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笔调下的孤独叙事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为例

摘 要余华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文学成就颇高。《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余华创作风格转型的过渡作品,实现了从暴力叙事向温情叙事的转变过程,但作为转型的第一部作品,其中的先锋色彩还是未褪去,作品中更是充斥着浓郁的孤独色彩。我的论文通过分析孤独与作家创作的关系,以及通过《在细雨中呼喊》人物情感体验对孤独进行分类,旨在研究这部作品中余华是如何用先锋式的创作手法来对孤独进行叙述的。
目 录
绪论 1
1文学艺术中孤独的多样表现 2
1.1孤独的多样性 2
1.2孤独与余华创作 3
2文本描绘中孤独的类型表现 6
2.1感知不到的家庭关怀 6
2.2满足不了的人性欲望 7
2.3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7
2.4困顿迷惘的生存处境 8
3先锋色彩下的孤独叙事方式 9
3.1穿梭交叠的孤独—时间叙事 9
3.2拆分重组的孤独—回忆叙事 9
3.1渲染逼真的孤独—意象叙事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 言
孤独一词最早用在医学中,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随着1973年罗伯特?韦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的文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孤独这一概念,对于孤独的解读也是从多方面展开的,涉及各个领域。目前来说对于孤独的解释最为全面的观点是李传银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或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者在众皆欢乐的热闹社交场合而仍深感孤独,也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在孤独心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 [1]P86
就作品中运用先锋叙述孤独的独特性,本篇论文从文学、文本、先锋叙事三个方面来看孤独是如何呈现的。文章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第一章文学艺术中孤独的多样表现论述时主要结合孤独的多样性和孤独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来对孤独进行分析。第二章以《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为主线来对作品中的孤独分类叙述,选其中每种类型的典型人物展开论述。第三章分析作者在文本中是如何利用先锋的方式叙述孤独的。 1 文学艺术中孤独的多样表现
日本诗人原朔太郎在诗集《吠月》中有一篇叫做《丧家之犬》,他把人们的孤独比喻成一只丑陋的小狗,它总是像影子一样跟在人们的身后,使人们很难摆脱它。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他便处在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 [2]P8
1.1 孤独的多样性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3]P103这可谓是很好的诠释了孤独,既有概念上的解释,又有意境上的解释。作家仿佛生来就是孤独的,不然怎么会创造出那么多令人读之动容,想之深思的文学作品。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才创作出各种各样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孤独历来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我们所熟知的许多作品当中都带有孤独特色。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因为成长经历产生的孤独。著名作家莫言的成功和他的成长经历是离不开的,因为文革的影响,五年级没读完他就回家被村里派的放牛,每天陪伴他的除了牛群还有无人诉说的孤独,他为了排解孤独就开始在放牛的时候读书,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是孤独成就了莫言,同样的莫言也享受孤独带给他的创作灵感。
第二类是缺失父爱母爱产生的孤独。张爱玲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大家庭里,但家里父亲思想陈旧、沉溺于烟色酒榻之中,母亲眼高心广、追求自由,这样两个性格格格不入的人注定无法在一起携手终生,张爱玲的母亲后来出国留学,对于年幼的张爱玲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虽然她曾说“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4]P46但是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离去以及从小没有母亲陪伴长大这件事对于张爱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她的作品《金锁记》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母亲形象曹七巧, 曹七巧因为自己年轻时命运的不幸,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金钱上,长此以往彻底变成了金钱的依附者,为了不让儿子娶亲、女儿出嫁来耗费她的积蓄,她宁愿用鸦片把儿子留住,用流言蜚语把女儿捆绑,就这样她禁锢了她自己的一双儿女,剥夺了他们的幸福和自由。张爱玲因为对母亲的成见,在她笔下的作品中都冷漠的将母子关系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张爱玲的一生无疑是孤独的,文如其人,她的作品中人物也是何其孤独,要不她怎么会把生命比作是爬满虱子的一袭华美衣袍,她的人生经历丰富,却没逃过孤独终老的命运。
第三类是自身所具有的孤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是顾城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城被称为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但他的诗歌中却有着一股淡淡的忧伤,顾城在更多人的印象是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他在很小的时候总喜欢对着镜子看自己,不喜欢参与到其他孩子的游戏中,比起和其他人在一起他更喜欢做的事是一个人看书看蚂蚁,他博览群书,喜欢讲故事但又不喜欢在人群中讲故事,于是便借着创作来排解这种渴望讲又不愿在人群中讲的孤独。
第四类是在社会团体中遭到冷落、背叛等不友好体验或自己无所适从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孤独。社会团体相处中由于人们自身都具有不同的个性,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多少有些摩擦。彼此相处融洽的两个人都比较依赖信任对方,一旦有一方背叛,另一人将承受很大的打击,并且在之后与人相处中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别人,在团体或社会中经历过这些不友好的体验人就会产生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仅是独处时,甚至在人很多的场合也会不由得感到孤独。
1.2孤独与余华创作
文学创作,作家或多或少地会将个体自我投射进文本中,进而反映作家的创作需求和目的。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设想自己属于某种“既非现实个人也非作品人物的特殊角色,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时而化身为作品人物,时而索性抽身出来充当旁观者”。[5]P73艺术的本源在于日常的社会与生产实践中,作家创作与自身的经历生活体验相关,作家经过加工再塑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作品。
余华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和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余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照料余华,比他年长的哥哥也经常 欺负他,余华在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里回忆到“两个人打架,一打架我就吃亏,吃了亏就哭,我长时间地哭,等着我父母回来,让他们惩罚我哥哥。这是我最疲倦的时候,我哭的声音都沙哑后,我的父母还没有回来,我只好睡着 了。” [6]P2从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童年时候经常遭到哥哥的暴力对待以及心理的压抑无处诉说,缺少家庭陪伴的这段记忆在他长大后也是很难忘却的。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段成长经历为他带来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认为如果得不到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强烈的感到孤独,正是因为在余华的童年经历中缺乏这些使他感到一种深深地孤独感,因此他把这种孤独体验融入到了作品当中,他小说中的孩童身世都比较凄惨,有的是孤儿,有的是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有的尽管家庭完整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71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