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野草中的梦境意象(附件)
摘 要《野草》是鲁迅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体现鲁迅哲学。对《野草》的研究,是多年来鲁迅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对《野草》梦境描写的研究,更是《野草》艺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野草》中大量出现的夜与梦的意象描写,构成了鲁迅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特内涵。本文从梦境研究入手,深入解析鲁迅的心灵世界,领悟鲁迅的深邃思想和战斗精神,对于拓展和深化鲁迅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作品以虚幻和荒诞扩展艺术想象的心理空间,以逻辑真实揭示意象的深层意蕴,并把二者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因而其梦境看似荒诞离奇,但各种各样的梦又无不是现实的曲折反映。目 录
引言 1
1 现实之梦 2
1.1 现实反映 2
1.2 怪诞的主题 4
2 生命意境 7
2.1 生与死的对抗 7
2.2 面向死亡 9
3 《野草》梦境艺术的地位与意义 10
3.1 《野草》梦境艺术的地位 10
3.2 《野草》梦境艺术的意义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野草》创作的1924年到1926年间,是中国现代史上十分混乱的时期,既处在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期,同时也是军阀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梦”是《野草》里最引人注目的字眼。《野草》连续七篇以“我梦见”开头,其它诸篇无不含有梦的表现,是中国梦文学史上最为集中、也最凝炼的创作之一。鲁迅是直面人生自拷“灵魂”的斗士,《野草》是他自留的最后一块心灵空间,是他在身受外在压抑之后最后的一点自由抒发。“梦”是一种最不受拘束的思想无意识的流动,它可以通过隐饰的言说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愿望。梦的隐饰是它的手法,但梦的真实才是它的意义。在当时的现实下,鲁迅《野草》的创作之所以意义卓绝,一是难得有“说真话”的自觉;二是鲁迅运用特殊的梦语,无不启人深思,它归并的是鲁迅对人生及人性根本问题的思考。所以说相对于其它作品,《野草》不是去“遮蔽”事实,而是去除枝叶、追问本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去蔽”,最大程度的“敞开”。对《野草》梦境意境的研究就是试图揭示作者在面临绝望与死亡时,如何克服严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与价值的重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义。在当时的现实下,鲁迅《野草》的创作之所以意义卓绝,一是难得有“说真话”的自觉;二是鲁迅运用特殊的梦语,无不启人深思,它归并的是鲁迅对人生及人性根本问题的思考。所以说相对于其它作品,《野草》不是去“遮蔽”事实,而是去除枝叶、追问本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去蔽”,最大程度的“敞开”。对《野草》梦境意境的研究就是试图揭示作者在面临绝望与死亡时,如何克服严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与价值的重估。鲁迅在《野草》中将梦幻的荒诞与逻辑的真实融合得浑然一体。作品以虚幻和荒诞扩展艺术想象的心理空间,以逻辑真实揭示意象的深层意蕴,并把二者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因而其梦境看似荒诞离奇,但各种各样的梦又无不是现实的曲折反映。
1 现实之梦
梦通常是指人在睡眠或似睡眠状态下由于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发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鲁迅是直面人生自拷“灵魂”的斗士,《野草》是他自留的最后一块心灵空间,是他在身受外在压抑之后最后的一点自由抒发。梦是一种最不受拘束的思想无意识的流动,它可以通过隐饰的言说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愿望。梦的隐饰是它的手法,但梦的真实才是它的意义。在那个“实在黑暗得可以”的社会里,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发表自己抗争与愤怒的自由。
1.1 现实反映
梦和人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人生如梦”。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把生活事件看成像梦一样,这些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可以像分析梦一样诠释这些事件。
《狗的驳诘》是《野草》中最为短小的一篇,写的是一场极短的人与狗的对话。《狗的驳诘》是《野草》中借助梦来表达现实内容的一篇作品。人与狗之间是不可能进行对话的,但在本篇作品中,鲁迅借助梦这一表达形式将荒诞的不可能的事变成为可能的事,狗的形象是令人厌恶的,虽然他说的都是真话,但它说话的语调也是人们最反感的。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力的狗!”“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1]P6
“我”与狗对话的起因是:“我”在“梦中”遇到一条狗,斥责它是一只“势利的狗”,从而引发的。那狗先是“嘻嘻一笑”,接着对我的斥责作了令人惊讶的回答:“不敢,愧不如人呢。”为什么说“愧不如人”呢? 真正的狗是不会像人那样善于分辨铜、银、布和绸的价值,而追逐利益的人却不知道,而是在精于算计;真正的狗不会像人那样把官和民、主和奴的界限弄得那样分明,而势力的人不仅仅知道,而且还善于应对。狗的这些理直气壮的驳诘,“我”无言以对,只能逃走[1]P41。在这场对看与驳诘中,势利的人败给了势利的狗,暴露了人比狗更加势利更加虚伪的真相。文章以并不复杂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当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一些人在是与非、明和暗等界限上是混淆颠倒,而在贵贱尊卑等利害关系上却异常分明。
在古往今来的作品中,狗都是被作为势力者的代表而遭到鞭挞的。在鲁迅《狗的驳诘》中狗却以无可反驳的言辞对人的势力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反驳。借狗对人的反驳,尖锐地讽刺了依附于统治者的文人政客,他们远远要比狗更加势力。
《颓败线的颤动》中一个贫苦无助的女性,一个忍辱负重的崇高的母亲形象的妇女受到封建礼教观念的“节烈”问题上遭受到亲人与旁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造成了精神上极大的痛苦。
板桌上的灯罩是新拭的,照的屋子分外的明亮。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驰援,然而尚且丰腴的皮肤光润了;青白的两颊泛出青红,如铅上涂了胭脂水。[1]P71
这是一次颤动。“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 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从年轻到垂老,一直付出着她唯一所能付出的东西。她曾是一个用自己的肉体换取自己及儿女生存的年轻女子,这一切在她的肉体及精神上,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烙印。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在她的青春里她没有金钱,没有依靠。在这个颓败的世界里,她无法做任何对命运的挣扎,她唯一能做的只有用她还年轻的躯体换来仅有的一点温饱。随着小女儿的出现妇女的形象由一个贫苦无助的女性形象转变为一个忍辱负重的崇高的母亲形象。那时年轻的女人已不知不觉变为了一位垂老的老妇人。还是同一间小屋内,不过已整齐。此时占据的不是饥饿,而是屈辱、卑劣。妇人抛弃一切冷骂、毒笑,走入无边荒野里。一刹那间照过了一切,为亲人牺牲,却被亲人放逐。她在自我牺牲之后得来的除了温饱还有别的吗?也许当自我付出了牺牲后,旧的生命成
引言 1
1 现实之梦 2
1.1 现实反映 2
1.2 怪诞的主题 4
2 生命意境 7
2.1 生与死的对抗 7
2.2 面向死亡 9
3 《野草》梦境艺术的地位与意义 10
3.1 《野草》梦境艺术的地位 10
3.2 《野草》梦境艺术的意义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野草》创作的1924年到1926年间,是中国现代史上十分混乱的时期,既处在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期,同时也是军阀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梦”是《野草》里最引人注目的字眼。《野草》连续七篇以“我梦见”开头,其它诸篇无不含有梦的表现,是中国梦文学史上最为集中、也最凝炼的创作之一。鲁迅是直面人生自拷“灵魂”的斗士,《野草》是他自留的最后一块心灵空间,是他在身受外在压抑之后最后的一点自由抒发。“梦”是一种最不受拘束的思想无意识的流动,它可以通过隐饰的言说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愿望。梦的隐饰是它的手法,但梦的真实才是它的意义。在当时的现实下,鲁迅《野草》的创作之所以意义卓绝,一是难得有“说真话”的自觉;二是鲁迅运用特殊的梦语,无不启人深思,它归并的是鲁迅对人生及人性根本问题的思考。所以说相对于其它作品,《野草》不是去“遮蔽”事实,而是去除枝叶、追问本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去蔽”,最大程度的“敞开”。对《野草》梦境意境的研究就是试图揭示作者在面临绝望与死亡时,如何克服严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与价值的重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义。在当时的现实下,鲁迅《野草》的创作之所以意义卓绝,一是难得有“说真话”的自觉;二是鲁迅运用特殊的梦语,无不启人深思,它归并的是鲁迅对人生及人性根本问题的思考。所以说相对于其它作品,《野草》不是去“遮蔽”事实,而是去除枝叶、追问本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去蔽”,最大程度的“敞开”。对《野草》梦境意境的研究就是试图揭示作者在面临绝望与死亡时,如何克服严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与价值的重估。鲁迅在《野草》中将梦幻的荒诞与逻辑的真实融合得浑然一体。作品以虚幻和荒诞扩展艺术想象的心理空间,以逻辑真实揭示意象的深层意蕴,并把二者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因而其梦境看似荒诞离奇,但各种各样的梦又无不是现实的曲折反映。
1 现实之梦
梦通常是指人在睡眠或似睡眠状态下由于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发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鲁迅是直面人生自拷“灵魂”的斗士,《野草》是他自留的最后一块心灵空间,是他在身受外在压抑之后最后的一点自由抒发。梦是一种最不受拘束的思想无意识的流动,它可以通过隐饰的言说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愿望。梦的隐饰是它的手法,但梦的真实才是它的意义。在那个“实在黑暗得可以”的社会里,知识分子们迫切需要发表自己抗争与愤怒的自由。
1.1 现实反映
梦和人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人生如梦”。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把生活事件看成像梦一样,这些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可以像分析梦一样诠释这些事件。
《狗的驳诘》是《野草》中最为短小的一篇,写的是一场极短的人与狗的对话。《狗的驳诘》是《野草》中借助梦来表达现实内容的一篇作品。人与狗之间是不可能进行对话的,但在本篇作品中,鲁迅借助梦这一表达形式将荒诞的不可能的事变成为可能的事,狗的形象是令人厌恶的,虽然他说的都是真话,但它说话的语调也是人们最反感的。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力的狗!”“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1]P6
“我”与狗对话的起因是:“我”在“梦中”遇到一条狗,斥责它是一只“势利的狗”,从而引发的。那狗先是“嘻嘻一笑”,接着对我的斥责作了令人惊讶的回答:“不敢,愧不如人呢。”为什么说“愧不如人”呢? 真正的狗是不会像人那样善于分辨铜、银、布和绸的价值,而追逐利益的人却不知道,而是在精于算计;真正的狗不会像人那样把官和民、主和奴的界限弄得那样分明,而势力的人不仅仅知道,而且还善于应对。狗的这些理直气壮的驳诘,“我”无言以对,只能逃走[1]P41。在这场对看与驳诘中,势利的人败给了势利的狗,暴露了人比狗更加势利更加虚伪的真相。文章以并不复杂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当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一些人在是与非、明和暗等界限上是混淆颠倒,而在贵贱尊卑等利害关系上却异常分明。
在古往今来的作品中,狗都是被作为势力者的代表而遭到鞭挞的。在鲁迅《狗的驳诘》中狗却以无可反驳的言辞对人的势力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反驳。借狗对人的反驳,尖锐地讽刺了依附于统治者的文人政客,他们远远要比狗更加势力。
《颓败线的颤动》中一个贫苦无助的女性,一个忍辱负重的崇高的母亲形象的妇女受到封建礼教观念的“节烈”问题上遭受到亲人与旁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造成了精神上极大的痛苦。
板桌上的灯罩是新拭的,照的屋子分外的明亮。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驰援,然而尚且丰腴的皮肤光润了;青白的两颊泛出青红,如铅上涂了胭脂水。[1]P71
这是一次颤动。“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 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从年轻到垂老,一直付出着她唯一所能付出的东西。她曾是一个用自己的肉体换取自己及儿女生存的年轻女子,这一切在她的肉体及精神上,留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烙印。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在她的青春里她没有金钱,没有依靠。在这个颓败的世界里,她无法做任何对命运的挣扎,她唯一能做的只有用她还年轻的躯体换来仅有的一点温饱。随着小女儿的出现妇女的形象由一个贫苦无助的女性形象转变为一个忍辱负重的崇高的母亲形象。那时年轻的女人已不知不觉变为了一位垂老的老妇人。还是同一间小屋内,不过已整齐。此时占据的不是饥饿,而是屈辱、卑劣。妇人抛弃一切冷骂、毒笑,走入无边荒野里。一刹那间照过了一切,为亲人牺牲,却被亲人放逐。她在自我牺牲之后得来的除了温饱还有别的吗?也许当自我付出了牺牲后,旧的生命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