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悲剧故事,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