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人物形象分析研究(附件)
摘 要《论语》作为中国古典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甚至在后世被冠以“孔圣人”的称号,同样具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进行研究,从思想、教育、政治和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孔子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总结和归纳,力求将孔子形象完整且生动真实的进行还原。并对《论语》中描写孔子形象所用的手法进行探究,对孔子思想带给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发进行剖析和总结。
目 录
1 引言 1
1.1 孔子人物形象研究概况 1
1.2 《论语》研究概况 1
2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描述 3
2.1 思想大家 3
2.1.1 以仁为本,言行合一 3
2.1.2 践行伦理纲常,重秩序道德 4
2.2 教育大家 4
2.2.1 学识渊博,好学不倦 4
2.2.2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5
2.3 政治大家 7
2.3.1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7
2.3.2 理想坚定,知其不可而为之 7
2.4 人生智者 7
2.4.1 洞察人生,豁达淡然 7
2.4.2 至情至性,敢怒敢骂 8
3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表现手法 9
3.1 动态描写 9
3.2 静态描写 10
4 《论语》中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1
4.1 做人的启示 11
4.2 现代政治的启示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引言
1.1 孔子人物形象研究概况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关于孔子的生卒年份,据《公羊传》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两种说法仅相差一年,不必过于执拗。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终年七十有二。孔氏家族的先人孔父嘉当时是宋国的宗亲贵胄,但到了孔子这一辈已是家势衰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遂改姓为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父嘉后代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丘。”[1]P1孔子也就因此成为了鲁国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儒学,兴私塾,年轻时曾于老子处受业,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并于晚年修订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将孔子与一众弟子的所言所行进行记录和整理,并以此编成《论语》。中国古代将孔子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在其所处的时代被公认为学界泰斗,并在后世被统治阶层冠以孔圣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等称号。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2 《论语》研究概况
唐明贵认为:“我国近年来对于《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的编撰者、历代注本、历史影响、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以及海外传播等方面。”[2]P2
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不同时期也各具特点。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百姓布衣,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解读孔子。孔子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要为纷繁复杂、形态各异的孔子形象追根溯源,《论语》定然是最全面最真实的依据。《论语》既有对孔子言语的记录,也有对孔子事迹的描述。较为全面地将孔子的伦理道德宗旨、教育理念以及政治主张体现出来。《论语》中孔子的所言所行一向都被认为是有关孔子最详尽的著作,是我们刻画孔子人物形象的根本依据。
对于《论语》和孔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孔子和儒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孔子研究院。从古至今相关文献也可谓不胜枚举。如刘宝楠所著《论语正义》,陈景磐所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齐鲁出版社的《孔子家语通解》等。都是我国在《论语》和孔子人物形象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通过对论语的研究,人们总结出孔子的形象: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以学为乐、谨言慎行、因材施教的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进行研究,从思想、教育、政治以及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孔子的形象进行刻画,力求将孔子形象完整且生动真实的进行还原。
2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描述
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有多面性,孔子亦是如此。本章通过研究《论语》,从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人生智者四个角度来对孔子形象进行刻画。
2.1 思想大家
2.1.1 以仁为本,言行合一
章俐认为“作为孔子思想的中心和精髓,也是儒家学派中最高层次的境界,“仁”占据了孔子思想的很大比重。”[3]P1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将“仁”置于最首,《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孔子的“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是的准绳,是对他人的尊敬、关爱和帮助。
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仁”,《论语?颜渊》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P17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克己复礼”是通往“仁”之境界的必经之路。克己复礼,仅仅把礼作为准则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克己,要无时无刻不克制自己,不去做出失于礼节的举动。孔子认为礼节不能流于形式和表面,要发自内心的重视礼,践行礼。“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4]P8(《论语?八佾》)孔子曾对弟子樊迟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这里的“先难而后获”有不同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说仁慈的人都会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成果。第二层意为有困难自己先上,有收获却让别人先上。即“先人后己”为仁。作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孔子认为仁者不能不劳而获或者获大于劳。《论语?颜渊》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史记》有载,司马牛乃孔子门生,他“言多且躁”。[5]P9因此当他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时,孔子告诫他仁者说话是慎重的。仁者要言行合一,要寡言多做,谨言慎行。 《论语?卫灵公》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生命于孔子固然可贵,但“仁”比之于生命更加可贵。从《论语》中众多关于“仁”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仁”做出了相当丰富的阐述。譬如“克己复礼为仁”“先人后己为仁”“谨言慎行为仁”以及“杀身以成仁”。孔子所讲的“仁”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历程,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做起,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2.1.2 践行伦理纲常,重秩序道德
伦理道德思想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所构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数千年以来都被中国人认为是生活与社会规则的典范。直至今日,虽然一些思想已经有了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来讲,大多数主张依然符合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要庄重,要重道德尽忠信,交诤友不交佞友,要积极改正自身的错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一生以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其保证就是每一个人的遵纪守法。”[6]P5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一问题。孔子认为统治阶层应“以德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统治阶层施行德政仁政,百姓群臣就会拥护你,像星辰一样环绕于你。
目 录
1 引言 1
1.1 孔子人物形象研究概况 1
1.2 《论语》研究概况 1
2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描述 3
2.1 思想大家 3
2.1.1 以仁为本,言行合一 3
2.1.2 践行伦理纲常,重秩序道德 4
2.2 教育大家 4
2.2.1 学识渊博,好学不倦 4
2.2.2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5
2.3 政治大家 7
2.3.1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7
2.3.2 理想坚定,知其不可而为之 7
2.4 人生智者 7
2.4.1 洞察人生,豁达淡然 7
2.4.2 至情至性,敢怒敢骂 8
3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表现手法 9
3.1 动态描写 9
3.2 静态描写 10
4 《论语》中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1
4.1 做人的启示 11
4.2 现代政治的启示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引言
1.1 孔子人物形象研究概况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关于孔子的生卒年份,据《公羊传》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两种说法仅相差一年,不必过于执拗。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终年七十有二。孔氏家族的先人孔父嘉当时是宋国的宗亲贵胄,但到了孔子这一辈已是家势衰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遂改姓为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父嘉后代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丘。”[1]P1孔子也就因此成为了鲁国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儒学,兴私塾,年轻时曾于老子处受业,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并于晚年修订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将孔子与一众弟子的所言所行进行记录和整理,并以此编成《论语》。中国古代将孔子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在其所处的时代被公认为学界泰斗,并在后世被统治阶层冠以孔圣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等称号。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2 《论语》研究概况
唐明贵认为:“我国近年来对于《论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的编撰者、历代注本、历史影响、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以及海外传播等方面。”[2]P2
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不同时期也各具特点。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百姓布衣,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解读孔子。孔子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要为纷繁复杂、形态各异的孔子形象追根溯源,《论语》定然是最全面最真实的依据。《论语》既有对孔子言语的记录,也有对孔子事迹的描述。较为全面地将孔子的伦理道德宗旨、教育理念以及政治主张体现出来。《论语》中孔子的所言所行一向都被认为是有关孔子最详尽的著作,是我们刻画孔子人物形象的根本依据。
对于《论语》和孔子人物形象的研究,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孔子和儒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孔子研究院。从古至今相关文献也可谓不胜枚举。如刘宝楠所著《论语正义》,陈景磐所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齐鲁出版社的《孔子家语通解》等。都是我国在《论语》和孔子人物形象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果。通过对论语的研究,人们总结出孔子的形象: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以学为乐、谨言慎行、因材施教的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进行研究,从思想、教育、政治以及人生观四个方面对孔子的形象进行刻画,力求将孔子形象完整且生动真实的进行还原。
2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描述
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有多面性,孔子亦是如此。本章通过研究《论语》,从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人生智者四个角度来对孔子形象进行刻画。
2.1 思想大家
2.1.1 以仁为本,言行合一
章俐认为“作为孔子思想的中心和精髓,也是儒家学派中最高层次的境界,“仁”占据了孔子思想的很大比重。”[3]P1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将“仁”置于最首,《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孔子的“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是的准绳,是对他人的尊敬、关爱和帮助。
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仁”,《论语?颜渊》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P17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克己复礼”是通往“仁”之境界的必经之路。克己复礼,仅仅把礼作为准则是不全面的,更重要的是克己,要无时无刻不克制自己,不去做出失于礼节的举动。孔子认为礼节不能流于形式和表面,要发自内心的重视礼,践行礼。“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4]P8(《论语?八佾》)孔子曾对弟子樊迟说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这里的“先难而后获”有不同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说仁慈的人都会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成果。第二层意为有困难自己先上,有收获却让别人先上。即“先人后己”为仁。作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孔子认为仁者不能不劳而获或者获大于劳。《论语?颜渊》有: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史记》有载,司马牛乃孔子门生,他“言多且躁”。[5]P9因此当他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时,孔子告诫他仁者说话是慎重的。仁者要言行合一,要寡言多做,谨言慎行。 《论语?卫灵公》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生命于孔子固然可贵,但“仁”比之于生命更加可贵。从《论语》中众多关于“仁”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仁”做出了相当丰富的阐述。譬如“克己复礼为仁”“先人后己为仁”“谨言慎行为仁”以及“杀身以成仁”。孔子所讲的“仁”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生命历程,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做起,最终达到“仁”的境界。
2.1.2 践行伦理纲常,重秩序道德
伦理道德思想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所构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数千年以来都被中国人认为是生活与社会规则的典范。直至今日,虽然一些思想已经有了其历史局限性。但从总体来讲,大多数主张依然符合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要庄重,要重道德尽忠信,交诤友不交佞友,要积极改正自身的错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一生以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为理想。他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其保证就是每一个人的遵纪守法。”[6]P5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一问题。孔子认为统治阶层应“以德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统治阶层施行德政仁政,百姓群臣就会拥护你,像星辰一样环绕于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