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蚬蚬汁的醒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河蚬 1
1.2 酒对人体的影响 1
1.3 天然醒酒物醒酒机理研究 2
1.3.1 肠胃吸收抑制剂 2
1.3.2 代谢增强剂 3
1.4 天然产物保肝作用研究 3
2 材料与方法 4
2.1 实验材料 4
2.2 实验动物 4
2.3 实验试剂 4
2.4 实验设备与仪器 4
2.5 蚬汁样品的制备 5
2.6 蚬汁的醒酒作用 5
2.6.1 小鼠醉酒模型的建立 5
2.6.2 小鼠翻正反射实验 5
2.6.3 小鼠血清中乙醇含量测定 5
2.7 蚬汁醒酒作用机理 6
2.7.1 小鼠肝匀浆的制备 6
2.7.2 小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测定 6
2.7.3 小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测定 7
2.8 蚬汁保肝作用 7
2.8.1 小鼠酒精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7
2.8.2 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8
2.8.3 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8
3 结果与分析 9
3.1 蚬汁的醒酒作用 9
3.1.1 不同灌酒剂量对小鼠醉酒情况影响 9
3.1.2 不同灌胃剂量蚬汁对小鼠醉酒时间的影响 10
3.1.3 蚬汁对小鼠血清中乙醇含量的影响 10
3.2 蚬汁醒酒作用机理 11
3.2.1 蚬汁对小鼠酒后肝中乙醇脱氢酶活力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3.2.2 蚬汁对小鼠酒后肝中乙醛脱氢酶活力的影响 11
3.3 蚬汁保肝作用 12
3.3.1 蚬汁对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12
3.3.2 蚬汁对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12
结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属瓣腮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目(Heterodonta) ,蚬科(Corbicu-lidae) ,蚬属(Corbicula ),又被叫做黄蚬、金蚶、扁螺等,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海之中,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河蚬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肉可鲜食,亦可入药[1]。《本草纲目》中记载:“蚬主治时气,开胃,通乳,明目,利小便,解酒毒,治目黄”,具消肿、去湿毒、醒酒之功效。
蚬汁被我国民间视为保肝良品,有“喝汤而不吃肉”之说;在台湾、日本及韩国,蚬汁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年韩国从我国进口万吨新鲜河蚬作解酒护肝药膳之用[2]。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特别指出,河蚬为治疗肝病妙药。蚬汁的保肝功效,不仅为民间所推崇,来自大陆、日本及台湾等地的学者所开展的严格动物实验也证实蚬汁可显著抑制急性或慢性化学性肝损伤、酒精肝及脂肪肝等,其研究成果也为“喝汤而不吃肉”的民间保肝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3]。
本课题将以河蚬为原料,将新鲜河蚬肉打浆,用热水提取获得蚬汁;采用小鼠实验对河蚬蚬汁进行醒酒效果分析以及其醒酒机理研究,并初步探索河蚬蚬汁的保肝作用。
1.1 河蚬
河蚬肉的营养较为丰富,其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齐全,脂肪质量较好,富含EPA和DHA,无机盐的含量也较为丰富。韩鹏等对河蚬软体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63.33%,10.91%,6.29%。富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10%,第一限制氨基酸为Leu(1973年FAO/WHO标准);并富含钙、钠、钾、镁、铁、锌、铜、锰等无机元素,与其他贝类相比,河蚬蛋白质、多糖、脂肪的含量均高于文蛤、贻贝,因此河蚬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贝类[4]。庄平等研究了河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河蚬中还含有丰富的磷、铬、硒等矿物质。河蚬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很多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质。
1.2 酒对人体的影响
一天两杯黄酒它具有开胃、活血通络等功效,适量饮用可健身、美容、延年益寿。然而,大量饮酒所造成的酒精急性中毒,可以使人丧命。即使少量喝酒所造成的慢性中毒也极有害[5]。它还能使心脏松软,收缩乏力,心脏胀大,血管硬化。常喝酒还对肺不利,容易得气管炎、肺气肿、肺炎和肺结核。饮酒更易使人得胃病和胃癌。酒尤其能损害肝脏,使肝容易硬化[6]。此外,年轻人正在发育成长,如经常喝酒,除上述害处外,还能使脑力和记忆力减退,使肌肉无力,性发育早熟和未老先衰[7]。
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8]。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就是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9]。
在饮酒后,乙醇在胃肠道很快被吸收,只有极小量即约10%—20%经肾从尿中和经肺呼吸排出体外。90%以上的乙醇都在肝内分解代谢。1.乙醇在肝细胞浆内的乙醇脱氢酶催化下,最终变成二氧化碳。2.乙醇在肝细胞微粒体的乙醇氧化系统作用下,氧化为乙醛[10]。乙醛是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具有多方面的毒性。对肝脏的毒性表现在:一是减低肝脏对脂肪酸的氧化,导致肝细胞膨胀,乃至崩溃。二是对氨基酸的干扰作用。引起肝细胞膜过氧化损害。??
1.3 天然醒酒物醒酒机理研究
一般认为天然解酒物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患者血液中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减轻其对各器官的损伤。根据乙醇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天然解酒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
1.3.1 肠胃吸收抑制剂
胃肠吸收抑制剂的解酒机理是通过抑制酒精的胃肠吸收,加强乙醇在胃肠道的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FPM ),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从而减轻乙醇对机体的损害。按作用机制的差异又可大致分为:
(1)激活乙醇脱氢酶
Caballeria等给一组正在戒酒的酗酒者分别通过口服、十二指肠内及静脉内给予乙醇,发现口服组的血乙醇浓度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途径组,说明胃中代谢的重要,乙醇首先在胃肠内的代谢称为乙醇FPM[11]。Yokoyama指出FPM也称第一关卡代谢与胃内乙醇脱氢酶( alcoholdehydrogenase,ADH)的活性有关。FPM可以减少机体对乙醇的生物利用度,缓解乙醇对肝脏、脑等器官的毒害作用,防止酒精性肝病的发生[12]。卿笃信等通过对我国不同人群胃粘膜ADH活性进行测定,初步阐明长期饮酒者胃粘膜ADH活性明显下降,更易导致对肝脏及机体的毒害作用[13]。因此,提高ADH的活性可缓解乙醇对机体的毒害作用。
组别 小鼠数(只) 醉酒数(只) 耐受时间(min) 维持时间(min)
1 引言 1
1.1 河蚬 1
1.2 酒对人体的影响 1
1.3 天然醒酒物醒酒机理研究 2
1.3.1 肠胃吸收抑制剂 2
1.3.2 代谢增强剂 3
1.4 天然产物保肝作用研究 3
2 材料与方法 4
2.1 实验材料 4
2.2 实验动物 4
2.3 实验试剂 4
2.4 实验设备与仪器 4
2.5 蚬汁样品的制备 5
2.6 蚬汁的醒酒作用 5
2.6.1 小鼠醉酒模型的建立 5
2.6.2 小鼠翻正反射实验 5
2.6.3 小鼠血清中乙醇含量测定 5
2.7 蚬汁醒酒作用机理 6
2.7.1 小鼠肝匀浆的制备 6
2.7.2 小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测定 6
2.7.3 小鼠肝脏中乙醇脱氢酶活性测定 7
2.8 蚬汁保肝作用 7
2.8.1 小鼠酒精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7
2.8.2 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8
2.8.3 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8
3 结果与分析 9
3.1 蚬汁的醒酒作用 9
3.1.1 不同灌酒剂量对小鼠醉酒情况影响 9
3.1.2 不同灌胃剂量蚬汁对小鼠醉酒时间的影响 10
3.1.3 蚬汁对小鼠血清中乙醇含量的影响 10
3.2 蚬汁醒酒作用机理 11
3.2.1 蚬汁对小鼠酒后肝中乙醇脱氢酶活力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1
3.2.2 蚬汁对小鼠酒后肝中乙醛脱氢酶活力的影响 11
3.3 蚬汁保肝作用 12
3.3.1 蚬汁对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12
3.3.2 蚬汁对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12
结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属瓣腮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目(Heterodonta) ,蚬科(Corbicu-lidae) ,蚬属(Corbicula ),又被叫做黄蚬、金蚶、扁螺等,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海之中,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河蚬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肉可鲜食,亦可入药[1]。《本草纲目》中记载:“蚬主治时气,开胃,通乳,明目,利小便,解酒毒,治目黄”,具消肿、去湿毒、醒酒之功效。
蚬汁被我国民间视为保肝良品,有“喝汤而不吃肉”之说;在台湾、日本及韩国,蚬汁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每年韩国从我国进口万吨新鲜河蚬作解酒护肝药膳之用[2]。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特别指出,河蚬为治疗肝病妙药。蚬汁的保肝功效,不仅为民间所推崇,来自大陆、日本及台湾等地的学者所开展的严格动物实验也证实蚬汁可显著抑制急性或慢性化学性肝损伤、酒精肝及脂肪肝等,其研究成果也为“喝汤而不吃肉”的民间保肝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3]。
本课题将以河蚬为原料,将新鲜河蚬肉打浆,用热水提取获得蚬汁;采用小鼠实验对河蚬蚬汁进行醒酒效果分析以及其醒酒机理研究,并初步探索河蚬蚬汁的保肝作用。
1.1 河蚬
河蚬肉的营养较为丰富,其所含的氨基酸种类齐全,脂肪质量较好,富含EPA和DHA,无机盐的含量也较为丰富。韩鹏等对河蚬软体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63.33%,10.91%,6.29%。富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10%,第一限制氨基酸为Leu(1973年FAO/WHO标准);并富含钙、钠、钾、镁、铁、锌、铜、锰等无机元素,与其他贝类相比,河蚬蛋白质、多糖、脂肪的含量均高于文蛤、贻贝,因此河蚬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贝类[4]。庄平等研究了河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河蚬中还含有丰富的磷、铬、硒等矿物质。河蚬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很多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质。
1.2 酒对人体的影响
一天两杯黄酒它具有开胃、活血通络等功效,适量饮用可健身、美容、延年益寿。然而,大量饮酒所造成的酒精急性中毒,可以使人丧命。即使少量喝酒所造成的慢性中毒也极有害[5]。它还能使心脏松软,收缩乏力,心脏胀大,血管硬化。常喝酒还对肺不利,容易得气管炎、肺气肿、肺炎和肺结核。饮酒更易使人得胃病和胃癌。酒尤其能损害肝脏,使肝容易硬化[6]。此外,年轻人正在发育成长,如经常喝酒,除上述害处外,还能使脑力和记忆力减退,使肌肉无力,性发育早熟和未老先衰[7]。
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8]。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就是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9]。
在饮酒后,乙醇在胃肠道很快被吸收,只有极小量即约10%—20%经肾从尿中和经肺呼吸排出体外。90%以上的乙醇都在肝内分解代谢。1.乙醇在肝细胞浆内的乙醇脱氢酶催化下,最终变成二氧化碳。2.乙醇在肝细胞微粒体的乙醇氧化系统作用下,氧化为乙醛[10]。乙醛是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具有多方面的毒性。对肝脏的毒性表现在:一是减低肝脏对脂肪酸的氧化,导致肝细胞膨胀,乃至崩溃。二是对氨基酸的干扰作用。引起肝细胞膜过氧化损害。??
1.3 天然醒酒物醒酒机理研究
一般认为天然解酒物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患者血液中乙醇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减轻其对各器官的损伤。根据乙醇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天然解酒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
1.3.1 肠胃吸收抑制剂
胃肠吸收抑制剂的解酒机理是通过抑制酒精的胃肠吸收,加强乙醇在胃肠道的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FPM ),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从而减轻乙醇对机体的损害。按作用机制的差异又可大致分为:
(1)激活乙醇脱氢酶
Caballeria等给一组正在戒酒的酗酒者分别通过口服、十二指肠内及静脉内给予乙醇,发现口服组的血乙醇浓度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途径组,说明胃中代谢的重要,乙醇首先在胃肠内的代谢称为乙醇FPM[11]。Yokoyama指出FPM也称第一关卡代谢与胃内乙醇脱氢酶( alcoholdehydrogenase,ADH)的活性有关。FPM可以减少机体对乙醇的生物利用度,缓解乙醇对肝脏、脑等器官的毒害作用,防止酒精性肝病的发生[12]。卿笃信等通过对我国不同人群胃粘膜ADH活性进行测定,初步阐明长期饮酒者胃粘膜ADH活性明显下降,更易导致对肝脏及机体的毒害作用[13]。因此,提高ADH的活性可缓解乙醇对机体的毒害作用。
组别 小鼠数(只) 醉酒数(只) 耐受时间(min) 维持时间(min)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wgc/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