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父亲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父亲形象
摘 要本文主要是为了让后人对张爱玲小说中的无父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以张爱玲小说中丑陋的父亲形象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及其地位行为分为四大类,残障去势、金钱至上、暴力冷酷、软弱猥琐,以探索弑父与无父文本存在的根源。再分别以对应的小说为例,进行对比发现,张爱玲把男性家长排除或者放逐在文本之外,形成女性家长做主的模式,构成男性家长在家庭中缺席的无父文本,使男性角色失去了主导地位,主要是来源于自身成长的经历造成的影响。
目 录
引 言 1
1 丑陋的父亲形象的现实原因 2
1.1 梦魇般的童年 2
1.2 时局动荡与战争 3
2 丑陋的父亲 4
2.1 残障去势的父亲 4
2.2 金钱至上的父亲 5
2.3 暴力冷酷的父亲 6
2.4 软弱猥琐的父亲形象 8
3 丑陋的父亲的书写意义 12
3.1 对传统“父亲权威”的解构 12
3.2 丰富了新文学史上的人物画廊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大部分人读张爱玲的作品,不言而喻,都会感觉到她的作品有一种旷世自傲的韵味,而是像在凌晨的浓雾里摸索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一片模糊。你能看见那一丁点亮光,却全无朝气。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那种淡淡的丧,爱一个人也不是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表达,恨一个人也不是痛心疾首恨心骨髓的报复,都是在对命运的妥协以及暗化。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显著的特色,首先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笼罩在浓厚的悲剧色彩中,讲述着一个个悲凉的平凡的人的故事,营造了一个阴气森森的地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像在鬼域中进进出出。其次,张爱玲幼年时期接受的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青少年以后又接受了西方教育,两种教育结合,使张爱玲的小说语言灵活多变。最后,张爱玲致力于表达小人物一生的变迁以及朴素的爱情题材。这些成就了张爱玲在我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1 丑陋的父亲形象的现实原因
1.1 梦魇般的童年
首先,张爱玲的文字总是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种傲然、冷漠、苍凉、惨淡,彻底极端且坚决,“她用凌驾在云端看苍生的傲然和冷漠静观事态的故事,描写着人性的虚伪自私,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1]P218。其次,在选定题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男女之情是她全部小说的一大线索,但她不是写爱情的超凡脱俗,而是那种普通的感情纠葛,通俗且不世俗。最重要的是,她几乎所有文章中对父亲的形象都有一种丑化,否定。
艺术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形成张爱玲这些令人难解的独特风格,是与她童年的经历,爱情的坎坷息息相关。
一是来源于张爱玲毫无安全感毫无关爱的童年。张爱玲父母是新旧思想的碰撞,他们的婚姻家庭也是大家族强强联手结合的产物。父母离异前无休止的争吵,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旧社会落寞贵族,嫖妓,吸食鸦片,花灯酒绿,无恶不作,前脚离婚,后脚就娶了姨太太孙用藩,父亲对她的漠不关心导致继母更不把她当人看,平时非打即骂,令张爱玲无法生活就跑去与母亲同住了几天,没想到回来就被孙用藩狠打,打完之后她还恶人先告状,说是张爱玲先打了她,张志沂听后像着了魔一样对张爱玲拳打脚踢,恶语相向,耳朵也差点被打聋,之后父亲把她软禁在楼上的小黑屋里面,在那里,张爱玲得了严重的痢疾,父亲却不予理睬,继续花天酒地,也没有请哪怕一个医生或者佣人看护,不给吃药,张爱玲几次险先死去,最后是弟弟偷偷帮张爱玲逃去了母亲那里。
可张爱玲的生活并没有好转,黄素琼虽然不像父亲那般残忍毒打,可还是恶语相向,毫无关爱,让张爱玲一度怀疑自己的存在,如果说肉体上的伤害可以治愈,那心里上的痛击最为致命。黄素琼宁愿把所有钱都用来旅游,也不管张爱玲一分学费与生活费,最后,张爱玲辗转来到了香港大学,她勤奋学习努力赚钱,得到了一位英国教授的赏识,教授给她赞助了800元的奖学金,也被黄素琼骗走打麻将全部输掉,我想也是这次,敏感无助的张爱玲失去了最后一丝对母爱亲情的幻想,以至于母亲在临死前迫切恳求最后再见一面也被她拒绝。1.2 时局动荡与战争
张爱玲青少年时期,因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思想界一度怀疑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使绝大多数文化界人士如梦初醒,脱离传统经世致用与悲天悯人的思想束缚,开始逐渐关注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得失”[2]P89,正是因为这种潮流,张爱玲的小说更加折射出对现实人生的写照,因其童年诸多的不幸,使其小说中关于父亲形象也更加复杂。张爱玲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的时候,却因为日本侵华而被迫转入香港大学。生活还未稳定,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了,香港沦陷。她的生活再次混乱,被迫辍学,在香港沦陷期间当过伤员的看护,所以她的作品自然而然有一种乱世的无奈与苍凉,小说中也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张爱玲的一生,都在上海、香港、美国之间来回辗转,就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生孤苦无依,颠颠荡荡,无家可归。也许有才学的人内心更为敏感,时局的动荡让她的作品更增添了悲悯与苍凉的气息。
正因为童年父亲形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在张爱玲笔下,父亲永远是冷酷、暴力、猥琐、无能的群体形象,毫无美感,亲情也是有利可图才得以维持,可有可无的牺牲品。这种“反感和暗示”情结,随着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事件越多,不会慢慢淡化,反而更加严重,发展成为作者心底身处回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纵观张爱玲的所有作品,都是从排斥到斥诉,再发展到完全的除去与造势,是一个从怀疑到弑父的报复之旅。2 丑陋的父亲
张爱玲的父亲是典型的封建遗少,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残障,让他沦落为一个苟且偷生的婴孩。生活保障的流失,无任何技能养活自己,只能靠祖上留下的遗产,导致他处处金钱为上,还要伪装自己的高姿态高品质。传统父权至上的封闭,再加上张爱玲与继母的不合,张志祈对她三番五次拳打脚踢,甚至差点聋了死去,这样一个暴力冷酷的父亲,被张爱玲全部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她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也如自己的父亲一样拥有残障去势,暴力冷酷,软弱猥琐,金钱至上的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大致分为四个明显类型:
目 录
引 言 1
1 丑陋的父亲形象的现实原因 2
1.1 梦魇般的童年 2
1.2 时局动荡与战争 3
2 丑陋的父亲 4
2.1 残障去势的父亲 4
2.2 金钱至上的父亲 5
2.3 暴力冷酷的父亲 6
2.4 软弱猥琐的父亲形象 8
3 丑陋的父亲的书写意义 12
3.1 对传统“父亲权威”的解构 12
3.2 丰富了新文学史上的人物画廊 13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大部分人读张爱玲的作品,不言而喻,都会感觉到她的作品有一种旷世自傲的韵味,而是像在凌晨的浓雾里摸索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一片模糊。你能看见那一丁点亮光,却全无朝气。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那种淡淡的丧,爱一个人也不是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表达,恨一个人也不是痛心疾首恨心骨髓的报复,都是在对命运的妥协以及暗化。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很显著的特色,首先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笼罩在浓厚的悲剧色彩中,讲述着一个个悲凉的平凡的人的故事,营造了一个阴气森森的地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像在鬼域中进进出出。其次,张爱玲幼年时期接受的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教育,青少年以后又接受了西方教育,两种教育结合,使张爱玲的小说语言灵活多变。最后,张爱玲致力于表达小人物一生的变迁以及朴素的爱情题材。这些成就了张爱玲在我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1 丑陋的父亲形象的现实原因
1.1 梦魇般的童年
首先,张爱玲的文字总是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种傲然、冷漠、苍凉、惨淡,彻底极端且坚决,“她用凌驾在云端看苍生的傲然和冷漠静观事态的故事,描写着人性的虚伪自私,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1]P218。其次,在选定题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男女之情是她全部小说的一大线索,但她不是写爱情的超凡脱俗,而是那种普通的感情纠葛,通俗且不世俗。最重要的是,她几乎所有文章中对父亲的形象都有一种丑化,否定。
艺术高于生活又来源于生活,形成张爱玲这些令人难解的独特风格,是与她童年的经历,爱情的坎坷息息相关。
一是来源于张爱玲毫无安全感毫无关爱的童年。张爱玲父母是新旧思想的碰撞,他们的婚姻家庭也是大家族强强联手结合的产物。父母离异前无休止的争吵,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旧社会落寞贵族,嫖妓,吸食鸦片,花灯酒绿,无恶不作,前脚离婚,后脚就娶了姨太太孙用藩,父亲对她的漠不关心导致继母更不把她当人看,平时非打即骂,令张爱玲无法生活就跑去与母亲同住了几天,没想到回来就被孙用藩狠打,打完之后她还恶人先告状,说是张爱玲先打了她,张志沂听后像着了魔一样对张爱玲拳打脚踢,恶语相向,耳朵也差点被打聋,之后父亲把她软禁在楼上的小黑屋里面,在那里,张爱玲得了严重的痢疾,父亲却不予理睬,继续花天酒地,也没有请哪怕一个医生或者佣人看护,不给吃药,张爱玲几次险先死去,最后是弟弟偷偷帮张爱玲逃去了母亲那里。
可张爱玲的生活并没有好转,黄素琼虽然不像父亲那般残忍毒打,可还是恶语相向,毫无关爱,让张爱玲一度怀疑自己的存在,如果说肉体上的伤害可以治愈,那心里上的痛击最为致命。黄素琼宁愿把所有钱都用来旅游,也不管张爱玲一分学费与生活费,最后,张爱玲辗转来到了香港大学,她勤奋学习努力赚钱,得到了一位英国教授的赏识,教授给她赞助了800元的奖学金,也被黄素琼骗走打麻将全部输掉,我想也是这次,敏感无助的张爱玲失去了最后一丝对母爱亲情的幻想,以至于母亲在临死前迫切恳求最后再见一面也被她拒绝。1.2 时局动荡与战争
张爱玲青少年时期,因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思想界一度怀疑甚至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使绝大多数文化界人士如梦初醒,脱离传统经世致用与悲天悯人的思想束缚,开始逐渐关注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得失”[2]P89,正是因为这种潮流,张爱玲的小说更加折射出对现实人生的写照,因其童年诸多的不幸,使其小说中关于父亲形象也更加复杂。张爱玲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的时候,却因为日本侵华而被迫转入香港大学。生活还未稳定,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了,香港沦陷。她的生活再次混乱,被迫辍学,在香港沦陷期间当过伤员的看护,所以她的作品自然而然有一种乱世的无奈与苍凉,小说中也表达着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张爱玲的一生,都在上海、香港、美国之间来回辗转,就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生孤苦无依,颠颠荡荡,无家可归。也许有才学的人内心更为敏感,时局的动荡让她的作品更增添了悲悯与苍凉的气息。
正因为童年父亲形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在张爱玲笔下,父亲永远是冷酷、暴力、猥琐、无能的群体形象,毫无美感,亲情也是有利可图才得以维持,可有可无的牺牲品。这种“反感和暗示”情结,随着张爱玲人生经历的事件越多,不会慢慢淡化,反而更加严重,发展成为作者心底身处回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纵观张爱玲的所有作品,都是从排斥到斥诉,再发展到完全的除去与造势,是一个从怀疑到弑父的报复之旅。2 丑陋的父亲
张爱玲的父亲是典型的封建遗少,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残障,让他沦落为一个苟且偷生的婴孩。生活保障的流失,无任何技能养活自己,只能靠祖上留下的遗产,导致他处处金钱为上,还要伪装自己的高姿态高品质。传统父权至上的封闭,再加上张爱玲与继母的不合,张志祈对她三番五次拳打脚踢,甚至差点聋了死去,这样一个暴力冷酷的父亲,被张爱玲全部写进了自己的作品,她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也如自己的父亲一样拥有残障去势,暴力冷酷,软弱猥琐,金钱至上的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父亲形象大致分为四个明显类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