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城镇化中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以秦家沙村为例
人的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政治参与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法律权利意识等方面。通过对秦家沙村人的城镇化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着角色困境、维权意识薄弱、社区归属感缺乏、封建思想残留、行为习惯不文明、就业困境、以及社会保障缺乏七个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人、社区、政府以及社会层面的因素,可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的方法介入以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人的城镇化发展。关键词 人的城镇化,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目 录
1 引言1
2 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2
2.1 主观问题2
2.2 客观问题3
3 人的城镇化中问题产生的原因4
3.1 个人层面4
3.2 社区层面5
3.3 政府层面5
3.4 社会层面6
4 社会工作介入人的城镇化7
4.1 个案工作7
4.2 小组工作8
4.3 社区工作9
4.4 社会行政11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附录:秦家沙村人的城镇化研究访谈提纲16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2016年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57.35%,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增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中,曾经的农民进入了新的环境,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发展较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和学者才开始积极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对人的城镇化做了深入研究。任远(2014)认为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不能只注重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幸福指数,把促进人的发展、增加人的社会福利作为目标[2]。邬巧飞(2015)认为促进人的城镇化建设就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归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阻隔,完善产业结构,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3]。张许颖和黄匡时(2014)认为,推动人的城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口素质、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 [4]。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人的城镇化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政治参与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的构建,消解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法律权利意识等方面融入城镇社会[5]。
目前,我国人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还远远没有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城镇人口相同的待遇,而要想推动人的城镇化的发展,首要任务便是解决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秦家沙村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个渔村,交通便利,共有3000多口人,过去村民产业基本上是以渔业和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村民产业则是以渔业、生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秦家沙村也逐渐步入了城镇化的道路,正处于农转居的过程中,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乡村。本文将以秦家沙村为例,主要通过访谈调查的方法,了解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的助人自助活动,所以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人的城镇化可以有效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2 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在人的城镇化上存在着滞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就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过研究,在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此次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在秦家沙村调查到的结果,将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2.1 主观问题
2.1.1 角色困境
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由传统的农村生活逐渐转变为城镇生活的过程中,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很多村民并不明确自己的角色,使得他们陷入了角色困境。根据邓迭云(2014)等学者提出的角色困境包括主体权利主张能力不足、社会责任实践的缺失以及社会支持网络弱化三个方面的问题[6],此次调查也验证了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存在。
第一,在由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更不知道自己是否行使过主体权利。“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主体权利,更不用说去行使了,不过今年村委会有让我们去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但我根本不认识那些人,都是瞎选的。”(调查对象03,48岁)
第二,很多村民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爱护环境、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与他们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关。“我就知道要爱护环境、遵守法律、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其他的社会责任就不知道了。”(调查对象05,42岁)
第三,很多村民表示虽然自己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支撑,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我的人脉有点窄,认识的人不多,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找不到别人帮助自己,有时候压力比较大,也找不到人来倾诉。”(调查对象01,33岁)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村民表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虽然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生活压力特别大,缺乏娱乐设施可供放松,也没有图书馆类的公共阅读场所可供阅读书籍,增加知识,几乎没有参加过集体活动。另外,有老年人表示缺少娱乐活动,虽然村里有舞蹈队、鼓乐队等娱乐活动,但是参加的人都是中年人,没有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我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待着,有时候也会去看看跳舞的,但是自己年龄大了,不好意思加入她们,那些都是青年人玩的,我们老年人没有什么可以玩的。”(调查对象07,73岁)综上,人的城镇化中可能存在着角色困境的问题,包括村民主体权利和社会责任不清以及社会支持不足三个方面。
2.1.2 维权意识薄弱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农村法制,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改善,村民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加强,大多村民表示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会考虑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有部分村民表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比如,“由于政府要在东边建小区,所以我们家的鱼塘被征收了,我觉得政府给的的补偿费用不合理,但是也没有采取什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调查对象11号,46岁)可见,在人的城镇化中,虽然村民已经意识到了维权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解决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维权意识薄弱。
目 录
1 引言1
2 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2
2.1 主观问题2
2.2 客观问题3
3 人的城镇化中问题产生的原因4
3.1 个人层面4
3.2 社区层面5
3.3 政府层面5
3.4 社会层面6
4 社会工作介入人的城镇化7
4.1 个案工作7
4.2 小组工作8
4.3 社区工作9
4.4 社会行政11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5
附录:秦家沙村人的城镇化研究访谈提纲16
1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2016年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57.35%,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增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中,曾经的农民进入了新的环境,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发展较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和学者才开始积极关注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其中也有部分学者对人的城镇化做了深入研究。任远(2014)认为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不能只注重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幸福指数,把促进人的发展、增加人的社会福利作为目标[2]。邬巧飞(2015)认为促进人的城镇化建设就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和归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阻隔,完善产业结构,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3]。张许颖和黄匡时(2014)认为,推动人的城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口素质、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 [4]。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人的城镇化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培训、政治参与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的构建,消解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法律权利意识等方面融入城镇社会[5]。
目前,我国人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还远远没有实现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城镇人口相同的待遇,而要想推动人的城镇化的发展,首要任务便是解决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秦家沙村是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个渔村,交通便利,共有3000多口人,过去村民产业基本上是以渔业和农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村民产业则是以渔业、生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秦家沙村也逐渐步入了城镇化的道路,正处于农转居的过程中,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乡村。本文将以秦家沙村为例,主要通过访谈调查的方法,了解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方法进行的助人自助活动,所以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人的城镇化可以有效地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
2 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在人的城镇化上存在着滞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就人的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过研究,在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此次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在秦家沙村调查到的结果,将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2.1 主观问题
2.1.1 角色困境
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发展,由传统的农村生活逐渐转变为城镇生活的过程中,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很多村民并不明确自己的角色,使得他们陷入了角色困境。根据邓迭云(2014)等学者提出的角色困境包括主体权利主张能力不足、社会责任实践的缺失以及社会支持网络弱化三个方面的问题[6],此次调查也验证了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存在。
第一,在由村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过程中,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更不知道自己是否行使过主体权利。“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主体权利,更不用说去行使了,不过今年村委会有让我们去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但我根本不认识那些人,都是瞎选的。”(调查对象03,48岁)
第二,很多村民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爱护环境、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与他们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关。“我就知道要爱护环境、遵守法律、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其他的社会责任就不知道了。”(调查对象05,42岁)
第三,很多村民表示虽然自己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支撑,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我的人脉有点窄,认识的人不多,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找不到别人帮助自己,有时候压力比较大,也找不到人来倾诉。”(调查对象01,33岁)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村民表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虽然物质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生活压力特别大,缺乏娱乐设施可供放松,也没有图书馆类的公共阅读场所可供阅读书籍,增加知识,几乎没有参加过集体活动。另外,有老年人表示缺少娱乐活动,虽然村里有舞蹈队、鼓乐队等娱乐活动,但是参加的人都是中年人,没有适合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我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待着,有时候也会去看看跳舞的,但是自己年龄大了,不好意思加入她们,那些都是青年人玩的,我们老年人没有什么可以玩的。”(调查对象07,73岁)综上,人的城镇化中可能存在着角色困境的问题,包括村民主体权利和社会责任不清以及社会支持不足三个方面。
2.1.2 维权意识薄弱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健全的农村法制,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改善,村民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加强,大多村民表示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会考虑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有部分村民表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比如,“由于政府要在东边建小区,所以我们家的鱼塘被征收了,我觉得政府给的的补偿费用不合理,但是也没有采取什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调查对象11号,46岁)可见,在人的城镇化中,虽然村民已经意识到了维权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解决问题,归根究底还是维权意识薄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