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叛逆

摘 要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的诗词曾被历代文人所赞赏,与李清照的词并称“宋代文学的双璧”。朱淑真从小受到宋代理学的戕害,不甘心屈服于封建礼教的她勇敢的立足于时代的先锋,在诗词当中大胆的抒发自己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之情。本文从朱淑真的诗词作品中分析其叛逆的形成、叛逆的展露以及叛逆的现实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朱淑真诗词中的叛逆原因 2
1.1 封建理学的囚禁 2
1.2 言行大胆的性格 3
2 朱淑真诗词中的叛逆展露 4
2.1 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质疑 4
2.2 对爱情的叛逆追求 5
2.2.1 反叛封建婚姻 6
2.2.2 追求理想之爱 7
3 朱淑真诗词中的现实意义 9
3.1 以情反理,肯定自我 9
3.2 拒绝包办,崇尚爱情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 言
朱淑真是一位通经史,晓音律,能诗善画,多才多情的女子,因为封建婚姻制度导致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婚后兴趣不同,生活缺乏乐趣,使朱淑真抑郁而终。生活在盛行理学的时代,她从小受到理学思想的毒害,于是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抒发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之情,表达对家庭的不满之情,以及自己对美好爱情理想婚姻的叛逆追求。
通过阅读朱淑真的作品,我认为她是一位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敢于追求光明的女性,是一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显示自我生命价值的叛逆女性。她是理想之爱的追求者,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她的这种叛逆不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上,还将这种叛逆写在自己的诗词作品当中。在她留下的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大胆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冲破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敢于对传统女性角色质疑,敢于追求理想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朱淑真活着的时候,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欣赏她,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她的心思和远大志向也是不理解,不支持,以至于朱淑真死后,她的作品也随她消失,如果不是爱好者的收藏,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佳作。
1 朱淑真诗词中的叛逆原因
文学家在创作作品时会根据个人的写作风格来进行创作,环境、政治以及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都会影响文学家的创作风格。毫无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例外,在朱淑真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被影响的因素。从过去到现在,女性同胞们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一切的封建礼教都成为了禁锢女性思想的牢笼,进而使女性逐渐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出现反抗,朱淑真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束缚女人的“三从四德”观念禁锢在属于女性的狭小天地之中,所以她只能以她的才华来冲破桎梏,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与强大的世俗礼教对抗,将这种反抗融入在自己的诗词当中。
南宋时代,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要求人们恪守封建道德,尤其是束缚女性群体,朱淑真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封建理学的囚禁对朱淑真的创作内容有着一定的影响,预示着朱淑真诗词当中会产生叛逆。再加上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家境十分富裕,父母的宠爱也使得朱淑真养成了任性、大胆的性格,她敢于质疑沉淀已久的封建礼教制度,从而也预示着朱淑真诗词中的出现叛逆。
1.1 封建理学的囚禁
朱淑真生活的南宋是纯理性的社会,宋明理学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个体意识的禁锢也是十分明显的。而封建理学就像是一个铁笼,将女性狠狠地关押在里边,无法挣脱。无论是从观念上,思想上,还是社会地位,女性都是封建理学的受害者。在观念方面,女性时时刻刻遵循着“三从四德”“贞洁观”等;在行为方面,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相夫教子”;在思想方面,她们甘愿忍受社会的不公,认同男权社会。生活在宋明理学社会下的人们都在遵守封建礼教制度,但朱淑真却是一个另类,在这个看似无法挣脱的铁笼里拼命反抗。因此,封建理学的囚禁促使着朱淑真叛逆反抗,从而进一步可见她的诗词中充满了叛逆,竭力挣脱社会理念的束缚,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情。
封建理学扼杀着人们的欲望,强调妇女的贞洁观,只许男人三妻四妾,却不允许女子有自己的心上人,这就导致妇女的地位低下。在家庭、婚姻、生活当中,女性没有自由,只是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切事情都得听从男人的安排。所以在封建道德的压迫下,朱淑真不甘心忍气吞声,用丰富而细腻的笔触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反抗这种封建理学的囚禁,于是在她留下的三百多首作品当中,既打破了封建礼教对传统女性的束缚,又大胆的从诗词中表达叛逆,表达女性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
1.2 言行大胆的性格
朱淑真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所处环境也是无忧无虑的,再加上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使她养成了言行大胆、任性的性格。孔祥云在《千声落叶断肠听》中谈到:朱淑真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愁善感和恃才自高[1]P21,而在她的作品中明显的可以感到恃才自高的性格预示着朱淑真叛逆的形成。
虽然朱淑真的叛逆作品为数不多,但却能够引人注目,每个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多样的,朱淑真拥有着温柔的外表,但内心却很执拗。一首《秋日述怀》写出了朱淑真个性的执着、大胆的性格。“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我因无好况,挥断五湖秋”[2]P95。在朱淑真看来,妇女虽然容易流眼泪,但在流眼泪的同时也要看看这个人值不值得让她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面,她才会将封建礼教的可怕书写在诗词当中,从而暗示着朱淑真诗词中的叛逆形成。
拜月亭前梧叶稀,穿针楼上觉秋迟。
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2]P85
这首诗也可以看出这位女诗人性格大胆的一面。人们在写七夕时无非是祈求有一个好姻缘,无论如何,织女也是传说中的一位神仙,只有朱淑真敢于在诗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心思。可见朱淑真是一个言行大胆,拥有真性情的人。在这首诗中,她说在七夕的夜晚,女孩都在忙着拜月,祈求织女可以赐给她们一段幸福美好的姻缘,可实际上,织女自己正在忙着与牛郎约会恩爱呢,自己都顾不来,哪有工夫给你们赐姻缘呢?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哪一个女子可以说出这种话来,可见朱淑真确实是言行大胆的女子。
文学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本人的主体意识,诗词也就更不例外了。朱淑真的个性意识非常强烈,她心中的理想婚姻和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因此她将把对封建不满写入自己的作品当中,敢于质疑封建礼教制度,敢于打破社会的不公。言行大胆的性格驱使着她将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悲惨女性明目张胆的写在诗词中,大胆的讽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使得朱淑真的诗词中出现了叛逆。 2 朱淑真诗词中的叛逆展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0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