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

在中国所有的历史建筑中,古戏台是最重要的一种建筑群体。它在建筑方面充分考虑了审美功能与实用价值。古戏台的飞檐、斗拱、看台、藻饰以及建筑内部的雕刻与彩绘,从建筑外观来看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古戏台的看台与厢房不仅仅具有审美特征,还给我们表达出了传统礼教的理念。古戏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并传承下去,同时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让我们去适度开发利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古戏台建筑构造的审美特征1
(一)古戏台建筑的类型1
(二)古戏台建筑的外观3
(三)古戏台的藻井4
(四)古戏台建筑的文化功能4
二、古戏台内饰的审美特征5
(一)古戏台的雕刻5
(二)古戏台的彩绘6
三、古戏台的文化价值6
(一)古戏台的文化遗产价值6
(二)古戏台的文化资源价值7
致谢7
参考文献8
古戏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价值
引言
中国古戏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雄伟壮丽、高大巍峨的宫殿到门庭若市、熙熙攘攘的街市,再到一些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偏僻山村,都是可以见到它们的影踪。它既延续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剧场文化,又是中国古代民众真实生活的反映和呈现。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娱乐场所慢慢出现了,以致于让人们淡忘了古戏台和它的特色。在此背景下,笔者着重在古戏台的外观、内饰和存在价值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古戏台的当代意义。
一、 古戏台建筑构造的审美特征
(一)古戏台建筑的类型
“古戏台,中国最传统的古建筑群,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了。”[1]传统古戏台通常都会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一致,非常和谐,它们一般存在于三种环境中,分别是人口聚集的城镇中、炊烟袅袅的村落中和庄重威严的祠庙中。
1.城镇中的古戏台
热闹的城镇中,古戏台还是很普遍的,它们被依据人们不同的喜好建造成不同的形式,有人喜欢露天赏戏,则把古戏台搭建在宅院里,有人喜欢封闭式场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就把戏台搭在了屋内,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形式,都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观。但中国从古至今的古戏台基本上都是室外开放的,它们主要的表演形式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还有一种重要的伴奏形式就是敲锣打鼓,这样的表演形式非常适合在户外进行,导致了戏台基本被搭建在室外。最开始古戏台都是基本被搭建在繁华的道路上的,造型简易,用木头和草席搭建而成,且用木质围栏围绕起来,还有专门的一个戏房,供演员化妆换装使用。因为是建造在街上,所以当时的观众都是挤在街道上看戏。
后来城镇中大多数的的戏台,不管是外观还是构造上,都是模仿神庙剧场而来的,就是都会在除了戏台外三面建观众看楼,构成一种四四方方的形状,在建筑的中间都会有一个无盖的天井。虽然这样的构造确实美观,但是却不适合城镇中长期性的娱乐要求,因为局限因素太多,会受到季节变换和气候好坏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快人们就发现了不便,就对它进行了改建,由原来的露天式变成了封闭式,在戏台和三面楼阁上加盖了屋顶,这样就不会受到天气或者是季节的影响了,在原来的空地上加了座椅供观众赏戏,这种三面看台,中间也是观众席的形式后来就一直被用作是古戏台的传统建筑形式,非常实用但又不乏美观。

图一 露天式戏台 图二 封闭式戏台
2.村落中的戏台
在僻静的村落中,你会偶然发现几处古戏台,这里戏台的韵味又和城镇中的有所不同,多的是一种宁静、幽僻。这些乡村的戏台,因为地域的优势,通常都会被建造在空旷的场地里。“其中串台、草台基本上不会受到当时周边建筑和地形的限制,发散性极强。”[2]在以前,古戏台在每个村落里是一种特殊的标志和象征,它代表了这个村子的脸面。当时,无论你村子大还是小,只要你可以搭建拥有一座古戏台,整个村里的人都会沾光,很有光彩,说话的时候也非常有底气,因为你拥有了古戏台,就证明你们村子是比较富裕的,还能请戏班来唱戏,供村民欣赏娱乐,但是没有古戏台的村子呢,自然而然就比不上它们,想要来看戏,都得很自觉地站在后面看。有着古戏台的村子是相当热闹的,村落里的古戏台通常都是用青砖青瓦砌成的,有人一半高。“楼阁、大脊采用青瓦片压盖、源于宋、《营造法式》的垒瓦脊,但又进一步改变了一下瓦的摆法。”[3]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戏台周围的栅栏,舞台中间摆放两张方正木椅子。以前设施不是那么的完善,通常都是在戏台后用布拉起一个帘子,来供唱戏的人换衣梳妆。
在安徽,有一因古戏台而闻名的坑口古村,这里有一个很著名很具有村落戏台特色的会源堂。 坑口村的村民依附青山而居,房屋宅院都是呈阶梯状的,高低分布错落有致。村落中有着许多弯弯曲曲的小巷,都是青一色石板铺筑而成。所以会源堂就很有当地的建筑特色。它坐北朝南,背向山面对水,是由戏台、享堂和寝室三个部分组建而成,总面积占地约600平方米。前面是演员演出区,戏台两侧的厢房是供乐队伴奏使用的。观众入口是在祠堂的侧门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百姓看戏,不影响演员演出。与别的戏台不同的是,会源堂戏台的四周采用石雕围栏,院子的两侧都有楼梯与看台连接起来,有身份的人都会在包厢里看戏,而平民百姓就只能坐在露天大院中看戏了。戏台正中央的上面设有喇叭形的藻井,可以帮助演员拢音,起到美化与扬声的功效。整个戏台的台柱都雕刻有字画,装饰别具一格。爬上二层看整个戏台,结构几乎与北京四合院差不多,四面围绕起来,中间就是一个天井,它与别的天井不同,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井,因为它没有排水功能。还有热播电影《大转折》和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前都是在会源堂取景拍摄的。会源堂建筑气势恢宏,造型非凡。

图三 会源堂
3.祠庙中的戏台
古代大多数的戏台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依附特性,纵观戏台的产生和发生的整个历史过程,除了宋金元时期的瓦舍勾栏、清朝的城市花园剧场和皇宫戏楼,原始古戏台大多数都是存在于古代的祠堂和庙门的建筑之中。“徽派古建筑以含蓄、细腻而著称于世,可以说,徽州的祠堂建筑是徽派古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徽州原始的古代戏台基本上都是设在祠庙里,从整体的形象上可和祠庙融为一体。”[4]最开始祠庙中的戏台并不是为了演出而建造的,所以最初的戏台在建筑不会考虑安置观众的问题,多数人都是簇拥挤在戏台的周围,越是靠近戏台的地方越是拥挤。它里面的戏台是由以前的露台改造而成的,观众只能随意在院内停留、走动。一遇到雨雪天气,观众又没有地方遮风避雨,演出就只能暂停择期再进行。当时一些大户人家去庙里看戏,为了能让女性更舒适,就在祠庙内搭建“女台”,为的是不和普通百姓挤在一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1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