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区的形成机制终身学习视角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是当今时代主流的两种教育思想,我国也很重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区成员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理论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对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照应了党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求。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终身学习的视角,从政府、经济、资源以及社区居民这四个驱动力来对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得出要想学习型社区更好地形成与发展,就要以经济为基础,辅之以政府、社会以及个人这三方面的协调合作、相辅相成的观点。关键词 学习型社区,终身学习,形成机制,驱动力
目录
1 引言 1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2
2.1 社区 2
2.2 学习型社区 2
2.3 终身学习理论 3
3 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建设 4
3.1 社区文化发展 4
3.2 社区环境发展 5
3.3 社区居民个体发展 5
4 学习型社区形成的驱动力 6
4.1 政府驱动力 6
4.2 经济驱动力 7
4.3 资源驱动力 7
4.4 社区居民驱动力 8
5 学习型社区的运作路径 9
5.1 政府层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9
5.2 组织层面:加快建设学习型组织 9
5.3 社区层面:加强舆论宣传与氛围营造 10
5.4 个人层面:培养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20世纪有着这两种教育思潮,其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并被广泛流传和认可,这便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他用通才教育的观点阐述了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型社会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础。而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由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正式提出,他认为教育应始终贯穿人的一生,并随着个人各阶段年龄的不同,给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互通有无,因为要想建设学习型社会,就必须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型社区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而终身教育理论只有在学习型社会这一大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其最终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不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因此党也认识到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对我国的重要性。但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学习型社区是第一步,因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社区,而社区又是社区居民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全面的终身教育体制,社区作为切入点是再合适不过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不但能满足社区居民自主学习以及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更好的贴合终身教育体制。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终身学习视角对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进行分析,所谓终身学习,其实就是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上的升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可以看作是被教育者到教育主体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在学习型社区形成的研究分析中,能对我国实际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些细微的帮助,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习型社区发展,从而达到构建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学习型社区的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学习型社区形成与否直接能影响到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快慢,同时学习型社区也是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对学习型社区形成的研究对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2.1 社区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提出,他出版的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就使用了“gen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社区的特征是亲密无间、与世隔绝、排外的共同生活,而社会的特征是更多的理智与工于心计,虽然滕尼斯最早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帕克(1936)这样界定社区的定义,他指出,被接受的社区的本质特征包括:“(1)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2)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完全扎根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3)社区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从帕克对社区的界定可以看出,这时已将社区的定义划为三个核心点。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1955)在《社区的定义:共识的领域》一文中对社区的94个定义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归纳出社区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一个特定的地点、共同的关系和社会互动。迄今为止,虽然社区的定义还在不断地发展,但至少社区的定义包括三个共同要素,即地域性、社会互动与共同的联系纽带。
由上可见,“社区”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只有“社会”一词,而没有“社区”这一概念。在19世纪30年代,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将“社区”这一概念带入国内,费孝通先生将英文单词“community”译为“社区”,他对社区是这样认为的,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一般而言,社区的构成有六个基本要素:“一是一定数量的居民;二是一定的区域;三是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四是特定的文化;五是共同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六是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构。基于上述社区构成的这六个基本要素,笔者大致对社区进行一个概括,所谓社区就是指聚集在特定区域内拥有共同的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的居民,在共同的文化特质下一起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2 学习型社区
关于学习型社区,其实就是学习型社会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同时学习型社区也是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新概念。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对学习型社区这样界定:学习型社区是指那些认同并理解学习在社区繁荣、社区稳定以及个体幸福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地区。他们能够充分调动、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人力、物质以及资金资源以挖掘所有市民的潜能。而学习型社区则是指那些城市、城镇或者是地区,他们超越了自己为那些有要求的人提供教育与培训的法定责任,通过提供各种设施,积极地扩大终身学习机会,创建了充满活力的、参与性的、具有文化意识的人性环境,从而促进所有市民潜能的发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8)对学习型社区这样界定:学习型社区即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机会的地区,目的是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形成价值观,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增进社会的整合和凝聚力。
上述是国外机构对学习型社区概念的定义,因为国外对学习型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我国对学习型社区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末,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型社区的探索提供了资料来源。陈乃林教授就从学习型社区的内涵方面谈到,学习型社区以终身学习体系为基础,满足社区成员学习需求,促进社区全面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厉以贤教授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权利与需求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社区。
目录
1 引言 1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2
2.1 社区 2
2.2 学习型社区 2
2.3 终身学习理论 3
3 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建设 4
3.1 社区文化发展 4
3.2 社区环境发展 5
3.3 社区居民个体发展 5
4 学习型社区形成的驱动力 6
4.1 政府驱动力 6
4.2 经济驱动力 7
4.3 资源驱动力 7
4.4 社区居民驱动力 8
5 学习型社区的运作路径 9
5.1 政府层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9
5.2 组织层面:加快建设学习型组织 9
5.3 社区层面:加强舆论宣传与氛围营造 10
5.4 个人层面:培养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20世纪有着这两种教育思潮,其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并被广泛流传和认可,这便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他用通才教育的观点阐述了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型社会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础。而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由保罗朗格朗在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正式提出,他认为教育应始终贯穿人的一生,并随着个人各阶段年龄的不同,给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互通有无,因为要想建设学习型社会,就必须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学习型社区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而终身教育理论只有在学习型社会这一大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其最终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不断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因此党也认识到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对我国的重要性。但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形成学习型社区是第一步,因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社区,而社区又是社区居民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全面的终身教育体制,社区作为切入点是再合适不过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不但能满足社区居民自主学习以及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更好的贴合终身教育体制。本文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终身学习视角对学习型社区的形成进行分析,所谓终身学习,其实就是在终身教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概念上的升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可以看作是被教育者到教育主体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在学习型社区形成的研究分析中,能对我国实际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些细微的帮助,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习型社区发展,从而达到构建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学习型社区的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学习型社区形成与否直接能影响到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快慢,同时学习型社区也是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对学习型社区形成的研究对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2.1 社区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提出,他出版的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就使用了“gen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社区的特征是亲密无间、与世隔绝、排外的共同生活,而社会的特征是更多的理智与工于心计,虽然滕尼斯最早提出了社区这一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帕克(1936)这样界定社区的定义,他指出,被接受的社区的本质特征包括:“(1)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2)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完全扎根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3)社区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从帕克对社区的界定可以看出,这时已将社区的定义划为三个核心点。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1955)在《社区的定义:共识的领域》一文中对社区的94个定义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归纳出社区的三个核心要素。即一个特定的地点、共同的关系和社会互动。迄今为止,虽然社区的定义还在不断地发展,但至少社区的定义包括三个共同要素,即地域性、社会互动与共同的联系纽带。
由上可见,“社区”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只有“社会”一词,而没有“社区”这一概念。在19世纪30年代,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将“社区”这一概念带入国内,费孝通先生将英文单词“community”译为“社区”,他对社区是这样认为的,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一般而言,社区的构成有六个基本要素:“一是一定数量的居民;二是一定的区域;三是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四是特定的文化;五是共同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六是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机构。基于上述社区构成的这六个基本要素,笔者大致对社区进行一个概括,所谓社区就是指聚集在特定区域内拥有共同的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的居民,在共同的文化特质下一起生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2 学习型社区
关于学习型社区,其实就是学习型社会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同时学习型社区也是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新概念。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对学习型社区这样界定:学习型社区是指那些认同并理解学习在社区繁荣、社区稳定以及个体幸福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地区。他们能够充分调动、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人力、物质以及资金资源以挖掘所有市民的潜能。而学习型社区则是指那些城市、城镇或者是地区,他们超越了自己为那些有要求的人提供教育与培训的法定责任,通过提供各种设施,积极地扩大终身学习机会,创建了充满活力的、参与性的、具有文化意识的人性环境,从而促进所有市民潜能的发挥。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8)对学习型社区这样界定:学习型社区即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机会的地区,目的是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形成价值观,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增进社会的整合和凝聚力。
上述是国外机构对学习型社区概念的定义,因为国外对学习型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早,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先进的,我国对学习型社区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末,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型社区的探索提供了资料来源。陈乃林教授就从学习型社区的内涵方面谈到,学习型社区以终身学习体系为基础,满足社区成员学习需求,促进社区全面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厉以贤教授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权利与需求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社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