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辋川集看王维仕与隐的矛盾心理

摘 要 王维诗歌以清空宁静的风格著称,其中的表达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奠定诗人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其中《辋川集》二十首整体风格静谧空远,艺术纯熟,反映出诗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后的心灵印迹。文章就以《辋川集》为研究对象,以王维仕与隐为视角。首先对王维《辋川集》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另一方面是社会风气与经济因素。其次主要阐述的是王维在辋川所做之诗中仕与隐矛盾性的表现,在分析仕与隐矛盾性表现时结合了他的具体作品,来体现诗人因为个人理想或者家庭因素等诸多原因,不得全身而退在仕与隐之间的挣扎。最后是分析了仕隐心态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和佛禅诗之中,本文以此展开论述。
目 录
引 言 1
1《辋川集》的创作背景 2
1.1 王维家庭背景及人生经历 2
1.2 社会风气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3
2 王维仕与隐矛盾性的表现 4
2.1 积极入世与仕途坎坷的矛盾 4
2.2 归隐山林与被迫出仕的矛盾 5
2.3 苟且营生与道德谴责的矛盾 6
3 仕隐心态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8
3.1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8
3.2 对王维佛禅入诗的影响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本文以王维仕隐关系为视角,分析《辋川集》中的仕隐心态。王维的一生看似很圆满,实则不然。虽然年少成名,但好景不长,从第一次被贬开始王维的政治生活就磨难多多,对王维济世之心打击极大而政治抱负也开始慢慢冷却。王维早年入仕,为官经历丰富,虽然因为济世的儒家理想一生为官,但是他还是更喜欢归隐的生活,《辋川集》就写于他在辋川隐居的那段时间,然而王维仕隐的亦官亦隐看似很惬意,但是那些只是表象,实际上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有很多矛盾痛苦,只是他从不把它们真诚地表现出来。
王维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了解决自身仕与隐的矛盾,解脱自己的内心痛苦,给灵魂有安顿之所,从儒家、佛家等诸多学说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成分,为自己的行为与生存找到依据。“无可无不可”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他多灾多难和充满痛苦的一生,使他的山水田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诗也呈现出一种物我一体的和谐美。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学界对王维的思想进行分析。五六十年代,学界对王维的人生进行前后分期研究,早期王维胸怀报国之志思想积极进步,后期王维的诗歌则表现出佛禅避世的消极思想。九十年代,学者开始从新审视王维的诗歌创作,对《辋川集》的研究涉及领域更广,到了现代,对《辋川集》的研究日渐升温。
1《辋川集》的创作背景
孟子有言:“读其文,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1]P190因此,从王维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诗人的仕途艰难、命运多舛,政治上的一次次的打击使诗人对辋川隐逸生活很是看重。而从社会风气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很盛行隐逸思想,从经济因素方面了解到诗人的经济状况和对他仕隐心态有着重要影响。这章节从个人和社会两大方面去了解《辋川集》的创作背景,更加能细致的理解他那卓而不群的辋川山水诗歌创作。
1.1 王维家庭背景及人生经历
王维出生在小官吏家庭,属于下层庶族阶级,其祖父辈都没身居高位的人,
王维从小就天资过人,在诗、画、乐方面更是得心应手,所以王维在十五岁时就离家谋取求仕途,这一时期的他是一位有着儒家济世理想的年轻人,并在开元九年高中进士,在仕途上可谓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志气昂扬,写下了许多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诗作,王维第一次被贬是在他为太乐丞时,罪名是他在彩排《五方狮子舞》的时候,私自看伶人舞黄狮子。“黄”和“皇”谐音,意味着至尊,黄狮子只有在皇上到场的情况下才可以舞动。就这样初涉官场还不懂得人心险恶的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样的落差给王维在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在王维对官场心灰意冷、不抱希望的时候,三十五岁的王维得知严明正直的张九龄出任宰相,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刻给张九龄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他,为国家效力的愿望。张九龄对于这一不可多得的人才马上提拔,让他担任右拾遗。王维不负他的期望,为官之路一帆风顺,后成为张九龄的左膀右臂,然而此时的张九龄被贬官。张九龄失势后,王维随之调离京城去凉州当监察御史。当王维再次被调回长安时却发现,这再也不是他以前所熟悉的长安城了。李林甫口蜜腹剑、只手遮天,大臣们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王维在经历了人生无常后对官场心灰意冷,也不怎么关心官场上的事了。从此后他有事上朝无事便还家,抽空作作画儿,钻研钻研佛学,把辋川作为他的心灵栖息地和挑花源,越来越留恋此地。他经营多年,精心设计了二十处游址,和好朋友裴迪以每一处景点为名作诗,并把这些诗集结成册,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山水诗集《辋川集》。
王维的母亲对他在佛禅方面的影响很大,因为其母痴迷佛禅,性格喜静,所以在他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兄妹都信仰佛教。王维选择辋川作为隐居的原因多半是为了母亲,首先辋川在地理位置上很优越,“蓝田辋川在距离长安比较近而且幽静,佛教氛围很浓厚满足了王维和母亲奉佛的宗教信仰的需要,能实现自己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和方便看望母亲”。[2]P3其次,蓝田的辋川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地理地貌可以满足诗人的多种审美需要,在这里有栾家濑、金屑泉、柳浪、茱萸沜、白石滩、欹湖、辛夷坞、竹里馆等各具特色的风景。
1.2 社会风气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王维处在唐朝的开元年间,当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感召下,这一时期的士人的入士情绪高涨,与同时期的任何一位拥有着建功立业愿望的诗人一样,王维也怀着这这样的理想与抱负,在盛唐时代风气的滋养下,早期王维的诗作都是积极向上充满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因为当时的社会造就的他诗歌风格。
当时的社会盛行这一种隐逸的风气,首先是受到前人隐逸之风的影响,在唐代的文人之中普遍都是崇尚隐逸的,并把这种隐逸情怀当成一种节气的展现。其次是当时的政府对隐逸之士很是支持,更是助长了文人的向往归隐的风气,青年时期的王维便对归隐生活有了向往这跟当时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
另外,经济条件也是影响王维隐逸心态的重要原因,王维作为一个下极的官员,在其为官期间没有多余的财力能支撑诗人长期的隐居生活,实际上在王维多次仕隐抉择之中,经济因素都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在《与魏居士书》一书中王维的“无可无不可”思想,一方面强调的是君子忠君爱国和济世为重。另一方面,从“不废大伦”的思想出发又提出“长林丰草”与“官署门阑”无异,这种无往而不适的观点,表达了世人不一定要通过隐居山林来证明自身节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