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评话中王派水浒话本的艺术特色(附件)
情节节奏张弛有度、评话话本口语化以及故事内容贴近生活,是“王派水浒”的显著特点。“王派”艺术家们的演出内容多取材于古典小说《水浒传》,因此“王派”又称“王派水浒”。笔者选取王派女艺术家,王丽堂的作品《石秀》为主要研究素材,对比小说《水浒传》,着眼于扬州评话话本的情节设置,文本语言以及人物塑造,通过相关情节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话本中故事情节紧凑、松散,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话本中如何突出口传艺术的特性;以及如何将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从道德的制高点解放到日常生活中。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王派水浒”话本中情节的紧凑与松散2
(一)紧凑2
(二)松散3
二、“王派水浒”话本中语言的口语化特点4
(一)话本的演变4
(二)白话的兴盛5
(三)方言的融入6
三、“王派水浒”话本中人物形象的民间化7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
图1 小说《水浒传》各回合在扬州评话话本《石秀》中章节拆分的统计4
论扬州评话中“王派水浒”话本的艺术特色
引言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从明朝末年至今已逾400年。扬州评话艺人在不断的创新,传承中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如:“王派”、“马派”、“孙派”、“康派”、“蓝派”、“吴派”等。其中“王派”作为评话艺术的突出代表,其传承人不胜其数,从王少堂,王筱堂到李信堂,王丽堂,再到马伟,虽都以《水浒传》为表演基础,却各有专攻,并且不断创新,用传统艺术形式,加上契合时代的新内容,同时保有个人的特色。
话本是辅助说书人表演的重要工具,一来它能记录说书人对故事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来能为后世研究者提供清晰的文字资料,这对扬州评话这类口传艺术具有保护性意义。《水浒传》创作于明朝,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特定的时代性。“王派”艺术家们的评话话本虽取材于《水浒传》,但他们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表达方式及人物形象都做了大量修改,使其服务于大众,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百年。正如,根据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王丽堂的舞台表演,整理而来的评话表演话本——《石秀》,其二次创作时,在情节编排方面节奏的把控;语言方面小说向话本的转变、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各地方言的多元化融入;及“英雄”形象塑造方面的民间化趋势,都让这部话本独树一帜。 [1][2]
“王派水浒”话本中情节的紧凑与松散
扬州评话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尤其是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衍生出众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王派”、“康派”、“李派”、“浦派”、“邓派”等最为著名。各大流派保有各自不同的表演特色及固定演出内容,即不同类型的故事话本。现代说书大师、王派水浒的奠基人——王少堂老先生,以小说《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走向为原点,进行创作,改变及表演,其子王筱堂与孙女王丽堂则拓展了以宋江、石秀、卢俊义等为主要人物,单独成书的内容,确立了“王派水浒”在扬州评话的流传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石秀》一书,隶属于扬州评话中“王派水浒”一脉。书中故事虽取材于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却与原版小说有着明显差异,突出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组织架构及事件发展的顺序方面。众所周知,扬州评话的表演艺术家们会根据自身表演的不同特色,对原本的故事情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详略得当,以树立鲜明、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那么艺术家们做出的这些调整对评话艺术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一)紧凑
《石秀》一书围绕一百零八将中 “拼命三郎”石秀的故事展开,挑选了十个与该人物息息相关的篇章,描述了从巧遇戴宗到与一众英雄聚义梁山的故事,特别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在《石秀》中,经过王派艺术家的不断改编,对故事中次要人物的出场进行调整或酌情删减,加重主要人物在故事中的核心地位,以石秀,柴进,时迁,吴用及汤隆等人为主导,从不同方面对人物进行塑造,拓展了角色形象维度,从而让情节主线更加清晰;对比原版小说,作者着重刻画的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形象,更像是英雄聚义的群像。
《石秀》,又称《石十回》,取材自小说《水浒传》中的十个回合,是王派水浒经典代表作品之一,由王筱堂、王丽堂父女二人从《水浒传》中挑选出的十个回合组成,这十个回合与石秀的经历息息相关,完整地展现了拼命三郎及相关人等投奔梁山的经过,并对他们上梁山背后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4]
《石秀》保留了《水浒传》中更为出彩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对于主要情节中的次要人物比重,有选择性的删去或是减轻。如:《石秀》中“大破祝家庄”一节,本是小说中第五十回《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中的内容。而在《石秀》中,关于吴用、宋江、李应、杜兴的描写也有明显的减少,转而加重了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二娘走马换将,李逵误杀,石秀假降,英勇栾廷玉及王、扈联姻部分的剧情。旨在丰富故事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连结,加强虚拟人物的“社会性”。同时,就《石秀》一书而言,减少一百零八将中“大将”的戏份,转而加强刻画一些较小的人物,能够更好地衬托其主人公石秀的角色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章节中突出刻画了扈二娘虽作为一界女流,却具备不输于男性的英雄特质:深明大义,直言敢谏,勇于担当,这使她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形象,也奠定了她梁山女首领的地位。
虽然在《石秀》中,相比增添桥段的数量,情节删减的比例微乎其微,但不可否认的是删减之后的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故事情节的描绘,更加具象化,细化;特别是在一些背景内容的补充介绍方面,更加全面。
(二)松散
以王丽堂为代表的王派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多次将小说中的章节拆解,将同一回合中的故事拆分成多个不同的章节,扩充之后使之成为了一个个完整,独立的故事,这其中用来填充故事情节的 “增饰”,在解释相关背景的同时又增设了一些情节,使得故事架构更加清晰,过度更加自然。相比原版小说,故事线条更加松散,篇幅也得到增加。
王丽堂将“石秀”这一形象从百位梁山好汉的群像中提取出来,扩充人物经历;丰富人物情感;突出人物性格色彩,对内容改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派对章节中的重要场景,人物故事进行细节化的描写,由小说中为读者搭建的故事框架扩展开来,并细化到诸如人物内心情感,行为动机,计策背景等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线条更具戏剧性、预示性,充满张力,让观众在听书的同时,对后面的情节产生遐想。说书人在把控表演进程的同时,在情节进行到重要节点前戛然而止,预设悬念,牢牢锁定受众人群。[5]43844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王派水浒”话本中情节的紧凑与松散2
(一)紧凑2
(二)松散3
二、“王派水浒”话本中语言的口语化特点4
(一)话本的演变4
(二)白话的兴盛5
(三)方言的融入6
三、“王派水浒”话本中人物形象的民间化7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
图1 小说《水浒传》各回合在扬州评话话本《石秀》中章节拆分的统计4
论扬州评话中“王派水浒”话本的艺术特色
引言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从明朝末年至今已逾400年。扬州评话艺人在不断的创新,传承中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如:“王派”、“马派”、“孙派”、“康派”、“蓝派”、“吴派”等。其中“王派”作为评话艺术的突出代表,其传承人不胜其数,从王少堂,王筱堂到李信堂,王丽堂,再到马伟,虽都以《水浒传》为表演基础,却各有专攻,并且不断创新,用传统艺术形式,加上契合时代的新内容,同时保有个人的特色。
话本是辅助说书人表演的重要工具,一来它能记录说书人对故事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来能为后世研究者提供清晰的文字资料,这对扬州评话这类口传艺术具有保护性意义。《水浒传》创作于明朝,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特定的时代性。“王派”艺术家们的评话话本虽取材于《水浒传》,但他们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表达方式及人物形象都做了大量修改,使其服务于大众,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百年。正如,根据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王丽堂的舞台表演,整理而来的评话表演话本——《石秀》,其二次创作时,在情节编排方面节奏的把控;语言方面小说向话本的转变、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各地方言的多元化融入;及“英雄”形象塑造方面的民间化趋势,都让这部话本独树一帜。 [1][2]
“王派水浒”话本中情节的紧凑与松散
扬州评话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尤其是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衍生出众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王派”、“康派”、“李派”、“浦派”、“邓派”等最为著名。各大流派保有各自不同的表演特色及固定演出内容,即不同类型的故事话本。现代说书大师、王派水浒的奠基人——王少堂老先生,以小说《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走向为原点,进行创作,改变及表演,其子王筱堂与孙女王丽堂则拓展了以宋江、石秀、卢俊义等为主要人物,单独成书的内容,确立了“王派水浒”在扬州评话的流传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石秀》一书,隶属于扬州评话中“王派水浒”一脉。书中故事虽取材于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却与原版小说有着明显差异,突出表现在故事情节的组织架构及事件发展的顺序方面。众所周知,扬州评话的表演艺术家们会根据自身表演的不同特色,对原本的故事情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详略得当,以树立鲜明、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那么艺术家们做出的这些调整对评话艺术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一)紧凑
《石秀》一书围绕一百零八将中 “拼命三郎”石秀的故事展开,挑选了十个与该人物息息相关的篇章,描述了从巧遇戴宗到与一众英雄聚义梁山的故事,特别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在《石秀》中,经过王派艺术家的不断改编,对故事中次要人物的出场进行调整或酌情删减,加重主要人物在故事中的核心地位,以石秀,柴进,时迁,吴用及汤隆等人为主导,从不同方面对人物进行塑造,拓展了角色形象维度,从而让情节主线更加清晰;对比原版小说,作者着重刻画的是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形象,更像是英雄聚义的群像。
《石秀》,又称《石十回》,取材自小说《水浒传》中的十个回合,是王派水浒经典代表作品之一,由王筱堂、王丽堂父女二人从《水浒传》中挑选出的十个回合组成,这十个回合与石秀的经历息息相关,完整地展现了拼命三郎及相关人等投奔梁山的经过,并对他们上梁山背后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4]
《石秀》保留了《水浒传》中更为出彩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对于主要情节中的次要人物比重,有选择性的删去或是减轻。如:《石秀》中“大破祝家庄”一节,本是小说中第五十回《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中的内容。而在《石秀》中,关于吴用、宋江、李应、杜兴的描写也有明显的减少,转而加重了矮脚虎王英与一丈青扈二娘走马换将,李逵误杀,石秀假降,英勇栾廷玉及王、扈联姻部分的剧情。旨在丰富故事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连结,加强虚拟人物的“社会性”。同时,就《石秀》一书而言,减少一百零八将中“大将”的戏份,转而加强刻画一些较小的人物,能够更好地衬托其主人公石秀的角色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章节中突出刻画了扈二娘虽作为一界女流,却具备不输于男性的英雄特质:深明大义,直言敢谏,勇于担当,这使她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形象,也奠定了她梁山女首领的地位。
虽然在《石秀》中,相比增添桥段的数量,情节删减的比例微乎其微,但不可否认的是删减之后的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故事情节的描绘,更加具象化,细化;特别是在一些背景内容的补充介绍方面,更加全面。
(二)松散
以王丽堂为代表的王派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多次将小说中的章节拆解,将同一回合中的故事拆分成多个不同的章节,扩充之后使之成为了一个个完整,独立的故事,这其中用来填充故事情节的 “增饰”,在解释相关背景的同时又增设了一些情节,使得故事架构更加清晰,过度更加自然。相比原版小说,故事线条更加松散,篇幅也得到增加。
王丽堂将“石秀”这一形象从百位梁山好汉的群像中提取出来,扩充人物经历;丰富人物情感;突出人物性格色彩,对内容改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派对章节中的重要场景,人物故事进行细节化的描写,由小说中为读者搭建的故事框架扩展开来,并细化到诸如人物内心情感,行为动机,计策背景等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线条更具戏剧性、预示性,充满张力,让观众在听书的同时,对后面的情节产生遐想。说书人在把控表演进程的同时,在情节进行到重要节点前戛然而止,预设悬念,牢牢锁定受众人群。[5]43844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45.html