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性特点及文学意义

摘 要 《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一部杰出的代表作,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之一。巴金在面对“文革”所带来的灾难时勇敢地直面它,并且直面自己曾一度出现的心灵上的扭曲,用真诚而质朴的写作来填补自己在精神上的空白。论文旨在探究《随想录》在“说真话”的创作主旨下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特点。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真实的思想表达 2
1.1缅怀故人,表达真情 2
1.2旧地重游,歌颂友谊 4
1.3反思历史,敢说真话 5
1.4解剖自我,展现真实 7
第二章 深远的文学影响 9
结 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引 言
巴金写作《随想录》,开始于一九七八年底,是巴金从1978年至1986年间所著的散文汇合而成的散文集。整部作品共有150篇,分为五集,包括有《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统称为《随想录》。《随想录》涉笔广阔,笔触几乎涉及到时事、政治、人生、社会、文艺、教育、友谊等,这部耗时八年之久的随笔是年迈的巴金怀着一颗滚烫的心、用颤抖的双手一点一滴写出来的。《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它是巴金根据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和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整部作品都是巴金在对自己的人生境遇的一种真实而又充满反思批判精神的表达。如果不是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没有极其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的巴金就不会动笔写作这部极具意义的作品。巴金凭借这部作品完成了他对十年“文革”的批判和反思,也凭借这部作品完成了他对自身文学道路的最后建造。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读者们和文化界的尊敬。巴金也因为这本“讲真话的书”而被誉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
第一章 真实的思想表达
1.1缅怀故人,表达真情
巴金曾说过他是通过笔来发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巴金和妻子肖珊的伉俪之情以及他与胡风、冯雪峰、老舍等老友之间的深厚友谊都是他通过自己的文笔真实而又自然地表露出来的。在《怀念肖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文中,巴金回忆了自己与亡妻几十年来相处的点点滴滴,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篇文章写于肖珊去世六周年的忌日,显然是一篇痛定思痛后的产物。在十年“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摧残人们的肉体和精神,就连肖珊这样的普通妇女也无法逃避“四人帮”把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的悲惨命运,并且受尽“四人帮”的侮辱直至生命走向毁灭。《怀念肖珊》一文是巴金用血和泪凝注成的文字,文章回忆肖珊在自己的丈夫巴金遭受“四人帮”的迫害时仍不离不弃直至晚年生病住院死亡,表现了这对夫妻之间伟大的爱情以及“四人帮”对人的身体和人性的摧残与压迫。巴金真实地再现了肖珊在医院住院的那段场景,特别刻画了自己在妻子临死前不敢正视她的眼睛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妻子深沉而又含蓄的爱,又以感伤的笔调描写了肖珊临死前的遗愿,希望巴金的问题能早日得到解决。不加修饰的语言将巴金内心的情感表露无遗,字里行间流动的都是夫妻之间真挚的感情。《怀念肖珊》一文记录下这样一件感人至深细致入微的事:
我记得有一天到了平常下班时间,我们没有受留难,回到家里她比较高兴,到厨房去烧菜。我翻看当天的报纸,在第三版上看到当时做了“作协分会”的“头头”的两个工人作家写的文章《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真是当头一棒!我看了两三行,连忙把报纸藏起来,我害怕让她看见。她找到了报纸。她的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这一夜她再没有讲话,早早的进了房间,我后来发现她躺在床上小声哭着。
乃至后来巴金在《随想录》第四集《病中集》中又写了《再忆肖珊》一文,讲述了自己在亡妻离开人世之后的凄苦生活,再一次向读者表达了自己对亡妻深切的怀念之情,也表现了巴金一生对爱情的忠贞不一。
巴金对“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深表怀念。在《怀念老舍同志》一文中巴金给予老舍同志无限的同情,对于老舍的罹难,巴金对自己没能保护好老舍,以及没能将老舍之死搞得清清楚楚而感到遗憾,同时对于自己没有发表过什么洗刷老舍无须有的罪名的文章而感到自责,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良知。在《怀念烈文》中,巴金交代自己和黎烈文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九三三年,真正成为朋友是在一九三五年年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情,就是对鲁迅先生的敬爱。在巴金心中,黎烈文先生是一个从不掩盖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会大胆表露出来的不难相处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被戴上了反动的帽子,而后的生活也都是在萧条中度过直至病死。在“四害”横行的那些年里,巴金也曾“混”日子,但是“四人帮”垮台之后,巴金就再也不能像当初那样“混”日子了,他的良心受到谴责,早已被他忘却了的老友的面容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只有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才不会对别人的遭际漠不关心,巴金想为自己的老友摘去那顶“反动文人”的帽子,因为他知道即使长期不曾见面,他也依然还是当初那个黎烈文。巴金痛斥“文革”给那些文人带来的身心摧残,为他们感到惋惜。“埋头写作,不求闻达”,这是黎烈文先生忠于自己的人生信条,也影响和激励了巴金。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遭受严酷迫害的作家理所应当地受到大众的同情和尊敬,但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这些艺术家们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巴金这一生重视亲情和友情,这也是支撑他走过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的重要精神支柱,尤其到了晚年,巴金更是怀着一份责任感来对待这些亲情和友情的。他的《随想录》在回忆故人部分倾注了较多的心血,通过对这些亡亲故友的缅怀,怀着对失落的爱和友情的依恋,流露出一种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这些情,不仅是怀念曾经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以及纪念文坛挚友,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巴金通过对这种感情的发泄和倾吐让读者感到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巴金在《文学的作用》中说自己写作创作的唯一灵感就是生活,正是在亲身经历过“文革”的痛楚之后才使得他创作出这部极具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
1.2旧地重游,歌颂友谊
《随想录》中有些文章是巴金重游法国、日本等国家时的情景的描写,这些地方早在多年前巴金就已经探访过,在晚年时旧地重游。探朋访友,飞渡重洋,巴金通过重游旧地来探寻自身成长的足迹,与外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友谊尽心尽力。在《再访巴黎》一文中,巴金重访巴黎,感慨巴黎变了,自己也变了,那座自己有一个时期曾朝夕瞻仰的卢骚铜像现在换上了另一座石像引发了巴金的思考: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开花?这激发了巴金着笔将自己脑中早已成型却没有创作出来的作品写出来的念想。在重访巴黎期间,有两位法国同学分别用中国话和法国话朗诵了巴金的作品《随想录》的节选,法国也有《随想录》的读者,这是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重游巴黎为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的巴金提供了一次直接接触历史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疑虑也因为重游巴黎得到明晰,这更激发了巴金一刻不停地创作,直到自己化为灰烬的那一刻,他的爱和感情因为这些作品的寄存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